究竟是谁在改变你的人生?


究竟是谁在改变你的人生?

有这么一个故事,是不是真实无从考证,反正讲成功学的人经常说到这个故事,搞心理的人讲故事也会经常引用,做励志的人更是把这个故事作为一个经典用来鼓励那些暂时处在社会底层或行业底层的人。

比较可靠的是结论是,这个故事来自《人人都能成功》--拿破仑.希尔

拿破仑·希尔是世界顶级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于1883年10月26日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的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他的一生充满了艰难和曲折,但是他依然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成功。拿破仑·希尔用了20多年的时间,先后采访了包括亨利·福特、托马斯·爱迪生、希尔顿等504位名人,这些人士都是美国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他们是美国商业、金融业、工业、政界的精英。根据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了普通人的需求和特点,归纳总结出适合普通人走向成功的一些经验。这本书不但为读者提供了许多的范例,更重要的是它将使人们在向成功的目标迈进的时候少走一些弯路。

究竟是谁在改变你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

一个能否成功,与人的一些非智力因素有很大关系,这些因素包括自信心、意志、兴趣、挫折以及人际沟通等等。尤其是自信心,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人生成败、幸福与不幸的关键,同时,也是理解自己和与他人相处的关键。信心是行动的发条,基于信心而来的那种力量是缔造成人世间一切伟业殊功的源头,人有信心,就有希望。只要你的信心十足,你自然就能把握所有存在的机会,牢牢抓住一切可以得到的幸福,获得人生的成功。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但它需要被激发。一旦被激发出来,人就会不惧怕一切阻碍,以极大的热情和意志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

成功学告诉人们的观念是:成功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那些成功的人很多都是从默默无闻、不名一钱,甚至灰心丧气、无助迷茫中走过来的。即便是现在,那些人的身上也都残留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可是他们依然是成功的,成功不是完美之人的专利,只要你想成功,只要处理好每一个细节。那么,你也能成功!

究竟是谁在改变你的人生?

正念与你只隔着一层纱


有很多人说:我就是不信成功学,这都是骗人的。说这样话的人不知道受多少的骗才对成功学这么咬牙切齿。当然,看成功学的书并不代表真能实际地让你一下子解决问题,但最起码会让你有一点希望出现,会让人不在失败中沮丧太长时间。能起到这种作用就够了。如果认为看了一本书,听了一故事就让某个人一下登顶成功高峰,那

真地是想多了。放心吧,成功学没有这本事。

故事就是这样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查理.华德,出身贫寒。(这样的背景设定当然符合故事的发展要求。这会与故事的结局形成对比,给人有极强的震撼感)。他在读小学时,曾在西雅图滨水区靠卖报和擦皮鞋来接济家庭。后来,他成了阿拉斯加一艘货船的船工。17岁时,他于高中毕业后就离开了家,加入了流动工人大军中。

他赌博,军事冒险者、逃亡者、走私犯、盗窃犯等等一类人都成了他的同伴。他参加了墨西哥潘穹.维拉的武力组织。“你不接近那些人,你就不会参与那些非法活动,”查理.华德说,“我的错误就是同这些不良的伙伴搞在一起。我的主要罪恶就是同坏人纠缠在一起。”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常情况下,没有人生的奇特的转折,没有生命中的贵人出现,故事的主人公当然会永远地在这样的人群中沉浮飘零纠缠不清。这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边缘人生,没什么好奇怪的。)

  

他时常在赌博中赢得大量的钱,然后又输得精光。最后,他因走私麻醉药物而被捕,受到审判并被判了刑。

查理.华德进入莱文沃斯监狱时是34岁。以前他从未入过狱,尽管他的伙伴很糟。他遭受到磨难。他声言任何监狱都无法牢牢地关住他。他寻找机会越狱。(这也是人们经常所说的我们感觉能够接受的正常思维方式。似乎被关在狱中的人都一个越狱的梦想。好像越狱成功之后就是真正的胜利大逃亡。可能美剧宣传的过多了。)

  但此时发生了一个转变,使查理把消极的态度改变为积极的态度。在他的内心中,有某种东西嘱咐他:要停止敌对行动,变成这所监狱中最好的囚犯从那一瞬间起,他整个的生命浪潮都流向对他最有利的方向。查理.华德的思想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使他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了。(一种无法解释的信念突然出现。这些想法似乎是猛然间被塞进了他的脑袋里。三十多年的生活中根本不会出现过这样的念头。善良在此时显得无比力量强大。)

  他改变了好斗的性格,也不再憎恨给他判刑的法官。他决心避免将来重又犯下这种罪恶。他环视四周,寻找各种方法,以便他在狱中尽可能地过得愉快些。

  首先,他向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并在书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此后,直到他在73岁逝世的日子,每天他都要读书,求索激励、指导和帮助。(这样的话,如果说给那些不愿意读书的人,不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人,当然就是一碗骗人的鸡汤。人在困境中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很多情况下用某种所谓的科学道理来解释都办不了。人的任何选择,在自己当时的视角来看,都似乎是正确且有益的。)

  他的行为由于态度的转变而有所不同,因而博取了狱吏的好感。一天,一个刑事书记告诉他:一个原先在电力厂工作的受优待的囚犯将要获释。查理.华德对电懂得不多,但监狱图书馆藏有关于电的书籍,他就借阅了一些。在那位懂得电学的囚犯的帮助下,查理掌握了这门知识。

  不久,查理申请在狱中工作。他的举止态度和言谈语调都给副监狱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可以看出积极的心态所带来的热切和诚恳,他得到了工作。

  查理.华德继续用积极的心态从事学习和工作,他成了监狱电力厂的主管人,领导着150个人。他鼓励他们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境遇改进到最佳的地步。(这个时候,他已经成为了对别人有用的人。已经开始种下了幸福的种子,行走在了善良的路上。)

  美国中北部明尼苏达州首府圣保罗市“布朗比基罗公司”经理比基罗因被控犯了逃税罪,进入了莱文沃斯监狱。查理.华德对他很友好。实际上,查理已越出了自己的处世范围,他激励比基罗设法适应自己的环境。比基罗先生十分器重查理的友谊和帮助,他在刑期行将届满时,告诉查理:“你对我十分亲切。你出狱时,请到圣保罗市来。我们将给你安排工作。” (种下善因后所结出的善果)

  查理获释出狱后,就来到了圣保罗市。比基罗先生如约给查理安排了工作,周薪为25美元。查理在两个月之内就成了工头。一年后,他成了一个主管人。最后,查理当了副会长和总经理。比基罗先生逝世时,查理成了公司的董事长。他担任这个职务直到逝世为止。

  在查理的管理下,布朗比基罗公司每年销售额由不足300万美元上升到5000万美元以上,成了同类公司中的最大的公司。

  查理由于怀有积极的心态,极愿帮助那些不幸的人。这样,他本人就得到了平静的心情、幸福、热爱和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根据总统的命令,他恢复了公民的权利,这是用以表彰他那模范性的生活。那些认识他的人对他极为崇敬,他们自身也受到了鼓舞,努力去帮助别人。(这是鸡汤中最有营养的部分:简单来说,善报一定会来。善良的行为会让人感觉幸福与平静。对于不愿意相信善恶因果的人来说,这算是毒鸡汤吗?相信了这样的正念,会让人从此痛不欲生吗?)

  也许他的最不平常和最值得表扬的事迹就是雇用了500多位来自监狱的男女。他们在他严格而明了的指导和鼓励之下,继续在复兴的大道上前进。他决不忘记他曾经也是一个犯人,他戴着一个手镯,上有一个标签,刻有他在监狱时用的编号,作为一个标记。

  查理.华德曾经被判刑入狱。那很好!为什么?如果华德继续往原来的方向奔去,谁知道他会变成什么人啊。他在狱中学会了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他的个人问题,终于把他的世界改造成为适合生活的更好的世界。他变成了更有益、更善良的人。(西方有一个谚语:神助自助者。只有当自己下决心成为一个好人,善良人,对社会有益的人,你才能或才会吸收正能量。也就是说,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幸而并非每个人都面临着像查理.华德所面临的那样严峻的问题。但是在查理的故事中,除去他把消极的态度改变为积极的态度这个事实之外,还有一个教训。你可回忆起查理自己所说的:“我的最大错误是同不良的伙伴厮混在一起。”

消极的态度往往有传染性,而不良的习惯也有传染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关怀自己的伙伴,帮助他们尽可能达到人生的最高水平。

在人迷茫无助时候,这样的故事确实会给人很大的心灵冲击和安慰。在人萎靡的时候去读这样的书,马上会感觉又充满电了,就算是自欺欺人也罢,肯定比在萎靡之中趴着不动要好,除非你本事,在萎靡之中仍能保持清楚的头脑与进取的信心,如果那样还叫萎靡吗?

作为家长,或者任何一个成年人,我们所能给予孩子们的最好服务就是帮助他们去选择良师益友。

究竟是谁在改变你的人生?

你心向阳光,阳光就会照耀你


我们是不是可以接受一点成功学的基础理念:成功的根源在于人的潜意识

简单的做一个说明:人的思维分两个层次:意识(显意识)和潜意识。从简单的字面意义上,所谓意识(显意识),也就是人的较明显的认知世界的大脑心智活动;而所谓潜意识,就是那些不明显的、不露在表面的大脑认知、思维等心智活动。众所周知,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第一个全面地研究并分析了这两种心智活动状态,他曾用海上冰山作比喻——在他看来,浮在海平面上的可以看得见的冰山一角,是意识;而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看不见的更巨大的冰山主体便是潜意识。潜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为主要的部分。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个广大的潜意识中的推动力确定为人的性欲冲动。因此,整个人类文明都只是这种潜意识中的性欲冲动的结果。当然,当然这个理论是非极端的,并不能完美地解释人类的社会活动。让我们抛开其理论的极端性不说,我们应该了解的是,最起码他看到了这个广大的潜意识在人类精神活动中的重要性。

如果你觉得这也只不过是一碗鸡汤,喝与不喝是您自由的选择,欢迎评论。如果您觉得对您有所启迪,请把他讲给有与您境遇相同的的朋友,也是一件大功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