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前不久,安徽铜陵一位11岁男孩跑到派出所“自首”,让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原来,男孩平常喜欢玩卡片游戏,用零花钱陆续买了四五百张游戏卡片。妈妈发现后,担心孩子玩游戏上瘾,就吓唬他说他这么做是违法的,命令他去派出所自首。

结果,男孩就背着一书包游戏卡片走进了派出所,只跟警察叔叔说了一句“我来自首”,就哭了起来。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这事儿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很多网友的第一反应是:心疼!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还有人说:妈妈透支了孩子的信任。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前段时间,某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批“能让孩子乖乖听话”的走红视频。视频中,一名穿着护士装的女性,手里拿着一个注射器,面前放着一大堆瓶药。“护士”一边推着注射器,一边说:“今天没有好好吃饭的孩子,都给我带到医院来。不吃饭就吃药、打针!要不要好好吃饭?”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这类“吓唬孩子”的视频还有很多,除了护士版,还流传着警察版等。让人没想到的是,视频下面竟然有不少家长好评……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看到被吓住的孩子立刻停止那些不“听话”的行为,变得乖顺起来,于是误以为恐吓很有效。殊不知,这种恐吓式教育,对孩子长远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可取的!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警察、医生被妖魔化

被父母妖魔化的“医生、护士和警察”,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

“你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起来了!”

“你要是再这么不懂事,大夫就来给你打针了!”

父母可能觉得这只是吓唬吓唬孩子而已,但年幼无知的孩子可能真的会当真。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此前,安徽省六安市的民警曾接到一起报警,一名儿童与父母走失。警察赶到后,上前询问孩子的情况:“你叫什么名字呀?在哪里上幼儿园呀?”不料,孩子看到警察之后立刻开始嚎啕大哭,怎么哄都没用。警察叔叔只好无奈地解释:“小朋友,我们是警察叔叔,我们是好人……”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在医院,这种现象就更普遍了。每座城市的儿童医院和疫苗接种站都是一个个“大型嚎叫现场”。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位儿科护士坦言:“现在的小孩,看见穿白大褂的就害怕。”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长此以往,这些职业在孩子们心中就会被妖魔化,潜意识里会很讨厌他们,很多孩子本该向医生、警察求助,最后却选择了放弃。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害怕“被抛弃”的恐惧

还有不少家长把“抛弃”挂在嘴边,例如:

“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再闹,我就把你送人了”

家长说出这句话可能只要几秒钟,但是孩子可能会记一辈子。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拿爱作为要挟的筹码,其实是在消耗亲子间的信任。虽然这些都是父母气头上的话,但是却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只有好好听话,才不会被抛弃。这种情绪会逐渐演化为习惯性焦虑,即使成年后也无法彻底摆脱这种不健康的心态。

父母最大的职责应该就是给予孩子爱和安全感,而不是拿这些当作要挟的筹码,以期许孩子按照我们的方式来做事。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简·尼尔森

当孩子出现不听话、无理取闹的行为时,与其恫吓、诱骗,不如正面管教,既能帮家长获得预期目标,也能帮孩子培养起正确的行为。

下面的方法不如试一试~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1

用启发式提问 正向引导

用启发式提问,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不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心。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害怕,而是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循循善诱,耐心启发,这才是正向引导的打开方式。

2

以结果为导向正向激励

朋友的女儿喜欢看电视,一有空就窝在沙发上看动画片,作业总是推到很晚。以前她的应对方式很粗暴,要么直接关掉电视,要么吓唬她:“你再不做作业,你爸一会儿回来揍你!”收效甚微,还经常把孩子惹哭。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后来孩子的班主任告诉这位朋友,不如用“正面承诺取代负面威胁”。

当女儿看电视时,朋友对女儿说:“你做完作业,我就奖你半小时看电视。”有时候也这样说:“你先做作业再看电视,还是先帮我洗衣服再写作业?”前者以奖代惩,后者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样以结果为导向,正向激励,孩子就不再固执了。

3

放下条件爱孩子

沈阳晚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申女士和丈夫工作不错,家境殷实,她担心优渥的环境会让女儿失去进取心,于是就吓唬刚上四年级的女儿:

“你妈已经死了,我不是你亲妈。”

“我只供你读书,供你上大学,以后别想指望我!”

后一句很熟悉吧?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里,女主角苏明玉的妈妈就这么说过。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电视剧《都挺好》剧照

申女士发现:类似的话说得多了,女儿也逐渐变得听话。

但是,申女士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懂事是因为面临着被“后妈”随时扫地出门的危机,用恐吓培养出来的,是一个表面听话、内心恐惧焦虑的孩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放下条件。不因他听话而爱他,不因他调皮而责骂,不因他取得成绩才欣赏,不因他不遂我们的心而恫吓。

成长路上,孩子需要的是爱、掌声、正确的导向,唯独不需要恐惧。

11岁男孩带着“赃物”到派出所“自首”,警察叔叔哭笑不得……

——END——

更多教育心得、父母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