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二十大名句,做大事者必读

《道德经》是诸子百家之一道家的代表作,也是古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哲学著作。涵盖修身、治国、用兵、养生多个领域,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词约义丰,内涵包罗万象,历代注家如云。在此我引述二十条经典名句,与大家共同学习老子的智慧。

《道德经》二十大名句,做大事者必读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老子喜欢用水来比喻上德者的品格,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柔软、停留在最低点、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

​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灾祸有幸福倚靠在它旁边;幸福又有灾祸潜伏在它之中。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灾祸与幸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好事情既可以发展出好结果也可以发展出坏结果,警示世人要谦虚谨慎,做事情要有临渊履薄的态度。对于这句话还有个最贴切的典故就是“塞翁失马”。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有两个关键词“不仁”与“刍狗”,“不仁”不能理解成“不仁慈”,这里的“不仁”指的是无所偏爱;“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就会扔掉,没人拿它当宝贝,所以天地、圣人对万事万物都一样看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物壮则老”,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在告诫世人要学会适可而止,知进而不知退、知争而不知让,结果往往都是祸患。秦朝的李斯就是一个例子,由“老鼠哲学”得出了入朝为官的结论,一步步由舍人爬到了丞相的高位,丞相已是位极人臣,但李斯经不住赵高的忽悠,想永远做丞相,就把胡亥扶上了帝位,他不知道这个举动其实是悬崖一跃,最终不免做了阶下囚。

5.​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在老子的观念里得宠和受辱是一样的,并不值得骄傲。“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有得宠之时就有失宠之时,因为得与失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与其趋炎附势地去谋取宠幸,不如自立自强地打拼出自己的天地。

《道德经》二十大名句,做大事者必读

6.​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前一句形容人的心境本是空明和宁静的状态,只因内心的欲火与外界的扰动而闭塞不安。人应该在适当的时间给自己的心灵以清空,“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这种功夫。后一句讲老子对万物的观察,他说:“万物的蓬勃生长,我看到的是循环往复的道理。”人有生老病死;花有盛开凋谢;月有阴晴圆缺,无不在道的规律中运行。

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几句话就是人们常说的:“缺什么,强调什么。”我们生活在空气中,感觉不到空气的重要,古代好的社会风气也一样,那些忠臣孝子像雪中送炭一样的稀缺。

​8.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委屈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新生,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我们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是东西破旧了会换新的,大雨过后低洼处积满了水,这些是容易和显而易见的。不容易的是委曲求全:“勾践灭吴”“范雎复仇”“孙膑擒庞涓”,这些人都承受了巨大的委屈与耻辱,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先保全自己再谋求发展,最终得以复仇。在“少”与“多”上,老子选择少,他认为少即是多,我们在读书时体会最明显,泛读十本书,不如精读一本书。

​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踮着脚尖无法持久站立;迈着大步无法走远路;固执己见不够明智;自以为是无法彰显;自己夸耀不见得有功劳;自我矜持不能长久。这几种情况都不是自然的常态,一直踮着脚尖和迈大步走远路,这样的事情我们几乎见不到,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样做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但后面的四种情况却常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发生,老子的意思就是让人们清楚自己难免会有浮躁的举动,我们要时常用冷静来调节自己的浮夸。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别人的是智慧,了解自己的是明智。战胜别人的是有力,战胜自己的是坚强。知道满足的是富有。坚持不懈的是有志。不离开根基才的能长久。死而不朽的才叫长寿。这几句讲自我的修养和自我建设。老子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更强调“自胜”,这其实也是在说“自律”,只有做到自律才能不断地进步,今天的自己战胜昨天的自己,每天都在进步的人才是“强者”。

《道德经》二十大名句,做大事者必读

​11.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要想收敛,必先张开;要想削弱,必先强盛;想要废弃,必先兴盛;想要取得,必先给予。这几句话是老子被误解最深的话,被权谋家、险恶之人曲解成了其行事作风的法则。其实这几种情况只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转化,张开是即将闭合的征兆,花朵盛开是即将凋谢的征兆,月满之时是即将残缺的征兆。

​1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道的运动方式是循环的;道的作用的柔弱的。道的运动方式在前面的句子就有提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在老子的语言中“反”与“复”都是在形容道的运行方式。“弱”与“柔弱”也是老子的重要概念,也被误解很深,很多不明就里的人把柔弱解释为了“懦弱”,这是不对的,老子的“柔弱”是一种无比坚韧和不屈的品格。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从“有”来,而“有”又从“无”来,“无”不等于零,“无”代表道,道是生成万物的根源。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水是最柔软的东西,但它可以穿山透地;牙齿是人身上最坚硬的东西,舌头是人身上最柔软的东西,但年老后牙齿掉的一颗不剩,但舌头还很自如。老子强调柔能胜刚。

1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正道治国,以奇谋用兵,以不搅扰臣民来治理天下。古代历史可以看到很多违背这三个原则来治国、用兵、御民的情况,最终的结果是天下大乱,盗贼蜂起,外族入侵,军灭国破。

15.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好像煎小鲜鱼。

《道德经》二十大名句,做大事者必读

1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的难事,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天下的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老子这句话对我们来说,无论是做事情还是做学问都是至理名言。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几句话不需解释,大家应该都听过。老子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凡事都是有小到大,由近及远,做远大的事情必须要有毅力和耐心,一点一滴地去完成。

1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做统帅的,不逞武力;善于战斗的士兵,不轻易动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需要战斗;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和、礼贤下士。勇武、暴怒都是激烈的表现,老子建议“不武”“不怒”,这也是老子反对逞强、暴力的思想体现。

19.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大江大海之所以能成为众多河流汇聚的地方,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让天下河流汇聚。老子的这句话与我们常听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类似,旨在告诉人们只有处下居后,才能有江海的包容大度。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实的言辞不美丽,美丽的言辞不真实。善良的人不诡辩,诡辩的人不善良。真正了解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了解。这几句话是老子的格言,也是其辩证法思维的充分体现。提醒世人要诚实、质朴、专精。

这二十条只是《道德经》中的很小一部分,几乎都是耳熟能详的金句,没有提到的部分还有更高的思想浓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学习,我向大家推荐“陈鼓应”与“李零”两位先生的书籍,读完基本可以对老子思想有所领悟。

以上条目解释如有谬误万望各位高手批评指正!

《道德经》二十大名句,做大事者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