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洋樓與碉樓都是“家”的產物,卻承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文化及旅遊話題

自西周時期起,我國就出現了“四合院、四合房”這樣的家族性平房居住形式,經過上千年的普及發展,到元朝時候,“四合院”已成了最常見的中國民居結構。

土樓、洋樓與碉樓都是“家”的產物,卻承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

凝聚家族文化與榮耀的傳統中國家族

在古代,一處四合院本已基本可滿足一家人的生活需要,但隨著明清之後的大規模家族性遷徙,新遷到陌生地區的家族人口出於對“家”的維護及安保需要,於是土樓、圍龍屋這樣的民居形式相繼誕生,它們與“四合院”一樣,延續的都是中國傳統家族在儒家思想下“同一個家”的共同生活理念。

除土樓、圍龍屋之外,我國的南方還有“洋樓、碉樓”這樣的民居形式,它們都是中國人傳統的“家”,不過其背後的歷史背景及建造起源卻是天差地別了!

中國“四合院”:歷史最悠久的家族性居所結構

根據家中人口的數量,我國的四合院分“一進”到“四進”等多個等級,但其基本組成結構卻是一樣的:就是以外牆包圍居所、居所再環繞中庭(院)。

土樓、洋樓與碉樓都是“家”的產物,卻承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

中國式的家族都具有一定隱蔽性

事實上,除民居之外,我國的寺院廟宇等普遍採用的也是這樣的結構,因為它們都基於傳統的儒家文化思想而來,其中既保持了空間的封閉性,又具備了基本的尊卑等級之分。

由於人口數量不同,西周到漢唐時的四合院還不是”四面居所“的結構,因為用不上這麼多房子,各居所間就用迴廊連接起來。

土樓、洋樓與碉樓都是“家”的產物,卻承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

我國曆史最悠久的四合院家居

這種”廊院“式四合院再我國存在了兩千年之久,元朝時我國人口首次邁過一億,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中,迴廊就逐漸被房屋所取代,形成了”元代四合院“,這也是北京四合院的早期雛形。

隨著不少家族中的人口增加,”元代四合院“這樣的形式逐漸在民間普及,今日的雲南建水、山西平遙、湖南常德等地,尚保留著大量這種形式的四合院。

土樓、洋樓與碉樓都是“家”的產物,卻承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

歷次人口大遷徙也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手段之一

如果沒有經歷大規模戰亂和天災,“四合院”這種形式的民居本應是我國龐大且唯一的家族性居所主體,不過歷史悠長,哪會一直都是太平年景呢!

宋朝時北方戰禍連綿、元朝時北方天災不斷(其中的至正年間竟在一年當中同時出現了水、旱、冰、飢、瘟等八大天災),於是中原百姓開始不斷大規模南遷,江西、福建、廣東、臺灣等地都是遷入規模最大的地區。

土樓是更多“四合院”形式的疊加組合,而且具有了防衛功能

從前的南方山區盜匪橫行、野獸出沒,初遷到當地的中原人發現原來的四合院居所已不再適用,必須將同一宗族中的所有人家(原先都以一個四合院為居住單位)聚合到一起生活,才具有安全保障。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疊合多家“四合院”的方形土樓就出現了:一樣以生活居所環繞公共中庭,但周圍的居所變成了多層,而且範圍更大。

土樓、洋樓與碉樓都是“家”的產物,卻承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

土樓內部的四合院元素

在抵禦盜匪的過程中,人們又發現方形的土樓存在防守缺陷,其四個邊角均有視線遮擋、不利察覺攻擊者的動向,於是方形土樓開始向圓形演變,在外圍設置圍牆(阻擋野獸)的同時,土樓牆基也日漸加厚加高,產生了城堡式的防衛功能。

今日福建的永定縣、南靖縣等地均有大量這種形式的土樓,人們至今仍世代生活在土樓當中,一座土樓就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其家系淵源在土樓當中得到了非常完整的傳承。

土樓、洋樓與碉樓都是“家”的產物,卻承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

福建鄉間的土樓

廣東東北部的客家圍龍屋也是在類似背景下產生的,嚴格上說,圍龍屋的建築理念與土樓一致,都是基於同一理念下的“家”,都保留著早期四合院裡的儒家文化格局與長幼尊卑之分。

單是在福建省,現存的土樓就有三千多座,三千土樓就代表著三千個家族、代表著從前北方數量更為龐大的四合院聚合。

在具備如此攏聚性、團結性的“家文化”背景下,難怪我國的閩粵地區成了北方中原文化的“活化石”了!

洋樓是一種中西結合的多層“四合院”,多在原有居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廣東是我國的”第一僑鄉“區域,與中原人遷徙而建的土樓、圍龍屋不一樣的是,當地大量的”洋樓“多是原址復建的。

”洋樓“與”土樓“區別的不僅是建築材料上的”洋灰與夯土“,內部的設施上也更多地具有了”西洋文化“,裡面具備了不少近代西方特有的生活設施。

土樓、洋樓與碉樓都是“家”的產物,卻承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

廣東鄉間的洋樓

晚清時期的廣東臺山等地,不少華僑在歸國回鄉後,都會在祖居的原址上修建規模更龐大的房屋。由於本身是中國人,加上在國外生活薰陶的體驗,這些房屋在原有“四合一院(中庭或天井)“的基礎上進行了多層加高,而且在外觀上增加了大量西方建築元素,形成了獨特的”廣東洋樓“建築形式。

”洋樓“的本質也是樓,只是規模上比客家土樓更小、對應的是更小單位的家,而非整個家族。這些洋樓遍佈廣東臺山的鄉間,今天尚餘約兩千棟,其中的不少洋樓尚有居民生活,在這一點上,台山洋樓與福建的土樓倒是頗有共通性:都在現實的生活氣息中體現著這種古老的文化。

土樓、洋樓與碉樓都是“家”的產物,卻承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

洋樓群集合起來就形成了圩鎮

出於發展家鄉的理念,部分洋樓也會集中建到一起形成圩鎮,並以同樣“中西合璧”的形式修建了學校、醫院、圖書館等設施。一個圩鎮,在家族集成的方式上也就相當於一處龐大的土樓群了!

今日台山的“斗山圩、白沙圩、上澤圩、衝簍圩”等,就是這種民居形式的存在,這也是今日中國絕無僅有的一種“家文化”現象。

碉樓為“洋樓與碉堡”的結合,自身防衛功能達到了中國民居的巔峰

台山的洋樓雖然也部分地具有防衛功能,但它們更多地就像一棟西式別墅,居所也更具開放性。與台山相鄰的廣東開平卻未能複製這樣的形式,在近似歷史年代與背景下修建的開平碉樓,由於歷史上的開平曾發生過大規模的“土客械鬥”(清雍正年間),當地人在修建房屋時就不得不更多地作防衛上的設計,於是“洋樓與碉堡”就被結合了起來,形成了一棟棟傲然挺立的”開平碉樓“。

土樓、洋樓與碉樓都是“家”的產物,卻承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

居所高高在上的碉樓

開平碉樓,就等於將台山的洋樓修在了碉堡之上,其碉堡本身非常牢固、密佈槍眼等防衛設施,與西方的城堡無異,在居高臨下中保衛自己是綽綽有餘的。

事實上,碉樓為防護“土客械鬥”產生的矛盾而建,現實中卻多用於防備山賊;為了安置廣東四邑地區的客家人,清政府專門設立了鶴山縣和赤溪鎮作為客家人的”自治地“,此後當地的土客雙方已逐漸融合,不再是各自的”防衛對象“了。

土樓、洋樓與碉樓都是“家”的產物,卻承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

土樓、洋樓與碉樓均有類似的防衛設施

從歷史上看,由於廣東的洋樓與碉樓所處的亂世年代相對較短,它們本身具有的防衛功能也就很快被擱置,時至今日,它們都成了那段亂世下的”家理念“的見證,新中國成立後百姓生活趨向太平,洋樓與碉樓的修建初衷很快就徹底成了歷史,已再無複製的可能。

官府職能的缺位,也是催生土樓、洋樓與碉樓的主要成因

土樓、洋樓與碉樓都位於鄉間,在明清時期都是山匪橫行的區域。福建現存的不少土樓都修建於明末和清初,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朝政更迭期,百姓們根本無法指望官府能有力地剿匪,只好自力更生自我防衛;開平碉樓的成因也是因為長達十多年的械鬥,當時的清政府基本是不聞不問的,直到衍生出紅巾軍起義了,才著急進行安置。

土樓、洋樓與碉樓都是“家”的產物,卻承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

中庭是以上居所中共同的傳統文化因素

客家土樓承載的是源自中原的移民文化,是我國傳統家庭理念的完好延續;洋樓與碉樓承載的是中西方的文化融合,由於其規模的龐大及獨特性,今日的福建土樓與開平碉樓均已是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但在它們的背後,卻有著“官府職能缺位”的共性及不同的歷史成因背景。

試想一下,如果不是處於亂世、如果不是當地官府無力保護百姓,人們又何苦費這麼大勁修建這些“城堡”式家庭居所呢?

在西方社會中,官府職能的缺位很容易就造成文化斷層,但我國就不一樣,出於共同的“家文化”理念的維繫,我國的文化傳承大多都源自百姓的本能。

政權可以更迭,但百姓的家系則會一直延續;“家文化”的歷史有多悠久,我國的歷史傳承就會有多久,這也是我們能成為歷史文化大國的重要因素!

“坊間五千年”將堅持內容100%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絡,若存疑義聯繫即刪),持續為大家輸出選題豐富的原創文章。本號文字均親自碼出,觀點為個人見解,絕無任何映射行為,歡迎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