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诊疗的价值、定位、风险、辐射以及如何复治,答案就在文章里

有人问:看到您不辞辛苦,老在说介入,这个病也可,那个病也行,那介入到底能够治疗多少种疾病?

这个问题把我难住了,因为我确实没有统计过,真的说不上来。我认为,是否说得出这个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我的介绍,能够让大众知道介入,这么个治病新方法,既简便安全而又快捷有效,还可免除大开放手术的创伤。

介入诊疗的价值、定位、风险、辐射以及如何复治,答案就在文章里

介入,通过一些纤细的导管,就能解决不少问题

如果看过我的系列文章(还没有看的请关注搜索即可),就能够得出结论,那就是介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所接受,并日益受到欢迎。从头到脚各部位,从创伤、炎症到肿瘤各病种,从心脏大血管、中枢神经大脑到呼吸、消化、泌尿、骨关节各系统器官,从紧急的生命抢救到择期的静脉曲张硬化,甚至是痔疮处理和减肥,都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总之,假如有病要治,吃药效果不佳,又不想开刀、不能开刀或开刀解决不了的,就应该想到介入。如果各科医生甚至是大众都有了这个意识,那我为宣传介入新疗法所做的努力就算是达到目的了。

介入手术一般需要做多少次?

这又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介入的具体操作方法很多,针对的病种、病况也各不相同。

比如,我在文章中提到过的主动脉夹层、部分血管瘤、子宫肌瘤、囊肿等的介入治疗,一般一次介入就能够解决问题。部分没有扩散转移的恶性肿瘤也有可能通过一两次消融结合栓塞化疗得到根治。

但是,对于大多数恶性肿瘤来说,由于往往是不能手术的中晚期,多次介入治疗常常是必要的。而具体到多少次,则需要结合多种主客观因素来综合评估,而且是每一次术前都要认真评估:是否继续做?怎么做?后续还需要什么方案?经济因素、家庭因素、治疗意愿因素怎样?

介入诊疗的价值、定位、风险、辐射以及如何复治,答案就在文章里

很多问题都常常会让人纠结

多次做介入的理由是什么?

容我先反问一个问题:有多少人会认为,吃了一两次药就必须治好一个病?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靠吃一两次药就治好一个病,有点不靠谱吧?然而,仍有相当多的人却希望通过一次介入就能够治愈他的疾病。奇怪吗?不奇怪,因为不了解嘛!

人类靠吃药来治病至少有几千年历史了,而介入自“诞生”以来的历史却只有几十年,绝大多数人至今仍对介入一无所知。介入,通常又被叫做“介入手术”,手术当然要避免反复做了!

殊不知,即便是外科手术,有时也需要分步骤、多次进行。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因肾结石、胆结石等做了外科取石手术,过不多久又因为结石复发,又需要再取!

介入诊疗的价值、定位、风险、辐射以及如何复治,答案就在文章里

血管闭塞开通后,并不能保证就不再复发闭塞

而介入手术,有时是将药物应用到局部去,有时是对失去手术切除机会的恶性肿瘤进行分次减瘤处理。像这样的情况,当然就难以期望通过一、两次的介入就完全解决问题。对于因动脉硬化而致血管闭塞的患者,在介入开通血管后,原有的基础病还在,动脉再闭塞就很难避免;植入支架后,也可因内皮增生或血栓形成而再发闭塞。这些因素都可以成为需要再次介入的理由。

恶性肿瘤的介入复治为什么很重要?

恶性肿瘤选择做介入,往往是因为到了晚期,肿瘤较大,难以通过外科手术予以切除(当然早期肿瘤也有望通过介入治愈)。而对于这些晚期癌症,出于保护患者的目的,一次介入所投入的抗癌药、栓塞剂等必须有所节制,否则就会“肿瘤死了,人也死了”,那是不能让人接受的。这也是前面提及的分步骤多次介入的理由之一。

所以,介入后难免会有一些肿瘤细胞得以残存。而这些残存的肿瘤细胞又会疯狂地“生儿育女、发展壮大”,为了杀灭这些残存的肿瘤细胞以及它们的“子子孙孙”,就得再次介入,如同“割韭菜”

一样,一茬一茬“割下去”。

介入诊疗的价值、定位、风险、辐射以及如何复治,答案就在文章里

最终结局如何?这又如同“拔河”,肿瘤生长的速度如果大于介入杀灭的速度,肿瘤就会继续发展,患者难免死亡;而如果介入杀灭的速度大于肿瘤的生长速度,肿瘤则会缩小甚至最终有希望“连根拔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肿瘤没有治愈之前,患方不能随意松懈、放任肿瘤发展,遵医嘱及时接受必要的介入复治非常重要。同时,还要注意调整自己的身体状况,补充营养、提振精神,恢复接受介入复治的耐受能力,不要等到本已差不多治愈的肿瘤有了“卷土重来”的机会。

微创介入,应该没有什么风险吧?

其实,话不能说得太绝对。因为,任何事情都会有风险,Nothing is impossible(没什么不可能)!

是吧?走个路,上个街,甚至是睡在自家床上,也保不齐会发生意外。介入也同样会有风险,何况它还要动针、动管、注药、麻醉的。所以,在介入前,医生一定会与患方签写“知情同意书”,将风险作个说明,征得同意。介入前签知情同意书,并不是医生推卸责任,而是警醒双方的风险意识:既让患方做好配合,也让医生在术中别麻痹大意。

如果要说风险很高,也不是很对。因为介入是微创甚至无创,有些风险甚至还不如“打屁股针”和“吊针”来得大。知情同意书上列举的各种风险只是“有可能”发生,其实概率通常不高。当然,大多数介入的风险肯定超过“打屁股针”和“吊针”,但比起外科开放式手术,风险就大大降低了。

介入诊疗的价值、定位、风险、辐射以及如何复治,答案就在文章里

介入常常通过血管穿刺入路,一针一管非常微创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做任何事,既要考虑“做”的风险,还要考虑“不做”的风险。打个比方,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风险高,部分患者可能在术中死亡,或出现术后截瘫等并发症,但如果不积极治疗,则大部分患者难免死亡,甚至有报道说Ⅰ型主动脉夹层死亡率可达100%!因此,权衡利弊后,相信绝大多数患者都会选择“搏一搏”,以争取生存的机会。

做介入的辐射危害大吗?

目前,做介入大多还需要在有辐射的设备特别是DSA机上进行,对辐射的恐惧常常也成为部分人对介入“敬而远之”的一个因素。

其实,这如同前述的“风险”,必须考虑“取舍”问题,即“吃点射线”换来病情好转是不是值得?另外,有些介入可以通过没有射线的超声或MRI来引导,即便用有射线的DSA来引导,由于设备的进步,射线量也已经成几何级数降低了,完全没有必要那么恐慌。近年来,也没有看到过有人因为做介入而出现辐射伤害的报道。

介入诊疗的价值、定位、风险、辐射以及如何复治,答案就在文章里

介入医生的辐射累积远大于患者

没错,如果是在DSA机下做介入,辐射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但确实没有达到需要恐惧的地步。不信?不妨看一看介入医生,他们也是“凡胎肉体”,可连年累月站在患者身边,天天“吃射线”都不怕,而患者只是有限地“吃”一次或几次而已,就因担心辐射危害而放弃必须的介入诊疗,是不是会令人“哑然失笑”?

天下何处无风险?利害相权自坦然!”与各位共勉,祝大家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