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的功能 精神科醫生的反思與突破·篇一(上)

抑鬱的功能 精神科醫生的反思與突破·篇一(上)

如果您是精神科醫生,本文或許能促使您反思和突破您當下的治療思路;

如果您是其他科大夫,本文也許可拓寬您處理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的診療思維;

如果您是抑鬱患者,本文或許能為痛苦無助的您重新打開一扇窗;

如果您是抑鬱患者的家人,本文也許可在您幫助患者康復的道路上指明方向…..

——錢英


住院醫的我,眼中的抑鬱症

經典案例回顧

——每況愈下的住院治療:四次發作,一次自殺未遂的李阿姨

56歲的李阿姨是我接觸的第一位抑鬱患者,間隔一年她兩次住院都由我來主管,因此讓我印象深刻。那是她第四次發作。

採集病史時,她的兒子很焦急地詢問

“大夫,這個病是不是沒治了?自從去年停藥復發,我們就嚴格督促她服藥。可這不到一年她又……”

他的聲音開始哽咽

“這次幸虧我突然提前下班,幸好我媽上吊凳子沒踢倒,不然……”

我的大腦一片空白,因為一年前李阿姨停藥第三次發作時,我曾經嚴厲地批評她擅自停藥的行為,還反覆強調堅持用藥對預防復發的重要性……

我迅速借來她既往住院病歷,有200多頁那麼厚。

抑鬱的功能 精神科醫生的反思與突破·篇一(上)

1984年,李阿姨產後3月,第一次住院。當時她整日以淚洗面,鬱鬱寡歡,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經過4月藥物治療,李阿姨痊癒出院,出院藥物維持治療9個月後停藥,工作生活如常。

2001年,李阿姨的母親突發腦溢血去世,李阿姨對此非常自責,認為:之前母親數次頭暈,自己都沒有重視,才導致母親猝死,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不久,之前的抑鬱症狀再次出現,李阿姨第二次住院。同樣,藥物治療幾個月後病情痊癒。李阿姨繼續用藥1年半,感覺完全沒有症狀了,就自行停藥。

2003年,在停藥4個月時,恰巧,李阿姨腦發育遲緩的孫子幼兒園入學面試失利,李阿姨再次復發了。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她。還記得她在病房裡反覆表情凝重地懺悔:

“都是我的錯,都是我的錯。孫子出生時缺氧搶救,醫生問我們放不放棄,他們都沒主意,最後是我堅持不放棄的……都是我的錯,老天爺懲罰我吧,別折磨我孫子了……” 

這一次治療難度遠遠超出前兩次。幾種藥物都沒有療效,最後四種藥物高劑量聯合治療才控制住了病情。

2004年,堅持服藥的李阿姨第四次發作,誘因是“屋漏偏遭連夜雨”,李阿姨的丈夫在陪孫子做康復治療過程中遭遇車禍昏迷,這一次,李阿姨選擇了放棄生命……

這一次治療難度更大,經過兩個週期的電休克聯合藥物治療,李阿姨也只是獲得了部分緩解,還有不少殘留症狀……

(未完待續)


案例均為真實案例的組合,改編和濃縮,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