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功能 精神科医生的反思与突破·篇一(上)

抑郁的功能 精神科医生的反思与突破·篇一(上)

如果您是精神科医生,本文或许能促使您反思和突破您当下的治疗思路;

如果您是其他科大夫,本文也许可拓宽您处理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的诊疗思维;

如果您是抑郁患者,本文或许能为痛苦无助的您重新打开一扇窗;

如果您是抑郁患者的家人,本文也许可在您帮助患者康复的道路上指明方向…..

——钱英


住院医的我,眼中的抑郁症

经典案例回顾

——每况愈下的住院治疗:四次发作,一次自杀未遂的李阿姨

56岁的李阿姨是我接触的第一位抑郁患者,间隔一年她两次住院都由我来主管,因此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她第四次发作。

采集病史时,她的儿子很焦急地询问

“大夫,这个病是不是没治了?自从去年停药复发,我们就严格督促她服药。可这不到一年她又……”

他的声音开始哽咽

“这次幸亏我突然提前下班,幸好我妈上吊凳子没踢倒,不然……”

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因为一年前李阿姨停药第三次发作时,我曾经严厉地批评她擅自停药的行为,还反复强调坚持用药对预防复发的重要性……

我迅速借来她既往住院病历,有200多页那么厚。

抑郁的功能 精神科医生的反思与突破·篇一(上)

1984年,李阿姨产后3月,第一次住院。当时她整日以泪洗面,郁郁寡欢,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经过4月药物治疗,李阿姨痊愈出院,出院药物维持治疗9个月后停药,工作生活如常。

2001年,李阿姨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去世,李阿姨对此非常自责,认为:之前母亲数次头晕,自己都没有重视,才导致母亲猝死,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不久,之前的抑郁症状再次出现,李阿姨第二次住院。同样,药物治疗几个月后病情痊愈。李阿姨继续用药1年半,感觉完全没有症状了,就自行停药。

2003年,在停药4个月时,恰巧,李阿姨脑发育迟缓的孙子幼儿园入学面试失利,李阿姨再次复发了。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她。还记得她在病房里反复表情凝重地忏悔:

“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孙子出生时缺氧抢救,医生问我们放不放弃,他们都没主意,最后是我坚持不放弃的……都是我的错,老天爷惩罚我吧,别折磨我孙子了……” 

这一次治疗难度远远超出前两次。几种药物都没有疗效,最后四种药物高剂量联合治疗才控制住了病情。

2004年,坚持服药的李阿姨第四次发作,诱因是“屋漏偏遭连夜雨”,李阿姨的丈夫在陪孙子做康复治疗过程中遭遇车祸昏迷,这一次,李阿姨选择了放弃生命……

这一次治疗难度更大,经过两个周期的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李阿姨也只是获得了部分缓解,还有不少残留症状……

(未完待续)


案例均为真实案例的组合,改编和浓缩,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如果您喜欢本文,欢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