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機與蘇式戰機的不解之緣(一)

中國戰機與蘇式戰機的首次邂逅始於殲-5,殲-5的總體設計參考米格-17,第一架殲-5誕生於1956年,停產於1959年,在這幾年間,殲-5一共生產了767架,殲-5的研製成功使中國一躍成為當時少數幾個能夠生產戰鬥機的國家,殲-5的服役為我國的國土安全與軍隊現代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戰機與蘇式戰機的不解之緣(一)

殲-5

作為一款仿製米格17的戰鬥機,殲-5繼承了米格17的全部優點,包括機身採用全金屬結構,體積小,重量輕,低空機動性好的優點,除此以外,殲-5結構相對簡單,易於製造與維護,十分適應我國當時工業基礎薄弱,資金缺乏的國情,使中國當時可以應對大規模的消耗戰。

中國戰機與蘇式戰機的不解之緣(一)

殲-5機群

殲-5的服役生涯十分豐富,而為我國的國土安全做出重大貢獻也絕不是說說而已,事實上,殲-5在服役期間創造了多個戰果。在1958至1966年期間,殲-5共擊落國民黨空軍RB-57高空偵察機一架,F-86七架,F-84兩架,HO-16運輸機一架,擊傷F-86一架。而在1966年至1968年期間,殲-5還擊落美軍RB-66偵察機一架,F-4一架,A-4艦載機兩架。可以說是戰果豐碩。

殲-5在停產以後並未結束它的飛行使命,因為當時的中國空軍在使用後發現殲-5擁有一個十分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沒有全天候作戰能力。而為了快速補齊沒有全天候作戰能力這一短板,在現有基礎上研發戰機就顯得十分快捷與划算。為此,殲-5的改型殲-5甲的研發工作提上了日程。殲-5甲的設計部門也做了改動,由沈飛改成了成飛,首架殲-5甲於1964年下線,1968年停產,總共生產了124架。

中國戰機與蘇式戰機的不解之緣(一)

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的殲-5甲

飛機制造的工作很重要,飛行員的培養也不容忽視,儘快研製一款教練機用於訓練中國的飛行員成為中國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殲教-5誕生了。殲教-5的設計工作開始於1964年,停產於1958年,在這幾年間殲教-5共生產了1061架,它的出現為我國戰鬥機飛行員的培養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戰鬥機飛行員在駕駛戰鬥機以前,都會首先駕駛殲教-5。

殲-5的生產數量那麼多,其退役後如何處理成為了大麻煩,為了解決如此龐大的殲-5機群,中國空軍開始了魔改計劃。改裝方式一是將殲-5改成靶機,中國空軍將飛行員座椅和武器系統拆除,安裝自動化飛行控制系統,用以空對地和空對空導彈的打靶測試。此外,中國還有把殲-5改裝成無人攻擊機的想法,使之成為一枚巡航導彈,並進行過相關實驗。可以說殲-5的改裝之路花樣翻新,也算是老飛機為中國軍隊的建設事業發出最後一點光芒。

中國戰機與蘇式戰機的不解之緣(一)

無人靶機

值得指出的是,殲-5不僅在國內發光發熱,還大量出口,出口國家包括朝鮮、越南、巴基斯坦、蘇丹、美國等十一個國家,其中美國主要是民間航空愛好者收藏使用。殲-5與米格17是中國戰機與蘇式戰機的第一次相遇,但絕對不是最後一次,未來雙方還有很長時間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