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挖煤”到“挖文化”,傳統村落成功轉型,一年收入5億元

晉城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素有“河東屏翰、中原咽喉、三晉門戶”的美譽,是華夏文化發祥地之一,目前在晉城有眾多傳統村落,正經歷風霜侵蝕,狀況岌岌可危,例如山西省澤州縣善獲村的八卦院、水北村的李家十八院,都是非常有名的古建築,但因開發不當,加速了老院的凋敝和損毀。而大量新房的建設,也正在一點點蠶食著傳統村落。

一方面是村民日益提升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傳統村落亟待保護。面對數量巨大、分佈廣泛的傳統村落,在保護和開發利用上,出路到底在哪兒?

皇城相府景區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皇城相府,是清朝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如今,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遊客到這裡遊覽。


從“挖煤”到“挖文化”,傳統村落成功轉型,一年收入5億元

皇城相府景區


皇城相府建築群分內城、外城兩部分,內城午亭山莊始建於明崇禎五年,有大型院落8座,分祠廟、民宅和官宦邸,風格迥異;外城完工於清康熙四十二年,有前堂後寢、左右內府、書院、花園、閨樓、管家院等。皇城相府枕山臨水、依山而築、城牆雄偉,是國內一座罕見的明清時期官宦宅居城堡建築群。

然而曾經的皇城相府沒有現在的知名度,與晉城其他地方的明清大院一樣,也曾破敗不堪,是一座塵封在歷史裡的古城堡。現在的皇城相府只留下了原貌的50%,而另外的50%是後期修復的。


從“挖煤”到“挖文化”,傳統村落成功轉型,一年收入5億元

皇城相府建築群


皇城村因煤而富,1997年煤炭收入讓其一躍成為晉城市的首富村。但煤炭資源是有限的,總會有挖完的一天。當時以村黨支部書記張家勝為首的“兩委”班子,把目光投向有近400年曆史的皇城相府。但當時皇城村是一個爛攤子:不少古建築破損嚴重,不少有價值的文物遭到人為破壞。搬遷、修復、改造,本著以“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原則,短短3年,皇城相府便以晉城市唯一的4A級景區見於世人。

從“挖煤”到“挖文化”,傳統村落成功轉型,一年收入5億元


過去的皇城村


如今皇城相府成為山西為數不多的5A級景區,2018年遊客年接待量突破200萬人旅遊綜合收入突破5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6萬元。從“挖煤”轉向“挖文化”,村書記張家勝堅信只有深挖文化內涵,才能使這個偏僻的寨子“活”起來。2000年5月,皇城村壯著膽子投入280萬元,將電視劇《康熙王朝》攝製組拉到“皇城相府”。

隨著電視劇《康熙王朝》在全國熱播,窩在小山溝裡的“皇城相府”名聲大振,四方遊客紛至沓來。2010年12月,“皇城相府”成為晉城市唯一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從“挖煤”到“挖文化”,傳統村落成功轉型,一年收入5億元


皇城相府景區遊客爆滿


通過挖掘文化,打文旅牌,皇城村實現產業轉型,集體經濟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目前1200多人在皇城相府文旅崗位上工作,帶動就業超過3000人。這些員工大多數來自周邊農村,解決了當地村民70%-90%的就業問題。

皇城相府的成功,對於傳統村落古建保護起到了巨大示範作用。隨著2018年1月1日《山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實施,《晉城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推進太行古堡文物密集區保護利用改革的意見》也在2019年7月正式對外公佈,一方面對於古村落保護髮展提供了制度保證,不隨意拆建、翻建,另一方面也積極引導他們利用已有資源,不搞大規模建設,而是搞“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對於如何挖掘古村落自身文化價值,是當地村幹部眼下著力解決的問題。

“人無我有”才是競爭力

傳統村落是矗立著的、凝固的歷史,是有著呼吸的、活著的傳統文化,其所蘊含的、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不言而喻,加強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保護傳統村落,政府責無旁貸。這其中規劃的引導很關鍵,政府有關部門應制定科學的全域規劃,同步協調推進。而對村民而言,應提高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杜絕急功近利,一哄而上,不計後果地開發。既要有通盤考慮,又要因地制宜,深挖傳統文化內涵,找到自身發展的優勢,做到“人無我有”,只有這樣,傳統村落才能煥發出旺盛的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