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二十大名句,做大事者必讀

《道德經》是諸子百家之一道家的代表作,也是古代中國為數不多的哲學著作。涵蓋修身、治國、用兵、養生多個領域,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多字,但詞約義豐,內涵包羅萬象,歷代注家如雲。在此我引述二十條經典名句,與大家共同學習老子的智慧。

《道德經》二十大名句,做大事者必讀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老子喜歡用水來比喻上德者的品格,水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柔軟、停留在最低點、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相爭。

​2.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災禍有幸福倚靠在它旁邊;幸福又有災禍潛伏在它之中。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災禍與幸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好事情既可以發展出好結果也可以發展出壞結果,警示世人要謙虛謹慎,做事情要有臨淵履薄的態度。對於這句話還有個最貼切的典故就是“塞翁失馬”。

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有兩個關鍵詞“不仁”與“芻狗”,“不仁”不能理解成“不仁慈”,這裡的“不仁”指的是無所偏愛;“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祭祀完就會扔掉,沒人拿它當寶貝,所以天地、聖人對萬事萬物都一樣看待,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4.​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老子哲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物壯則老”,這句話的意思也是在告誡世人要學會適可而止,知進而不知退、知爭而不知讓,結果往往都是禍患。秦朝的李斯就是一個例子,由“老鼠哲學”得出了入朝為官的結論,一步步由舍人爬到了丞相的高位,丞相已是位極人臣,但李斯經不住趙高的忽悠,想永遠做丞相,就把胡亥扶上了帝位,他不知道這個舉動其實是懸崖一躍,最終不免做了階下囚。

5.​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在老子的觀念裡得寵和受辱是一樣的,並不值得驕傲。“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有得寵之時就有失寵之時,因為得與失掌握在別人的手裡。與其趨炎附勢地去謀取寵幸,不如自立自強地打拼出自己的天地。

《道德經》二十大名句,做大事者必讀

6.​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前一句形容人的心境本是空明和寧靜的狀態,只因內心的慾火與外界的擾動而閉塞不安。人應該在適當的時間給自己的心靈以清空,“致虛極,守靜篤”就是這種功夫。後一句講老子對萬物的觀察,他說:“萬物的蓬勃生長,我看到的是循環往復的道理。”人有生老病死;花有盛開凋謝;月有陰晴圓缺,無不在道的規律中運行。

7.​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幾句話就是人們常說的:“缺什麼,強調什麼。”我們生活在空氣中,感覺不到空氣的重要,古代好的社會風氣也一樣,那些忠臣孝子像雪中送炭一樣的稀缺。

​8.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委屈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窪反能充盈,破舊反能新生,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我們在生活中最常見的是東西破舊了會換新的,大雨過後低窪處積滿了水,這些是容易和顯而易見的。不容易的是委曲求全:“勾踐滅吳”“范雎復仇”“孫臏擒龐涓”,這些人都承受了巨大的委屈與恥辱,但他們並沒有放棄,而是先保全自己再謀求發展,最終得以復仇。在“少”與“多”上,老子選擇少,他認為少即是多,我們在讀書時體會最明顯,泛讀十本書,不如精讀一本書。

​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踮著腳尖無法持久站立;邁著大步無法走遠路;固執己見不夠明智;自以為是無法彰顯;自己誇耀不見得有功勞;自我矜持不能長久。這幾種情況都不是自然的常態,一直踮著腳尖和邁大步走遠路,這樣的事情我們幾乎見不到,因為每個人都知道這樣做得不到想要的結果。但後面的四種情況卻常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發生,老子的意思就是讓人們清楚自己難免會有浮躁的舉動,我們要時常用冷靜來調節自己的浮誇。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瞭解別人的是智慧,瞭解自己的是明智。戰勝別人的是有力,戰勝自己的是堅強。知道滿足的是富有。堅持不懈的是有志。不離開根基才的能長久。死而不朽的才叫長壽。這幾句講自我的修養和自我建設。老子的話中可以看出,他更強調“自勝”,這其實也是在說“自律”,只有做到自律才能不斷地進步,今天的自己戰勝昨天的自己,每天都在進步的人才是“強者”。

《道德經》二十大名句,做大事者必讀

​11.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

要想收斂,必先張開;要想削弱,必先強盛;想要廢棄,必先興盛;想要取得,必先給予。這幾句話是老子被誤解最深的話,被權謀家、險惡之人曲解成了其行事作風的法則。其實這幾種情況只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轉化,張開是即將閉合的徵兆,花朵盛開是即將凋謝的徵兆,月滿之時是即將殘缺的徵兆。

​12.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的運動方式是循環的;道的作用的柔弱的。道的運動方式在前面的句子就有提到:“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在老子的語言中“反”與“復”都是在形容道的運行方式。“弱”與“柔弱”也是老子的重要概念,也被誤解很深,很多不明就裡的人把柔弱解釋為了“懦弱”,這是不對的,老子的“柔弱”是一種無比堅韌和不屈的品格。老子認為世間萬物都從“有”來,而“有”又從“無”來,“無”不等於零,“無”代表道,道是生成萬物的根源。

13.​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可以駕馭天下最堅硬的東西。水是最柔軟的東西,但它可以穿山透地;牙齒是人身上最堅硬的東西,舌頭是人身上最柔軟的東西,但年老後牙齒掉的一顆不剩,但舌頭還很自如。老子強調柔能勝剛。

14.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以正道治國,以奇謀用兵,以不攪擾臣民來治理天下。古代歷史可以看到很多違背這三個原則來治國、用兵、御民的情況,最終的結果是天下大亂,盜賊蜂起,外族入侵,軍滅國破。

15.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理大國,好像煎小鮮魚。

《道德經》二十大名句,做大事者必讀

16.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天下的難事,要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天下的大事,要從細微處做起。老子這句話對我們來說,無論是做事情還是做學問都是至理名言。

17.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這幾句話不需解釋,大家應該都聽過。老子強調基礎的重要性,凡事都是有小到大,由近及遠,做遠大的事情必須要有毅力和耐心,一點一滴地去完成。

18.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於做統帥的,不逞武力;善於戰鬥的士兵,不輕易動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需要戰鬥;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謙和、禮賢下士。勇武、暴怒都是激烈的表現,老子建議“不武”“不怒”,這也是老子反對逞強、暴力的思想體現。

19.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大江大海之所以能成為眾多河流匯聚的地方,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讓天下河流匯聚。老子的這句話與我們常聽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類似,旨在告訴人們只有處下居後,才能有江海的包容大度。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實的言辭不美麗,美麗的言辭不真實。善良的人不詭辯,詭辯的人不善良。真正瞭解的人不廣博,廣博的人不能深入瞭解。這幾句話是老子的格言,也是其辯證法思維的充分體現。提醒世人要誠實、質樸、專精。

這二十條只是《道德經》中的很小一部分,幾乎都是耳熟能詳的金句,沒有提到的部分還有更高的思想濃度,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進一步的瞭解學習,我向大家推薦“陳鼓應”與“李零”兩位先生的書籍,讀完基本可以對老子思想有所領悟。

以上條目解釋如有謬誤萬望各位高手批評指正!

《道德經》二十大名句,做大事者必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