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防疫,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口罩防疫,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口罩最大功用非自保,而是防止飞沫传播

口罩最初的文献集中研究能否有效减少医护人员感染,但2003年SARS一疫后,口罩与个人卫生能否抗疫成为热门医学研究,亚洲地区特别是香港有多份研究去记录口罩的成效。

香港中文大学刘德辉教授的团队在2004年发表的研究,分析了香港SARS时期患者及其家属的数据,显示在公众场所戴口罩丶经常洗手及消毒住所会是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去减低二次传播风险。不过,这份研究并没有为患者做实验室检测,只是按当时世卫标准去作临床诊断判断是否感染SARS,亦没有考虑其他防护措施,并不足以全面肯定口罩的成效。

SARS疫情过后病毒近乎完全消失,专家无法寻找真实个案做实验或研究,所以转而研究口罩与流感的关系,并试图分析戴口罩和手部卫生哪一个较为重要。

香港大学的医科学系团队2008年有一份研究,研究了407名流感病人,他们的家人被分类为“口罩组”丶“口罩及手部卫生组”及“两样均没有”的组别作对照,结果发现,如果在家人出现病症后36小时实行手部清洁及戴口罩等措施,似乎有助阻止在家庭内传播流感。

美国、德国印度越南等不同地方也开展了类似针对流感等流行病的研究,其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团队追访了509个拉丁裔家庭19个月,发现获发消毒洗手液的家庭较少申报家中有人染病,而获发口罩群组则较为有效阻止二次传播。

不过,并非所有研究均有同样结论。一份在2008年刊登在《国际传染病期刊》的澳洲研究,则寻找了286名成年人参与研究,结果发现有否戴口罩基本上感染的风险也没有分别,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只有少于一半的人真的跟指示使用口罩。

美国密歇根州大学学者曾针对流感时期的大学宿舍采取同类型的研究,但就发现单靠口罩无助减少感染,但注重手部清洁更为重要。


口罩防疫,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这个时期的研究多而零碎,但每项样本数量较少,而且只是针对家居丶学校等个别场所,不能够推论全民戴口罩可以在社区上有关键作用。

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本恩(Benjamin Cowling)的团队统整了多份有关口罩及传染病关系的研究,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显示“一些证据支持戴口罩可以避免传染给别人,但较少数据支持使用口罩能有预防功用”。这份报告2010年刊登在《流行病学及传染病》期刊。说法与许多欧美专家的看法吻合。

英国卫生保护局(Health Protection Agency)曾经委托当地专家审视多份世界各地有关口罩的研究。团队点出每份研究的缺点,包括样本数量不足丶没有就所有实验参加者做实验室检测丶只在乎家居或医院内感染而非评估社区感染、研究没有具备随机性、依靠患者自我申报存在申报误差(reporting bias),而且大部分研究是局限于流感。英国专家研究总结指,目前只有有限证据证明口罩在社区存在抗疫作用,口罩只是一系列个人卫生措施的其中一项。这份报告成为了欧美国家主要参考的报告之一。

欧美世卫对口罩态度改变的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起初反对普通人带口罩,而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在今年2月29日,曾在社交媒体要求民众停止抢购口罩,因为这样做无法避免市民大众感染,并引发医护人员无法得到充足口罩的风险。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西方国家开始认同口罩可能存在成效,捷克丶奥地利丶意大利等地区陆续呼吁民众外出或在人多地方时配戴口罩。美国近期也重新审视其建议,美国疾控中心建议民众在公众场合用衣物遮掩脸部。但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有关决定时强调,自己不会戴口罩,认为这只是当局的建议。

多份欧美媒体起初也对口罩存疑,但在3月到4月,开始逐渐为口罩“平反”。其中,很多媒体均引用了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接受访问时的一番说话:“在我的角度来看,欧美最大的错误是人民不戴口罩,病毒是透过飞沫及密切接触传播,飞沫是关键,你说话时要戴口罩,因为说话时总会喷出飞沫。而很多感染者都是没有病症,如果他们戴口罩,就可以阻止带有病毒的飞沫逃出去传染他人。”

权威期刊《柳叶刀》在3月20日和3月21日分别刊登香港医学专家的文章,敦促各国政府重新检视是否要否定口罩的作用。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讲座教授林大庆丶香港医学会传染病顾问委员会主席梁子超丶英国伯明翰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郑家强在

文章中指出,没有证据证明口罩有效,亦不等同有证据证明口罩无效,在面对新流行病时选择有限,很多人体内存在新冠病毒但没有病症,戴口罩可以减少患者喷出带有病毒的口水。


口罩防疫,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