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最好的是現在

我今年25歲了,從頭開始努力,晚不晚。

在社交媒體上隨便一搜,這樣的話數不勝數,大家似乎都很擔心自己的未來,我們似乎陷入了群體焦慮,焦慮自己的沒錢,工作沒前途,看不到未來,和身邊的同學一比簡直啥也不是,進而陷入失落循環懷疑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前途,進而懷疑自己的人生。

你真的一無是處麼?你的沮喪從何而來?

首先你是不是一無是處誰也不好給你下定義,你對自己的能力的懷疑大概率來自於身邊人的對比。而人的沮喪一般有兩個來源,一是對未來生活的恐懼,第二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

從古至今人們對未來的評價一直很統一,功名利祿四個字就是評價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四個維度,再簡潔一點,一個人要麼有錢要麼有名聲,必須佔其中一樣,否則在社會評價體系上你就是失敗的。

好名聲>壞名聲>沒名聲,正當的錢>虧心錢>沒錢。錢和名聲這兩個東西,有總比沒有好,人人喊打也好過籍籍無名,人們並不在乎你是什麼樣的,人們在乎的是你到底有沒有這個東西。

這種感覺平時還好,一旦遇到同學會或者過年回家這種大型處刑現場就顯得格外的尷尬,你的車是哪一款,你在哪工作,你收入多少完全是評價你人這麼樣的三個核心指標,這個時候你難免會尷尬,產生“我到底行不行”的想法。

我要告訴你的是,蓋棺定論前,勝負猶未可知。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華人歷史上成就最高的導演——李安,37歲以前也是別人眼裡的廢材一個。

李安共計8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其中3次獲獎(兩次最佳導演獎,一次最佳外語片獎)。李安獲獎的作品分別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斷背山》、《臥虎藏龍》,無論是作品的質量還是獲得獎項,是當之無愧的華人第一導演。

可你想象不到的是,在第一部作品出現之前,李安對自己未來的看法比你還要悲觀。

作為一個從小受華人文化教育的人,李安受到的壓力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大。

作為一個接近40歲的中年男人,你最害怕別人說你什麼?是混日子是啃老,是不顧家庭不負責,一事無成還是別的什麼。

對於李安來說,這些都不算什麼,對他來說一直刺在他心裡的是——吃軟飯。對於任何一個傳統中國男人來說,吃軟飯都是最不能被接受的行為。

1985年初,李安30歲,剛從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畢業,他的畢業作《分界線》在紐約大學影展中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得到肯定和關注的李安決定留在美國發展。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但沒想到,這一呆就是混吃等死的六年。有很多人也在問李安的老婆林惠嘉,為什麼不讓李安去打工養家,讓他在家裡啥事也不做,就靠你養著。

而當時身邊人的風評,比這個更難聽都有,作為一個有自尊的中年男人,李安只能默默承受了社會上的流言蜚語,因為不管怎麼樣,自己確實沒賺錢。

相比這些流言蜚語,真正讓李安懷疑自己的是生活的壓力。當時李安的老婆林惠嘉剛剛當上研究員,薪水非常微薄,夫妻兩又剛剛誕下孩子,房租生活養孩子的壓力全都讓林惠嘉一個人抗在了身上,李安對妻子的狀況心疼又出不上什麼力,因為這個,他開始懷疑自己。

李安這個時候產生了放棄電影改學計算機謀生的念頭,可是被林惠嘉發現之後,反而呵斥他:“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項長處就足夠了,你的長處就是拍電影。學電腦的人那麼多,又不差你李安一個!”

幸好有妻子的支持,我們得以見得到李安導演這麼多的作品。

第28屆臺北金馬影展 金馬獎 最佳原著劇本提名 推手

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提名 臥虎藏龍

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 斷背山

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 金獅獎 色,戒

第44屆臺北金馬影展 金馬獎 最佳導演 色,戒

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李安導演厚積薄發,從《推手》開始,一步一步把他對世界的理解一點一點的在電影裡展現給大家,構建了一個專屬於李安的世界,永久的在電影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25歲才開始職業生涯,晚麼?

永遠都不會晚,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