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高中:让巴金流连忘返的泉州名校

黎明高中:让巴金流连忘返的泉州名校

夜在崩溃,

冬在崩溃,

黎明在到来,

春天在到来。

我们要迎着黎明的光辉,

把春天的种子播遍全世界。

这是著名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梁披云(又名梁龙光)在黎明高中成立宣言上,解释校名“黎明”二字的来历。泉州中山北路42号,是黎明职业大学中山北路校区,也是黎明高级中学的创办地。早在1926年春,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马叙伦为避军阀迫害,从浙江南下福建,到达泉州时,泉州各界数千人在南校场举行盛大欢迎会。在泉州期间,蔡元培、马叙伦倡议泉州应当创办自己的高级中学(当时泉州只有教会学校培元中学设有高中部)。

1929年春,由泉州社会贤达许卓然、秦望山等发起创办的黎明高级中学开学,22岁的梁披云被推举为首任校长。

黎明高中以泉州武庙为校址,国民党元老、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题写校名,并就任学校董事,画家丰子恺为学校设计校徽。学校开泉州风气之先,实行男女同校,提倡勤工俭学,追求“平民化、社会化、科学化、艺术化”。

黎明高中:搭草房糊纸张办校

黎明高中:让巴金流连忘返的泉州名校

黎明高中创办之初的茅草屋教室和宿舍,条件简陋,但老师们乐在其中。

据黎明大学相关文献记载,梁披云在一次讲话中回忆,当时没校舍,就暂用武庙作校舍,把菩萨搬掉,整理一下,粉刷墙壁就可以,再搭几件茅草房作为教室和宿舍。窗户没玻璃,就糊纸张,这样就把学校办起来了。梁披云还说,虽然校舍很简陋,但我请的教师都是一流的,学问都是比我强的。

著名文学家巴金、鲁彦、丽尼,音乐家吕骥,戏剧家张庚,史学家杨人楩、周贻白,生物学家陈范予、柳子明,社会学家柳絮、吴克刚、卫惠林等爱国知识分子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先后来黎明高中考察、任教和写作,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有用人才。黎明高中与当时南京晓庄师范、上海立达学园齐名,成为东南沿海传播真理与自由、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文化中心。

梁披云曾回忆,当时文化界继承“五四“传统,提倡科学与民主,还有教育界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思想,这些都对当时黎明高中有影响。黎明高中既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又有安那其主义(Anarchism,即无政府主义)思潮,还有国家主义派思想,他们互相争鸣,寻求真理。有人说黎明高中是无政府主义学校,这是一种误解。

1934年5月,黎明高中因为师生共同编演话剧《出路》,告诫人们在黑暗统治下只有反抗才有出路,还联合培元培英等学校组成后援会,组成百余人的声援请愿队伍,声援当时轰动泉州的“护士黄彬彬被逼婚自杀案”抗议活动,要求法办罪魁祸首,被国民党当局下令封校。平民中学也被当局以未立案为借口取缔。

黎明高中虽然只有5年历史,但创办之初即注入红色基因,早期即有中共地下党在学校活动,发展党员,培养了大批人才,如首届生、原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李子芳烈士,著名外交家和作家司马文森、美籍学者艾山、旅菲儒商林健民,以及谢真、庄为玠、梁祖辉、陈腾芳、陈奕尚、林诗卿等。

黎明高中:让巴金流连忘返的泉州名校

上世纪30年代,黎明高中学生师生徒步到南安郊游。

黎明学园:高层次高规格的董事会

黎明高中:让巴金流连忘返的泉州名校

黎明学园董事长梁披云先生(1981年)

1980年,在泉州市政协召开的座谈会上,地方史专家王连茂作了一次专题发言,对泉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黎明高中办学的进步性和革命性作了充分的肯定,并赞扬黎明高中是泉州教育史上的一面旗帜。

黎明高中创办人之一秦望山之子秦长江把地方人士对黎明高中的评价转告远在澳门的梁披云,并提出恢复黎明事业的建议。梁披云心情十分激动,早在1947年秋,时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的他就与秦望山等人酝酿复办黎明,可惜未能实现,如今这一梦想看到实现的希望。

在梁披云大力支持下,1980年12月,赵祖培(曾任黎明高中总务主任,时任泉州市侨联副主席)、陈允敦(华侨大学教授,曾任教黎明高中)、谢真(黎明高中校友)、盛子诒(原晋江地区农校教务主任)、黄金瑞(菲律宾光华中学校长)、陈奕尚(泉州市凌霄中学原校长)、秦长江(时任晋江地区教学仪器站站长)等为发起人,联名提出申请倡办“泉州黎明学园”。

黎明高中:让巴金流连忘返的泉州名校

当年申请书上有7位发起人的名字

黎明高中:让巴金流连忘返的泉州名校

1981年4月,黎明高中校友欢迎梁披云校长暨黎明学园董事会成立留影纪念。

1981年3月,原晋江地区教育局批复同意创办“民办补习学校性质”的黎明学园。

1981年4月8日,黎明学园董事会成立,巴金应邀任名誉董事长,梁披云任董事长,陈允敦任名誉园长,盛子诒任园长。

黎明高中:让巴金流连忘返的泉州名校

1981年泉州黎明学园在原黎明高中旧址创办,图为武庙一角。

黎明高中:让巴金流连忘返的泉州名校

黎明学园园长盛子怡(左)和黎明学园名誉园长、华侨大学教授陈允敦

在长长的董事名单上,既有名作家巴金,又有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伍禅;既有全国一流的学者吕骥、张庚,还有著名翻译家吴朗西,以及外国的专家柳子明等。这是一群白发老人发起倡办的民办补习学校,却有如此高层次、高规格的董事会,延续了黎明高中时代的办学奇迹。

黎明高中:让巴金流连忘返的泉州名校

黎明学园董事聘书(黄方供图)

黎明高中:让巴金流连忘返的泉州名校

黎明学园董事聘书(黄方供图)

黎明高中:让巴金流连忘返的泉州名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巴金先生在给黎明大学的赠书上签字。

1984年9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黎明职业大学在黎明学园基础上创建,梁披云为首任校长兼董事长,巴金任名誉董事长。

据泉州市首批刺桐科学传播学者、黎明职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戴莲治老师介绍,巴金先生从1982年春起,为黎明学园及其之后的黎明大学赠书12批次,共计7084册,并在部分赠书中留下珍贵的亲笔题签。巴金赠书以文史哲类图书为主,每一本书都是巴金亲自挑选的,其中大部分是巴金省吃俭用购买的藏书,也有巴金自己的著作、译作,还有巴金妻子、女儿、女婿、儿子、外孙女、弟弟、妹妹等家人的藏书,也有巴金转赠好友及出版社的赠书。1982年巴金曾给好友、泉州黎明学园园长盛子诒的复信中说:“办图书馆我赞成,也愿意帮助,……只要我还有一口气,书会一直送下去的”,充分体现他对黎明深厚的感情。

福医二院院史馆主任黄方介绍,1981年-1984年四年间,黎明学园克服校舍及师资不足的困难,向多个学校租借教室办学,先后举办英语班、日语班、世界语班、中文班、摄影班等,所聘请的师资都是当时泉州市德高望重的教学名宿。黄方还记得他的外公、泉州一中创办人暨首任校长蔡樵生退休后,即被黎明学园聘请为首届董事并兼任英语班的教师,经常自费雇三轮车到租借的教学点上课。

〖黎明五校群〗

黄方介绍,所谓的“黎明五校”,由黎明高中、平民中学、民生农校、卓然小学及石狮爱群小学组成,其历史渊源是以创办人秦望山、许卓然为纽带,以黎明高中为核心组成的校园及校友群,他们都有共同的学缘:共同的创办人、师资和学生互相交流,有个别学校的校史互相延续和继承。

石狮爱群小学是1918年由秦望山、许卓然创办,上世纪30年代,其师资多由黎明高中的教师和毕业生担任。平民中学1930年由苏秋涛先生在泉州文庙创办,黎明高中和平民中学是兄弟学校,两所学校教师互相兼课。1934年5月黎明高中被当局封闭撤消后,平民中学也很快被撤停,校舍直接改办民生农校;黎明高中的教职工及部分教具充实到民生农校,未毕业的黎明高中学生,有一部分也分流到民生农校。黎明高中原校址及校舍直接改办为卓然小学,之所以以“卓然”命名,是为纪念创办人之一、1930年遇难的许卓然先生;黎明高中的部分师生则留任卓然小学教师。

1984年7月,为增强以黎明高中为核心的黎明五校校友的凝聚力,黎明学园成立黎明学园五校卓然校友会。黄方展示他所收藏的校友会筹备会合影,与会者都是曾在黎明高中时期及其派生或有渊源关系的平民中学、民生中学、卓然小学及爱群小学任教任职和就读的校友。

黎明高中:让巴金流连忘返的泉州名校

黎明学园五校友-卓然校友会筹备会合影。(黄方供图)

巴金:在黎明高中发烧时喝神曲汁

黎明高中:让巴金流连忘返的泉州名校

黎明职业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内有一棵高大的榕树,树龄为250年,这就是巴金作品中多次提到的榕树,也是小说《电》中着重写到的那“两株大榕树”的原型。

戴莲治老师说,巴金1930年-1933年间三次来到泉州,分别住在黎明职业大学前身黎明高中或平民中学。青年时代的三次泉州之行,给巴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多次在作品中写到关于泉州的内容。

1930年八九月间,巴金应好友、黎明高中副校长吴克刚邀请,与黎明高中教师卫惠林结伴,第一次来到泉州,住在吴克刚的寝室里。他们仨终于相聚于泉州,再叙巴黎别后情。此外,巴金还与林憾庐、叶非英及陈范予等人相识并结为挚友。巴金与朋友们常在黎明高中附近的县后街25号畅谈,在《电》《雷》《星》等小说中多次提到革命青年穿过小巷聚会讨论的情景,这里的小巷,写的就是黎明高中旁的县后街。

1932年4月,巴金第二次到泉州,在平民中学中住了10天,完成了长篇小说《雨》第五章后面一部分。此外,巴金还在朋友陪同下,到现在的鲤城区浮桥街道探望一位被封建婚姻逼疯的女孩,结合第一次来泉州市听到的一段爱情故事,写出了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

1933年5月,巴金第三次来到泉州,还是在平民中学住了一周左右。他在平民中学亲眼看到朋友们为了办学继续努力,非常感动,他在《黑土》中写道:“我怀念着南国的梦中的友人,我为他们祝福。”

戴莲治老师说,巴金在多部作品中写到来自泉州的友情和闽南风情:

1、《幸福的船》序(巴金1930年9月写于泉州黎明高中)

我现在住在一个僻静的南国的古城里。夜间有一个朋友教我认识天空的星群;日里我便观察显微镜下面的小生物,如草履虫、阿米巴之类的生活。……我觉得我的个人生命的发展是与群体生命的发展有连带关系、永远分不开的。(文中的朋友即黎明高中教师陈范予)

2.《电》(巴金1933年写于北平)

这个学校也是由一座旧庙宇改造的。外面是广场,两株大榕树立在阴暗的背景里,两大堆茂盛的绿叶在晚风里微微摇动,好像两个巨大的黑影在空中舞动。

3.《月夜》(巴金1935年2月写于日本横滨)

龙眼花开的时候,我也曾嗅着迷人的南方的香气;繁星的夜里我也曾坐了划子在海上看星星。我也曾跨过龙舌兰的颓垣。我也曾打着火把走过黑暗的窄巷。我也曾踏着长春树的绿影子,捧着大把龙眼剥着吃,走过一些小村镇。我也曾在海滨的旅馆里听着隔房南国女郎弹奏的南方音乐,推开窗户就听见从海边码头上送来的年轻男女的笑声。(文中的南方音乐即南音)

4.《黑土》(巴金1939年春写于上海):

对于红土的故事我是永不能忘记的。在我的文章里常常有“耀眼的红土”的句子。的确我们的方的土地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可惜非常短促)就是在那样的土地上度过的。

5.《悼范兄》(巴金1941年6月17日夜写于重庆沙坪坝,范兄即黎明高中教师陈范予)

在闽南一个古城的武庙中,我们第一次握手,这是我最初从你的亲切的话里得到温暖和鼓舞。没有经过第三个人的介绍,我们竟然彼此深切地了解了。是社会改革的伟大理想把我们拉拢的。

在十二年前那个南国的秋天里,我们在武庙的一个凉台上喝着绿豆粥,过了二三十个黄昏,我们望着夜渐渐地从庭前两棵大榕树繁茂的枝叶间落到地上,畅快地谈论着当前的社会问题和美丽的未来的梦景。

在那个古城里,我们常常同看秋夜的星空。在那些夜里我也曾发着高热,喝着大碗神曲汁……

巴金在作品中甚至还记录了泉州顺济桥的修建:

《南国的梦》(巴金1933年5月写于广州)

我们的汽车驶进了古城,它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我还认识它。只是我去年来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在修造那大桥,我不得不跟着众人搭那过渡的船,如今汽车却可以安稳地在桥上通行了。这古城是我常来游玩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我的不少的朋友,他们都是我所敬爱的。

戴莲治老师说,从文中可以看到,1932年4月巴金第二次来泉州时,顺济桥正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1933年5月巴金第三次来时,顺济桥已通车。这些与历史完全相符。

黎明高中:让巴金流连忘返的泉州名校

黎明高中也是著名外交家、作家司马文森(1916年-1968年)的母校,戴莲治老师介绍,司马文森的个人生涯,打上了黎明高中深深的烙印。1932年,他受黎明高中进步教师张庚的影响,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后来投入到革命活动中。司马文森创作的《风雨桐江》,里面有上世纪30年代的泉州风情,文中的“立明中学”,正是“黎明中学”的谐音。

此外,黎明高中也是革命烈士李子芳(1910年-1942年)的母校。李子芳是晋江县永宁乡(今石狮市永宁镇)岑兜村人,早年侨居菲律宾,1927年从菲律宾归国,1932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抗日军政大学学员,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2年5月,牺牲于敌人的屠刀下。

黎明高中:让巴金流连忘返的泉州名校

1984年泉州市文管会立的遗址碑。

1984年,在黎明学园的基础上创办的黎明职业大学,如今已成为师资力量雄厚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0年,美丽的东海新校区一期工程竣工。2019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90年前先辈们如同开凿了一口水井,如今正滋养一代代莘莘学子,为国家培养大量人才。

黎明高中:让巴金流连忘返的泉州名校

黎大东海校区航拍图。(宋科应/摄)

学校何尝是学校,宇宙才是我们的学校;

家庭何尝是家庭,学校才是我们的家庭。

少爷气,小姐气,书呆气,流氓气,根本要不得;

劳动化,平民化,科学化,艺术化,着手做起来。

这是梁披云先生在黎明高中第一次开学时写的两幅对联,开宗明义,勉励师生融洽,踏实做人。这一良好的学风,为黎大一路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戴莲治、林孙民、黄方等人的大力协助,部分资料参考《泉州黎明学园简史》,在此一并致谢!

文图:王了

视频:点创传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