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主语

杜甫曾被安禄山叛军抓获,关押在长安,在此期间写下了《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其中,第二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句中主语难以确定,导致歧义频出。

有一种解读,将“花”和“泪”分别作为两句主语。他们认为雨水落在花瓣上,像花儿流下的伤心泪水;鸟儿飞过破败的都城,也暗暗悲痛惊心。光看后三个字,这样理解说得过去,但联系句首的“感时”和“恨别”,就有问题了。

“感时”,是“感慨时节将过”的意思。春季是一年最美的季节,但到了暮春,百花凋零,诗人们常因如此美好事物的逝去而感伤,诗歌传统里称之为“伤春”。伤春感时的主语不会是“花”,因为草木无情,它们的开落都应季而来。只有怜香惜玉的看花人,才是伤春的主语,比如《红楼梦》里葬花的黛玉,和长安城中受困的杜甫。

怎样确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主语

惊心一叫是个喵

同样,“恨别”的主语也不可能是“鸟”。“恨”是痛苦,“别”是离别,因离别而感到痛苦。这种恨,会因为两种鸟的出现而加剧:大雁和子规。大雁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栖息地,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子规呢,它们会叫着“不如归去”,声声惊碎离人心。不管是看到大雁北归,还是听到子规啼鸣,因为离家受困,诗人都倍感伤心。这里我倾向于后者,因为古人有诗云:林有惊心鸟。传说杜甫诗无一字无来历,姑妄信之。

怎样确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主语

望帝春心托此鸟

怎样来凸显主语呢?将这两句话都加上一个“因”字,就OK了。

感时(因)花溅泪,恨别(因)鸟惊心。

这样一来,两句话的主语就能确定,是“我” :

“我感慨春天即将离去,因为看到落花而留下了悲伤的泪水;我痛苦于家人分离,因为听到子规啼鸣而感到无比痛心。”

另外,“时”,是季节的意思,比如“风光不与四时同”。中华书局出版,顾青先生编撰的《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把“时”解释为“国事”,颇为遗憾。“感于国事”,与“见花流泪”,并无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