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術家”張萬一--人傑地靈之武鄉(八)

劉慧整理 武鄉史志




“人民藝術家”張萬一--人傑地靈之武鄉(八)

張萬一



張萬一(1917-1994),武鄉縣蟠龍鎮蟠龍村人,劇作家,出生於農民家庭,幼年於本鎮小學就讀,11歲輟學務農至20歲。1937年4月,張萬一考入山西省國民兵軍官教導團第五團。


張萬一從青年時代起,就十分熱愛戲曲、秧歌小調和地方民歌。為了宣傳抗日救國,他在教導團第五團編了小戲《教子參軍》,用上黨二簧在平定縣城西關公演,受到歡迎。後來又編演了《松花江畔》、《重婚案》等戲。1942年,張萬一調到武鄉光明劇團擔任編導,從事專業戲劇工作。在以後的三年多時間內,他先後編寫並指導排練了《小二黑結婚》、《人民大擁軍》等劇目近20個。


1949年10月,張萬一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文代會。同年秋,隨太行文工團進入太原。該團先後改組為山西省文藝工作第二團、鄉村文化工作隊、山西省文藝工作團,張萬一歷任編導、副團長。其間,張萬一曾赴北京中央戲劇學院學習一年,並編寫劇本《拉回來》,改編《結婚》、《李有才板話》等劇目。此後,又編寫創作了《治安委員》、《滿院生輝》、《尹靈芝》、《啞姑泉》、《塞上新歌》等劇本,參與了戲曲影片《打金枝》、《澗水東流》等電影文學劇本改編,發表了《小鷹的故事》、(民警夫婦》、《一個難忘的故事》等小說和一些詩歌。


1979年,張萬一參加籌備山西省文化局戲劇工作研究室恢復工作,並擔任研究室主任,後戲研室改為戲研所,任名譽所長。在戲研室(所)工作期間,他協助墨遺萍整理了《蒲劇史魂》。1984年7月,張萬一患腦血栓癱瘓住院。其間,他編輯審定上黨梆子、澤州秧歌、中路梆子等三部《山西地方戲曲彙編》約130萬字。次年離休後,仍然沒有停止創作,與其子張曉亞共同創作的大型秧歌劇《老八路》,由襄垣人民劇團赴京演出,反響強烈。1990年以後,他又寫劇本(彭青天》、《將軍泉》、《紅軍的女兒》,以及鼓詞《紅軍遺媛》。


張萬一的作品是山西革命根據地人民鬥爭生活的生動記錄和寫照,是人民文藝光輝成就的體現,他的作品無論是題材、主題、人物、故事情節,都是從生活中挖掘提煉出來的,寫的是人民大眾的生活故事,刻畫的是人民大眾熟悉的人物,表達的是人民大眾之所愛、所恨、所想,他的作品起到了教育人民、鼓舞鬥志、移風易俗和活躍城鄉人民文化生活的巨大作用,其深遠的影響實在難以估量。


張萬一同志是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由於他對山西戲劇事業的突出貢獻,1992年5月13日,榮獲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稱號。

審核:溫海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