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土樓在消失,而我們不應該迷失

背上行囊去遠方,如果讓我帶一座古宅去流浪,我想我會在福建停下腳步,將這座古宅安放在田螺坑土樓群這裡,田螺坑土樓群遺世獨立,隱於山野,讓人流連忘返。

從景區門口到田螺坑土樓,還有一段距離,當汽車越往裡走,也能體會到土樓的世外桃源。當我們自駕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我好朋友對我說,真想一直住在這裡,遠離城市的喧囂,安靜的享受蟬鳴鳥叫聲,和土樓的客家人生活在一起,享受這裡的原始生活氣息。

那些土樓在消失,而我們不應該迷失

土樓裡

田螺坑土樓群位於福建南靖縣西部的田螺坑自然村裡,主要由一座方樓、三座圓樓、一座橢圓樓組成,被親切的叫做“四菜一湯”,可以說是福建土樓的代表作,這裡也是遊客到南靖旅遊必來的地方之一。

那些土樓在消失,而我們不應該迷失

“四菜一湯”

根據相關方面專家的確認,福建土樓有福佬民系的土樓,也有客家民系土樓,兩大民系土樓其歷史文化有所不同,但建築風格基本保持一致。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

早期的土樓是以五鳳樓為主,脫胎於北京四合院,每棟樓都有明顯的中軸線,大門、廳堂、主樓在中軸線上,左右分列橫屋、圍屋和附屬建築。其中後堂被加高至三層到五層,牆體特別厚,大大增強樓體的防禦性。

那些土樓在消失,而我們不應該迷失

五鳳樓

但五鳳樓除了高大的後堂具有極強的防禦性外,整體的防禦性不高,後來五鳳樓升級為方樓,建築結構變得更簡單,整棟樓除了大門外,沒有其他出口,使得方樓的防禦能力大大提高。

再後來,福佬人為抵禦倭寇,修剪出圓樓,圓樓全封閉圍合,沒有拐角,更加易守難攻。樓身一至三層不設置窗戶,只在第四層開出小窗,少量大兼具瞭望臺功能。在敵人來臨時可居高臨行進行防守。

那些土樓在消失,而我們不應該迷失

圓土樓

樓內上下廊道相連,四通八達。有些土樓相互聯繫,形成一個村落群體。在一座土樓或是多座土樓中居住的往往是一氏一族,少的有幾戶,多的有數十戶。

一般在一座樓內分作上下數層為一戶,底層為廚房、餐廳,二層為儲藏室,三層以上為臥室。底層還有兩眼公用水井,生活物資應有盡有,一旦遇外敵攻擊,土樓關閉,人們可以在裡面為此數月之久的生活。

土樓的建造是一門高超的藝術,不管是圓形還是方形,都要經過選址定位、開地基、打石腳、內外裝修等七個工序。一座大型的土樓,從修建到裝修,到入住,至少要4到5年的時間,規模更大的樓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那些土樓在消失,而我們不應該迷失

當我第一次到達南靖土樓田螺坑的時候,我看到這裡的一棟土樓搭上了木架,正在修繕之中。這讓我不禁感嘆,和國內很多歷史古蹟一樣,年代久遠的建築始終要面臨修建更新的現實,原始的面貌即將消失,迎來的是現代化和商業化的翻新。於是,除了從博物館一點實物和照片能看到他們原來的樣子,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實地去觸摸或見證他們曾經最古老和淳樸的面貌

而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交通也越來越便利,以前土樓的建築材料全靠就地取材,而如今可以方便的運輸鋼筋水泥,再加上土樓的建造週期長,很多人選擇修建現代式樓房。與此同時,農村裡大多數年輕人都湧向城市謀生,很多土樓不再有人居住。土樓因為屋瓦破碎導致漏水,受到雨水沖刷後在兩三年內就會倒塌。越來越多的土樓在沒有維護的情況下,數量變得越來越少。

那些土樓在消失,而我們不應該迷失

土樓裡

那些土樓在消失,而我們不應該迷失

土樓的磚瓦

福建土樓群於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從那之後,越來越多的遊客湧入,這裡變成一個商業化的旅遊景點,原來的土樓居民從樓裡搬走,住進了現代樓房。曾經的土樓營造技藝沒有人去傳承,和中國很多地方的一樣,城鎮化在給人們帶來便捷和美好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卻面臨消失的局面。伴隨文化旅遊帶來的經濟增長,如何調和居民回鄉就業、土樓遊客承載能力和開發保護之間的矛盾,成為不可迴避的課題。

就像土樓里老爺爺說的那樣,如今具有修繕技藝的老工匠年齡都很大了,人數也不多了,再過幾年,可能這種技藝就要銷聲匿跡了。

那些土樓在消失,而我們不應該迷失

城鎮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我們在順應歷史發展的同時,更應該呼籲儘量保留原有的文化儘量不被改變,使得他們得以傳承和保留。我們不希望以後走遍全中國,看到的全都是同樣的現代化的樓房,再也看不到擁有淵源歷史的老房子,丟失了曾有的文化和精神。

對於土樓,不僅要控制遊客量,最大程度保護原生態特色,更要傳承和發展客家文化。如何實現傳承發展,又要兼顧旅遊發展和民生改善,是一個值得持續探索的課題。


文章參考:星球研究所《為什麼會土樓有圓有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