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與綠色轉型發展新聞發佈會實錄(文+圖)


張掖市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與綠色轉型發展新聞發佈會實錄(文+圖)

新聞發佈會現場


4月25日下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張掖市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與綠色轉型發展新聞發佈會,張掖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潤強,張掖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馬成,張掖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張成琦共同介紹張掖市推進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保護修復和綠色轉型發展方面的工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張掖市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與綠色轉型發展新聞發佈會實錄(文+圖)

甘肅省委宣傳部新聞發佈處處長劉伯榮主持新聞發佈會


主持人: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今天是2019年“生態建設”主題系列發佈會的第一場。我們很高興邀請到了張掖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潤強先生,張掖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馬成先生,張掖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張成琦先生共同介紹張掖市推進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保護修復和綠色轉型發展方面的工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參加今天新聞發佈會的有中央駐甘、香港駐甘、省市40多家媒體的記者朋友們,歡迎大家的到來。

首先,請張掖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潤強先生介紹有關情況。


張掖市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與綠色轉型發展新聞發佈會實錄(文+圖)

張掖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潤強先生介紹有關情況。


李潤強: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界的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

在這春暖花開、綠意盎然的美好時節,能與大家相聚在美麗的金城蘭州,感到非常高興。藉此機會,我謹代表中共張掖市委、張掖市人民政府,向一直以來關心支持張掖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級領導、各界人士和媒體界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下面,我向大家簡要通報張掖市推進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保護修復和綠色轉型發展方面的工作情況。

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有面積198.72萬公頃,其中張掖段151.91萬公頃(含中農發山丹馬場),佔保護區總面積的76.44%,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6.2%。張掖是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保護與修復的主戰場。2017年以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整治、保護和修復祁連山生態環境作為樹牢“四個意識”最直接最現實最重要的政治任務,確定為全市“天字一號”工程,舉全市之力開展集中整治攻堅行動。通過兩年多的持續整治,至目前,原國家環保部約談、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新聞媒體反映和全面自查清理出的179項具體問題全部完成現場整治任務,礦業權、水電站、旅遊設施項目分類退出工作也全部完成,整改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明顯成效,綠色轉型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一是探採礦項目全部關停退出,礦山環境全面治理恢復。保護區內117項探採礦項目全部關停,撤離人員、拆除設施、封堵礦井、清理現場工作全面完成,採取平整覆土、種草造林、圍欄封育、加固護坡等措施,實施礦區礦點地表生態恢復治理。採取註銷式、扣除式、補償式三種方式,推進礦業權分類退出工作。77宗應退出的礦業權已全部退出,礦權全部註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張掖段已無礦山探採活動,原礦山企業已全部關閉清理、現場修復、註銷退出。

二是水利水電項目全部整治規範,河道生態基流足額下洩。我們對保護區內36項水利水電項目持續開展項目現場及周邊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全部配套建設了垃圾清運、汙水處理等設施,生活垃圾和生活汙水進行集中收集、定期拉運處理,危廢物品分類儲存;保護區內外已建成運行的引水式水電站全部建設安裝了不受人為控制的生態基流下洩設施和監控設備,水電站引(洩)水流量數據接入生態基流監控平臺,實現了遠程視頻監控全覆蓋,保障了河道生態基流足額下洩。同時,對在建水電站採取“一站一策”分類整治,6座停建退出和1座已建成自願退出水電站已全部完成設施設備拆除清理和生態環境恢復等現場整治任務。

三是旅遊設施項目完成分類整治,保護區核心區農牧民全部搬遷。對處於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的5處旅遊設施項目全部拆除基礎設施,完全關停退出;對處於實驗區內的旅遊項目全部停業整治,在落實環保措施、補辦缺失審批手續後規範運行;確定補償退出的3項旅遊項目已全部簽訂補償協議退出。同時,採取一戶確定一名護林員、一戶培訓一名實用技能人員、一戶扶持一項持續增收項目、一戶享受到一整套惠民政策的“四個一”措施,實施保護區核心區農牧民搬遷工程,2017年底核心區149戶484人已全部搬出並妥善安置,95.5萬畝草原實施禁牧,3.06萬頭(只)牲畜出售或轉移到保護區外舍飼養殖,祁連山保護區核心區(張掖段)生產經營項目全部退出,人為活動的擾動破壞基本禁絕。

四是草原超載問題整治任務提前完成,祁連山保護區張掖段草原實現草畜平衡。針對祁連山草原生態局部退化問題,嚴格實行以草定畜,落實草原獎補資金與禁牧、減畜掛鉤政策,推行“牧區繁殖、農區育肥”發展模式,採取圍欄封育、禁牧休牧、劃區輪牧、退牧還草、補播改良等措施,加快整治草原超載過牧問題,提前完成三年草原減畜20.62萬羊單位的任務,實現了草原草畜平衡目標。同時,對祁連山保護區張掖段林草“一地兩證”重疊區域重新確權頒證,342.59萬畝林草重疊面積實現權屬分明,林草 “一地兩證”問題全面解決。

五是重大生態項目有效實施,祁連山生態修復治理進程不斷加快。我們順應祁連山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按照“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要求,持續推進《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規劃(2012-2020年)》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有效實施,累計完成投資41.24億元。高標準謀劃實施了祁連山國家公園和黑河生態帶、交通大林帶、城市綠化帶“一園三帶”生態造林示範建設,2018年“一園三帶”完成人工造林31.1萬畝,帶動全市完成國土綠化50.8萬畝,是前三年人工造林面積的1.16倍;今年造林綠化工程全面啟動,預計完成營造林56萬畝。隨著生態治理恢復等項目的實施,祁連山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礦山探採受損區域生態環境得以恢復,植被破壞、草原退化等問題緩解消除。如今,祁連山張掖段恢復往日平靜,少了人為擾動,多了動物種群,一些多年難覓蹤影的國家一、二級野生保護動物時有出現,生態修復治理區草木蔥蘢,植被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呈現出休養生息的良好景象。

六是祁連山生態保護長效機制不斷健全完善,生態環境監管全面加強。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思路,加強保護監管,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著力維護祁連山生態平衡和生態安全。按照國家和省上要求,制定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劃定祁連山地區生態保護紅線,開展了祁連山保護區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持續深化以“分區准入、分類管控、評管並重、優化服務”為重點的環評審批制度改革,重環評審批、輕監管落實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在全省率先建成以衛星遙感技術運用為主體的“一庫八網三平臺”生態環保信息監控系統,初步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天地一體立體化生態環境監管監測網絡,“張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管理平臺構成‘天眼’守護祁連山”獲評“全國2018智慧環保十大創新案例”之一,生態環境監管機制體制進一步健全完善。建立落實多部門聯動執法機制,堅持開展常態化巡查和執法檢查。從保護區核心區搬遷的農牧民中每戶選聘1名護林員,緩解了保護區管護人手緊張的問題,將管護觸角延伸到了祁連山最偏遠的地方。

七是自然保護區外圍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持續推進,全域生態環境質量有效改善。堅持舉一反三,全面延伸整改,持續開展祁連山、黑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外圍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行動,祁連山保護區外圍地帶排查出的礦山項目全部完成現場整治任務、19座引水式電站全部建設安裝了生態基流下洩設施和監控設備,自然保護區外河道採石採砂、排汙企業、畜禽養殖、環保違規建設項目等一批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整治。堅持把整改、保護和修復祁連山生態環境與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結合起來,全面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2017年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省14個市州城市中排名第一,2018年排名第二;黑河干流、黑河溼地地表水和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城市黑臭水體得到有效整治;農業面源汙染得到有效控制,化肥使用量增幅低於國家和省上控制指標,農藥使用量實現了“零增長”目標,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0%以上。群眾普遍反映張掖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地更綠了、河道乾淨了、黑臭水體和白色汙染少多了、環境切實變美了。

八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態優先、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加快形成。通過整改整治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全市幹部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明顯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市各級各部門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基礎性、底線性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活動的前置性條件,堅決做到“凡不符合國家生態環保政策法規的決策一個不能定、項目一個不能上、事情一件不能辦、活動一項不能搞”,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按照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崛起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崛起的意見》和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規劃,篩選儲備綠色生態產業項目382項,總投資1920億元,並出臺財稅支持、人才支撐等相關配套政策,最大限度破解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圍繞全市資源稟賦優勢,加快發展綠色農業、生態工業和全域旅遊業,海升農業三產融合發展產業園、凹凸棒石產業園、通用航空產業園、電子智能終端產品產業園等“八個生態型產業化項目”有序推進,生態產業、新型產業釋放出新的綠色增長潛能,全市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推進,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今後,張掖市委、市政府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以及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始終清醒認識保護修復祁連山生態環境的緊迫性、艱鉅性和長期性,持之以恆推進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保護和修復,切實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同時,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新興生態工業和全域生態旅遊業,真正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謝謝大家!

主持人:

感謝李部長的介紹。下面,進行記者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媒體名稱。


張掖市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與綠色轉型發展新聞發佈會實錄(文+圖)

中新社記者現場提問


 記者:張掖市對處於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149戶農牧民進行了搬遷,搬遷後的農牧民安置、收入及轉產就業情況如何?


張掖市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與綠色轉型發展新聞發佈會實錄(文+圖)

張掖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張成琦


 張成琦:根據國務院《研究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督查和保護修復工作會議紀要》確定的“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現有居民的搬遷工作”總體要求及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張掖市把祁連山保護區核心區農牧民搬遷作為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一項生態保護工程、民生改善工程、轉型發展工程,積極穩妥推進實施。為確保核心區農牧民自覺自願搬得出、穩得住、收入有保障、生活有改善、發展有前景,我們將生態保護、移民搬遷、農牧民定居、草原獎補、公益林補助管護、精準扶貧、困難群眾救助等7個方面的政策進行整合創新,採取“四個一”的措施引導農牧民易地搬遷、轉產增收。一是一戶確定一名護林員。149戶搬遷農牧民每戶選聘1名家庭成員為護林員,每人每年發放管護勞務費3萬元,確保每個家庭有固定收入來源。二是一戶培訓一名實用技能人員。對搬遷農牧民開展養殖技術、旅遊服務、建築建材等實用技能免費培訓,確保每戶有1人掌握實用技能技術,能靠手藝吃飯。三是一戶扶持一項持續增收項目。實施“一戶一策”增收幫扶行動計劃,支持搬遷農牧民發展舍飼養殖業、生態休閒農業、觀光農業等產業,在商貿流通、家政服務、交通運輸、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行業擇業創業,確保每戶有一項持續增收項目。 四是確保每一戶享受到一整套惠民政策。149戶搬遷戶戶均房屋拆遷補償費達到23萬元,戶均獲得住房補助資金3.5萬元、交通運輸補助0.5萬元、生產生活方式轉變一次性補助資金4.8萬元,對暫未購房的拆遷戶每月發放1000元的過渡安置費。對搬遷戶草場實施禁牧,從之前的草畜平衡每畝補獎2.08元提高到草原禁牧每畝補助17.31元,戶均享受禁牧補助5.63萬元。據測算,農牧民遷出前人均可支配收入19398元,遷出後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到20145元,增加747元。

 至2017年底,核心區149戶484人已全部搬出並得到妥善安置,房屋、棚圈及附屬物全部拆除清理,搬遷拆除區域平整覆土復綠工作全面完成,核心區95.5萬畝草原實施禁牧,3.06萬頭只牲畜全部出售或轉移到保護區外舍飼養殖,實現了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張掖段)內無農牧民生產生活的歷史性目標。同時,制定出臺每戶5-10萬元的三年期貸款貼息政策,引導扶持搬遷牧民開展種植、養殖、儲運、營銷、旅遊服務等經營活動。149戶搬遷農牧民中除老人小孩外有勞動力332人,已實現就業人數達282人,佔全部勞動力的85%,基本解決了搬遷後轉產就業問題。


張掖市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與綠色轉型發展新聞發佈會實錄(文+圖)

經濟日報記者現場提問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張掖市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網絡建設方面的情況?


張掖市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與綠色轉型發展新聞發佈會實錄(文+圖)

張掖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馬成


馬成:為全面加強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監管,打造高效能、信息化、多方位、全覆蓋的長效監管體系,張掖市與中科院蘭州分院等單位合作,運用衛星遙感、天地一體化、對地觀測、地面監測等信息技術,在全省率先建成“一庫八網三平臺”生態環保信息監控系統和智慧水務監控系統,推動生態環境監測由點上向面上、由靜態向動態、由平面向立體發展,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天地一體立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張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管理平臺構成‘天眼’守護祁連山”獲評“全國2018智慧環保創新案例”,在2018年全國環境互聯網會議上進行了典型經驗交流發言,得到生態環境部的充分肯定,《人民日報》《中國環境報》等主流媒體進行了專題報道。一是建立“一庫”,打造生態環境數據中心。以高分衛星系統甘肅數據與應用中心為依託,定時獲取祁連山和黑河溼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數據和市域範圍內各類監測數據,構建包括實時監測、遙感傳輸、基礎地理、數據集成、異常預警、地面調查、常態監管等多源數據集成的大數據庫,通過定期比對分析,對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地域生態環保數據的獲取由過去環保部每半年反饋一次,縮短到去年底自身平臺每月遙感監測獲取一次,初步實現了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常態化監管。二是建設“八網”,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利用高分1號、2號衛星和現有各類環境監測監管設施及數據,建立空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聲環境、輻射環境、機動車尾氣、企業汙染源、城市重點區域等8個數據監測網,真正實現對境內生態環境狀況監測全天候全覆蓋,及時發現和準確反映生態環境質量及變化趨勢、汙染源排放狀況、潛在生態環境風險,對數據超標等異常預警信息及時反饋,消除了監測盲區盲點。2018年,全市汙染源在線監測數據傳輸有效率達92.62%,比2017年提升4個百分點。三是打造“三個平臺”,提升生態環境監管效能。著力打造祁連山和黑河溼地生態環境本底評估與動態監測平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項目監控平臺、智慧環保平臺,將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改問題、中央環保督察和衛星遙感監測反饋問題、省市自查問題全部納入監控範圍,打造智慧環保總平臺,有效提高了環境監測預警、監察執法和協同管理水平。去年以來,累計發現疑似生態環境問題點位161個、發送預警信息586條,並進行及時核查、核對和整改。四是建設水電站生態基流監控平臺,構建智慧水務監管系統。立足水電企業環境問題整改、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建成集水電站生態基流下洩、水庫管理、防汛抗旱預警、干支渠管理監控和河長制信息管理等7個板塊於一體的水生態保護監測系統,對祁連山保護區內外36座引水式水電站的引水量和生態基流下洩實現全天候、無死角監控,對境內15條重點河流、31座中小型水庫等水系生態實行常態化監管,實現數據信息互聯共享共用,為加強水政水務管理、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提高河長制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技術支持。


張掖市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與綠色轉型發展新聞發佈會實錄(文+圖)

新華社記者現場提問


記者:我們知道,這些年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張掖教訓深刻。生態破壞與落後發展方式下累積的歷史遺留問題和延續的發展慣性分不開,因此,整改整治後,轉型發展是必然選擇。剛才李部長已經提到了張掖這些年綠色發展轉型的情況,請您再詳細介紹下張掖在促進轉型升級、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的具體舉措?

李潤強: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以及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決策部署,著力優化經濟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是確立生態優先理念。各級各部門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基礎性、底線性工作,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活動的前置性條件,堅決做到凡不符合國家生態環保政策法規的決策一個不能定、項目一個不能上、事情一件不能辦、活動一項不能搞,寧可經濟發展速度慢一些,也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崛起之路。二是加快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加快發展環保產業的意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崛起的意見和綠色生態產業2018-2025年發展規劃,謀劃儲備綠色生態產業項目382項,總投資1920億元。制定出臺財稅支持、人才支撐等相關配套政策,最大限度破解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圍繞水土光熱資源稟賦優勢,大力發展以玉米制種、綠色蔬菜、優質牧草、肉牛養殖“四個百萬”工程為支撐的生態農業,做大做優中藥材、食用菌、馬鈴薯、小雜糧、優質林果和花卉“六大區域特色產業”,目前已形成80萬畝玉米制種、80萬畝蔬菜、100萬頭奶肉牛、45萬畝中藥材、40萬畝馬鈴薯、7萬噸食用菌產業規模,“金張掖”農產品品牌優勢日益凸顯。堅持綠色、循環、高端取向,著力構建以特色農產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為支撐的“一特兩新”生態工業體系,加快建設花草灘循環經濟產業園、海升農業三產融合發展項目、凹凸棒石科技產業園、通用航空產業園、電子智能終端產品產業園、濱河集團酒文化產業園、河西民俗文化產業園、泉林秸稈綜合轉化利用等“八個生態型產業化項目”,啟動實施“十強雙百”企業振興計劃,篩選確定10戶年收入10億元以上的龍頭骨幹企業、100戶年收入上億元的優勢骨幹企業和100戶“四下轉四上”重點企業進行扶持培育,重點企業高新化、綠色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推進。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旅遊開發、建設、管理、服務全過程,持續用力、做大做強以全域旅遊為引領的現代服務業,帶動第三產業蓬勃發展。近三年張掖市旅遊業強勢推進,呈現“井噴式”增長態勢,實現了規模和速度雙增長、質量和效益雙提升,進入由旅遊過境地向旅遊目的地轉變、由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新階段,張掖被確定為國家全域旅遊、全國旅遊標準化試點和全省旅遊文化體育醫養融合發展示範區。2018年,全市遊客接待量達到317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10.7億元,分別增長22.2%和34%,帶動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27.77億元,佔GDP比重達55.87%,以旅遊為引領的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推動轉型發展最活躍、最有力的因素。三是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深入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生態風尚。積極推進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創建活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導全社會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促使綠色生態成為人們的日常習慣、行動自覺和社會風尚。

主持人:

謝謝回答。希望新聞媒體繼續做好張掖市生態建設的宣傳報道。

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再次感謝發佈人,感謝各位媒體朋友,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