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崛起到統一的最大功臣,後世追隨者不斷,竟然是外國人

學生時代讀漢朝賈誼《過秦論》,縱論秦國幾百年興亡得失,深入淺出,朗朗上口,回味無窮。


秦國崛起到統一的最大功臣,後世追隨者不斷,竟然是外國人


特別是裡面陳述東方六國的實力“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

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兵。

賈誼筆下東方六國人才濟濟,文臣武將極多,又有數倍於秦國的人口土地,怎麼會被秦國一統江山呢?秦國的強大倚靠誰人呢?

秦國自古就有招賢納士的傳統。春秋五霸秦穆公之所以能向東與強大的晉國、楚國爭霸,關鍵在於招來了晉國大夫百里奚等人。戰國時代從秦孝公重用商鞅開始,秦國一連串人才的引進是後來崛起的關鍵。


秦國崛起到統一的最大功臣,後世追隨者不斷,竟然是外國人


商鞅、魏冉、張儀、范雎、蔡澤、李斯都是一時人傑,先後掌權。可以說秦國的崛起,軍事靠本土將領,內政外交的制定都是以外國人為主導。

打破堅冰的人是來自衛國的商鞅。這是一個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人。在他死去一千年、兩千年之後,他的思想依然吸引著後來者。歷朝歷代的變法(改革)都是在面對巨大壓力和反對中進行的。

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與兩千年後康有為“祖宗之法守祖宗之地,祖宗留下的土地都不保,僵化的守著祖宗之法何用”言論幾乎一模一樣。這種務實的治國方略使秦國迅速領先於山東六國,百十年裡就完成了對六國的收割。

首先,商鞅主張重農的經濟政策,打壓工商業。在兩千多年前,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要打仗就要有強大的後勤。動輒幾十萬人去前線,一走就是幾個月,沒有充足糧草供應簡直不可想象。先不說五百年後諸葛亮五出祁山,屢屢因為糧草不繼撤軍。就是變法幾十年後的長平之戰,前後打了將近三年,幾十萬秦軍陸續投入戰場,從來沒有發生糧草不濟的狀況。反倒是趙國很快就供應不足,一會去齊國買糧,一會催前線出戰。


秦國崛起到統一的最大功臣,後世追隨者不斷,竟然是外國人


可以說,長平之戰也是秦趙兩國綜合國力、後勤力量的比拼。所以重視農業生產才是維持社會穩定和對外擴張的基礎。即使到今天,全球化也好,互聯網經濟也好,中國十幾億人吃飯的問題永遠是頭等大事。

其次,商鞅主張重刑厚賞。一方面制定嚴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賞立信,強化中央政府權威。嚴刑峻法治國,這一點見仁見智,持異議的人不少。但是以結果論,法家治國思想適用於戰國時期紛亂的時局。

在東方六國誇誇其談時,秦國已經上下一心,迅速向巴蜀擴張了。至於秦朝二世而亡,更多的是統治者自身荒淫無道、聽信讒言導致。商鞅之法猶如一把利劍,在好人手裡發揮斬妖除魔的作用,在壞人手裡就成了血雨腥風了。


秦國崛起到統一的最大功臣,後世追隨者不斷,竟然是外國人


第三,商鞅主張強化軍事,積極進取。一直說秦人尚武,其實老百姓的習俗取決於是政府的引導。朝堂之上紙醉金迷,民間怎麼可能好勇鬥狠呢?反之,朝堂之上黃鐘大呂,民間也不會萎靡享樂。

商鞅最先規定了士兵以敵人的人頭數為獎勵標準,殺的敵人越多,得到的賞賜就越多,從低往高,獲得相應爵位。所以戰場之上,秦軍士兵無不奮力殺敵,割取對方人頭。秦國通過不斷的征戰培養了一大批從士卒到統帥的高級將領,白起、王翦這些一刀一槍的殺出來的將軍與六國那些貴族公子哥、少爺率領的軍隊作戰,未戰而高下立判。


秦國崛起到統一的最大功臣,後世追隨者不斷,竟然是外國人


商鞅之死,原因在宮廷內部鬥爭,並不是他的變法出了問題。否則商鞅死後,他制定的國策不可能被秦國五代君王堅持。更不可能有後來“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到了戰國末期,各國虛張聲勢組成聯軍,秦人只要打開函谷關出戰,“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這就是實力的差距。

商鞅死後80年,秦趙長平之戰,此時的秦國已經有了見誰滅誰的資本。再過30年,秦始皇以一年半滅一國的速度橫掃六國。這一切的起源,來自於商鞅與秦孝公那場談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