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赣榆班庄抗日山你不知道的秘密之十八勇士「二」

十八勇士用血肉之躯换来滨海首胜

1940年底,参加过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115师东进。罗荣桓政委决定在当时还属于山东的滨海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打破敌人的海上封锁,打通与华中、胶东的联系。

当时日寇正在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青口、大沙河等10多处安设据点。青口是日伪县政府驻地,藏着最核心的战略物资。115师决定由教导二旅、山东纵队二旅以及赣榆地方部队突袭,主攻青口及青口南北的据点。

3月19日晚战斗打响,八路军经过6天恶战拔除敌伪十余个据点,随后攻入青口镇。这是八路军进滨海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为建立根据地劈山开路。

按照原计划,3月26日黎明前,主力部队撤离青口阵地并抢运敌军物资时,由七班长原飞友带领士兵负责掩护。主力撤退了,但他们却被敌军包围,总共18人。为了节约子弹,他们决定敌人近到30米才开枪。血战一夜一天,击毙了50余个日伪军,我方也只剩下8名战士。弹尽粮绝,他们毁掉枪支藏身农户家,但还是被汉奸搜出。为了逼供,日寇牵来一群恶狗,扑向8名战士。带钉的皮鞋、铁棍、竹杠轮番毒打,有的战士头骨被打碎。

第7天,日寇把他们押到另一个地方,4人一组绑到院子里的大木桩上。战士孟兆阁挣扎扭动两手,挤破了肉竟挣脱了。争分夺秒,另外3名战士的绳子也被解开了。正想解救另外4人,窗外已经有了响声。孟兆阁4人分头跑,后来两名战士失踪,另一位战士爬了几十里被救起,但送到医院第二天就不幸去世。

只有孟兆阁活了下来,但3年后他在石沟崖战役中还是牺牲了。

海上遭敌突袭,痛失5位团以上将领

第三坡段上是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冢前立有三联碑,两边分别是陈毅与陈士榘题写的“浩气长存”、“英灵千秋”。

连云港赣榆班庄抗日山你不知道的秘密之十八勇士「二」

暮色下的小沙东海长纪念雕塑

1943年3月,为准备全国大反攻,中共中央抽掉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旅长田守尧等51名干部及战士组队赴延安学习。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他们决定乘船从海上绕过日军封锁区,取道山东去延安。3月16日下午,他们着便服,带着手枪和手榴弹登上大木船,船上还有船老大和20多个水手。

当晚,木船乔扮成商船趁夜色起航,在敌伪控制的黄海海面行驶。次日凌晨,他们到了秦皇岛附近,突然听到嗡嗡的响声,借着蒙蒙天色,看到海面上有小黑点在动,是敌人的巡逻艇。船上70余人紧急进入战斗准备。巡逻艇靠近后,一个日军小队长带着翻译跳上船,欲检查船舱。

“打!”参谋长彭雄一声令下,敌舰赶紧逃到400米外地方,用机枪疯狂扫射木船,我方十余人负伤倒下。敌方12人有8人丧命。剩下的敌寇逃跑后,又有3艘敌艇追来。彭雄胸口中了3颗子弹昏迷,田守尧也不幸牺牲。

随后,木船决定靠岸,闻讯赶来增援的战士打退敌舰。彭雄最终因失血过多牺牲,年仅29岁。船上51人共牺牲16人,其中5位是团以上将领。

60斤弹壳铸像,赣榆曾改名“竹庭县”

十八勇士牺牲时,就是时任115师二旅政委的符竹庭奔走呼喊,选定此山建纪念塔。

1943年7月,安葬小沙东海战烈士时,符竹庭说,如果自己牺牲了也葬在这里。4个月后,他也不幸牺牲。在他的悼念大会上,滨海军区首次确定此山称为“抗日山”。符竹庭的墓在第五坡段,是座六角石墓。墓的正面镶嵌符竹庭的彩色铜像。讲解员介绍,这尊铜像是熔炼了30多公斤的子弹壳而铸成。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11月,日军秘密组织滨海区扫荡。时任滨海军区政委兼党委书记的符竹庭和区司令员陈士榘决定运用“翻边战术”,提前攻打日军盘踞的战略要地赣榆县城。

11月19日深夜,符陈二人率滨海区主力及敌方部队6000余人埋伏在城外等待内线开城门——符竹庭很善于做政治工作,早已从敌军内部严密组织起内应。

突袭让敌人措手不及,迅速俘获了一营一连一个伪警察局。在炮火、里应外合和政治攻势下,俘获日伪军从伙夫到旅长2000余人。获知敌人密谋反扑,符竹庭想火速通知大部队,结果出意外不幸牺牲,牺牲时年仅31岁。

连云港赣榆班庄抗日山你不知道的秘密之十八勇士「二」

符竹庭将军

符竹庭是江西广昌县人,15岁参加革命。除了会打仗,也非常善于做思想工作,时常深入伙房,为了一个后进士兵,可以连续3天前去谈话。他还是敌后生产的强手,为了解决部队的生存,符竹庭动员士兵生产自救。他到滩涂、山坡、田头各处察看,不仅开荒种地还养猪、晒盐、办作坊。建起来的盐场、油厂、被服厂,不仅解决了军需,还换购回军队急需的钢材、药品。他也因此被罗荣桓称为“军政兼优”的干部。为了纪念这位英杰,1945年到1950年赣榆县改名为竹庭县。

连云港赣榆班庄抗日山你不知道的秘密之十八勇士「二」

经过70余年的沧桑风雨,后人依然能从抗日山上屹立的碑塔中读到中国的抗战史。而此后每年,无数江苏、山东从战火走来的老战士或者和平年代的青年人都会来此探寻凭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