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釀酒大師張玉明隨記緣起,釀酒大師張玉明隨記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千百年來,酒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極為重要的東西之一。所謂“無酒不成席”,親友聚會,紅白大事,宴請賓客時,酒是必不可少的配置。更有歷代文人墨客,借酒抒懷,或“斗酒詩百篇”,或“一醉解千愁”,多少的情感和故事,都在酒中醞釀和釋放。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而四川的名酒也是萬里飄香。“天府之國多佳釀,蜀都自古飄酒香”。漢代的四川,由於沒有經歷大的戰亂,加以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釀酒業比起中原一帶,發展得更快。“文君當爐,相如沽酒”的歷史,證實了當時成都平原一帶酒業的興旺和普遍。

緣起,釀酒大師張玉明隨記緣起,釀酒大師張玉明隨記

酒的品質好壞,除了水源和原料之外,其釀造工藝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個好的釀酒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閱歷,運用嫻熟的技能,融入自己對於酒文化的理解和情感,把釀酒事業做成一門獨特的藝術。

自古以來,皇家宮廷和民間鄉野出現過眾多的釀酒師,他們的釀酒技藝被一代代傳承下來。在四川,釀酒師也是層出不窮,但真正稱得上“大師”級別的為數不多。在今年的成都春季糖酒會上,筆者偶遇了一位釀酒師,他出自“酒香世家”,至今與酒打交道已有半個世紀之久,其釀酒技藝精湛,能力超群,擁有國家勞動部門頒發的“一級(特級)釀酒師”資格證書(官方最高級別)。

他,就是國家一級釀酒師張玉明。

張玉明1955年出身於四川崇州市榿泉鎮,該鎮距市區崇陽鎮11公里,是崇州市的南大門。有榿木、泉水二河由北向南縱貫全境,故名榿泉鎮,與聞名全國的劉氏莊園陳列館接壤。榿泉鎮屬平壩區,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盛產水稻、小麥、油菜、大豆、玉米、紅薯、土豆等農作物。榿泉是釀酒之鎮,高峰時期大小酒廠達70餘個,榿泉生產的酒類產品,以其酒香醇正、回味悠長、價格低廉而暢銷全國。

愛國詩人陸游曾任蜀州(今崇州市)通判,在崇州任職期間,曾多次遊覽蜀中山川名勝,寫下了100多首寄懷蜀州的詩詞,抒發他一腔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這其中,就有不少抒發與茶、酒、美食之情愫的篇章,更是讓崇州酒鄉(包括榿泉鎮)的美譽傳遍天下。

緣起,釀酒大師張玉明隨記緣起,釀酒大師張玉明隨記

身處這樣濃郁酒文化的故鄉,使得張玉明從小就耳濡目染,對酒有了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和痴迷感。張玉明家的老房子就在榿泉鎮有名的姚林燒坊附近,喜歡飲酒的父親經常帶著兒時的他去燒坊看工人師傅現場釀酒,師傅們勁道十足的身影、醇厚濃郁的美酒香味,至今仍是張玉明記憶中最美好的情景,歷歷在目,恍若昨日。

“父親對酒可謂情有獨鍾,一天不喝上一兩杯就像丟了魂一般。”張玉明回憶說,父親每每就著一碟花生米,就可以自得其樂地暈上半天。酒後,喝得滿面紅光的父親經常興致勃勃地給張玉明講述自己當年打仗的“輝煌歷史”,尤其是父親參加的淮海戰役,更是讓張玉明的耳朵“聽起了繭”。

“父親的酒量很大,一次喝個一斤多一點問題都沒有。”受此遺傳基因,張玉明從14歲開始就和酒結下了不解之緣。父子倆經常在一起小酌,一生與酒相伴的父親把自己品酒、識酒、愛酒、玩酒的種種心得感受都“傳授”給了張玉明。從此以後,他對酒更加情有獨鍾了。

25歲之前,張玉明與人合夥開酒廠,逐步掌握了不少釀酒的技能,在實踐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5歲那年,他的才能有了更大的發揮舞臺——受邀擔任一家縣辦國有實業公司的法人,同時還兼任公司下屬一家酒廠的廠長。他經常深入酒廠一線,手把手地教工人們釀酒技術,把自己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出去。

再後來,張玉明進行了系統而專業的釀酒技藝的理論學習,逐步成長為一名專業的釀酒師、品酒師,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拿到了由國家勞動保障部門頒發的釀酒、品酒行業的最高資質——國家一級釀酒師、品酒師資格證書(國標雙證),成為這一行業的大師級的人物,可以說是釀酒行業的“大國工匠”。他也因為突出的表現,多次獲得省市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

彈指一揮間,50年一晃而過,半個世紀的品酒生涯、從業經歷,造就了今日白酒行業“一覽眾山小”、技藝爐火純青、為人低調沉穩的張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