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明星与国民“爸爸”背后的贵人

写在前面的话:

前两天,在一个高中群里,有一个老同学发了这样一条信息:

同学们,我要去纽约工作了。

顿时群里炸开了锅,要知道这个群,从建立到现在为止,除了刚开始建立大家联络感情比较活跃外,而后基本都处于宕机模式,都很快要把这个群给忘了。

我们这里属于十八线小城镇,要说什么出名,那应该就是雅士利公司了,因为总部就是在我们镇上。然而对于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我们的日子却是很平淡,基本上能走出城镇的,也逃离不出北上广深的范畴。所以,对于这位同学突然说去纽约工作,着实让我们竟惊讶又羡慕。

这位同学,在高中时期英语就特别好,不单单是应试教育上的好,他还能用英语跟别人交流,所以在我们那时候的眼中,他就是英语中的学霸,150分的考分试卷经常都能达到140以上。当然,这一切离不开他的努力。

然而,当他讲出这次能去纽约的机会时,却令我们觉得他很幸运。

他毕业后在深圳外企工作,这一干就是6年。本来他都打算今年年期满就准备辞职回家,可没想到的是,在他经常接待交流的一位外国客户,很赏识他,想邀请他来公司上班,并开出诱人条件。

他跟朋友和家人商量,并对这个客户的公司进行深入了解后,最终决定前往纽约工作。

影视明星与国民“爸爸”背后的贵人

这件事情令我感慨,人这一生的发展道路,除了自己努力之外,还得靠贵人相助。

1

“学到的就要教人,赚到的就要给人”

谈起张卫健,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就是那个活跃在荧幕上,带来很多欢乐的光头明星嘛。

的确,张卫健在荧幕上塑造很多经典的角色,无论是《韦小宝与康熙》的韦小宝,《少年方世玉》的方世玉,还是《聚宝盆》的沈万三,或者是《机灵小不懂》的不懂,《少年张三丰》的张无忌,又或者是《方缪神探》的方缪,有太多太多的经典角色深入人心,在那段时间里,张卫健经常霸屏着电视荧幕,甚至让我们很多人觉得,自己就是看着张卫健的戏长大的。

然而,成名之前的张卫健并不是一番风顺,他说,这辈子要最想感谢的恩人,一个是哥哥张国荣,一个是刘德华。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带给我们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张卫健。

张卫健出生于香港,家中三兄弟排行老大,父亲在他15时就抛弃妻子离他们而去。在他17岁时,迫于家境贫寒,于是外出工作赚钱养家。他白天到杂志社打杂,晚上就到酒吧里驻唱。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卫健得到了张国荣的座机电话,这让他兴奋不已。要知道,在当时张国荣的事业已经如日中天,是当红明星,而张卫健,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打工仔。

他经常拨打着那个张国荣的座机号码,迫切想得到自己的偶像张国荣先生本人的回应,每次都询问:请问,张国荣先生在吗?可是每次都得到同样的回应:不在,他出去了。

后来他失业了,杂志社因为个人原因,解雇了他,而酒吧的老板嫌他没什么人气,也不再找他唱歌。他心灰意冷又拨打了那个张国荣的座机电话,而这一次,接听的,正是张国荣本人。

张卫健很激动,他先自我介绍,然后说自己在酒吧驻唱,很喜欢他的歌。张国荣没有挂掉电话,而是跟他聊了半个小时,然后跟他说:你明天来找我。

后来在张国荣的顶力推荐下,张卫健进去餐厅驻唱,并在1984年,张卫健凭借演唱哥哥的歌曲《恋爱交叉》,一举夺得香港新秀歌唱大赛冠军,要知道,这个歌唱大赛上届冠军是吕方,再往上一届是梅艳芳,他们火了,可见大赛冠军的含金量有多重。

由于张卫健的唱歌台风跟张国荣相似,当别人问起他们是什么关系时,张国荣都以“表哥”身份提携这位新人。

获得歌唱冠军后的张卫健得到知名度,并顺利进入演艺圈,这一切,都离不开“表哥”张国荣的提携之恩。

影视明星与国民“爸爸”背后的贵人

如果说张卫健成名的机会是张国荣提携的,那他第二次重生的机会,则是刘德华给他的。

1997年香港金融危机,事业刚刚起步的张卫健由于投资房地产导致几乎破产,甚至房子都快要被银行封掉。

就在这时候,刘德华的公司签下了他。可是即使这样,他还是还不起贷款,于是他厚着脸皮去找刘德华帮忙。刘德华听到后,开了一张支票给张卫健,帮他渡过难关,并对张卫健说了一句至今让他难忘的一句话:

学到的就要教人,赚到的就要给人。

影视明星与国民“爸爸”背后的贵人

于是后来的张卫健带着这句话,认真做事,遇到有需要帮助的,都竭尽所能。这句话也是他的恩人刘德华带给他的精神信仰。

回望张卫健的演艺生涯,不难看出,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他更多的成功,其实都归结于有贵人的相助。对于这份恩情,张卫健内心是感激一辈子。反过来说,像当时这么有名气的张国荣跟刘德华,其实面对这么一个无名小卒,大可一两句话就打发走,可是他们没有这样做,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惜才爱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多帮助一人就多帮助一人,在当时的娱乐圈,这种精神也难能可贵。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

“马云背后的男人”

另一个要说的,就是马云。作为“数字经济”领军人物,移动支付客户端的开创者,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为互联网BAT三巨头之一,在每年的淘宝双十一年度狂欢节上,无数网友都要为“马爸爸”奉上一场精彩的“剁手”大赛。

在阿里巴巴如此成功的背后,其实是离不开马云背后的男人。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马云,也就没有现在的阿里巴巴。

故事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说起,来自澳大利亚的肯·莫利Ken Morley是一位刚刚退休的电气工程师,他在1970年加入了澳中友好协会,于是有了往返中国的通行证,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肯都会带领一家人,在中国的各个地方游玩,走南闯北。

1980年,15岁的马云在杭州西湖边练习英语,他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找外国游客,目的是为了搭讪练习英语,这个操着笨拙口语的少年,骑着自行车,在外国人眼中,这个瘦小的青年,就是一个很倔的孩子。

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同年7月,肯·莫利一家跟随中澳协会来到了西湖,以一种冥冥中,似乎注定的缘分,他们在这里,遇见了马云。

当时的马云主动过来,跟肯·莫利的儿子大卫David进行聊天,由于儿子跟马云年纪相仿,看他们之间聊得很高兴,于是他观察了这个瘦子的孩子,觉得虽然他口语不是那么流利,却透露着一种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显然跟其他孩子不同。

影视明星与国民“爸爸”背后的贵人

就这样,马云与肯一家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即使肯·莫利一家回国后,马云也经常与大卫保持着信件联络,随后肯·莫利也加入了与马云的书信来往,他告诉马云,写信要准备一张大的纸张,然后周围留白,这样好让我给你做备注修改。

你问我学好英语有什么窍门或诀窍?答案可能就在马云这里找到。

随着信件往返增多,以及肯·莫利对马云语法的修改和改进,不知不觉中,马云的英语水平也有了一个质的提高。随后几年,只要肯·莫利一家有来中国,马云都会去接待他们,甚至邀请他们到杭州的家里吃饭喝酒。

影视明星与国民“爸爸”背后的贵人

感情就是在这时候,慢慢增加。

影视明星与国民“爸爸”背后的贵人

1985年,马云考上杭州师范学院,那年他21岁,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突然接收到肯·莫利的邀请,到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市看看。

影视明星与国民“爸爸”背后的贵人

1985年,出国旅游,这对于这个刚进大学校园的马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肯·莫利先生鼓励他试试看,说不定能成功呢。

于是在半年之后,马云终于拿到护照。本以为拿到护照就可以去澳大利亚的马云却被告知,你还得要有签证。要知道,

在当时,是没有旅游签证的,只能签发给探亲或是由政府派你出差的,或者是留学性质的签证。

马云先是跑了上海澳大利亚领事馆,然后又跑去北京签发签证。在当时,从杭州到北京的费用,对于马云来说,是非常昂贵的,可是他最后还是决定要去北京,这一份魄力跟勇气着实可嘉。

如果是你,在当时国民经济条件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你敢不敢凭借一面之缘的外国友人,就敢只身前往国外?

后来马云到了北京,可是却举目无亲,于是住了一个地下宾馆,在那里住了一个礼拜,每天都去办理签证,但是每天都被拒签,理由是,没有旅游签证。

得知这一情况,肯·莫利跑去纽卡斯尔政府,并向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发电报说明情况。

在第八天,马云又跑去签证,并对面试使馆官员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机会,我已经在这里待了一个礼拜,已经尝试了7次都被拒绝,我希望这次能申请到签证。

大使馆问他,你真的这么想要这个签证么?

马云回答,当时想要!

大使馆说,能给我5分钟?

当然可以!

于是5分钟后,大使馆给了马云这个签证。

到了国外的马云,瞬间被开阔了眼界,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精神文明也冲击让年轻的马云备受冲击,也重塑了马云的三观。

影视明星与国民“爸爸”背后的贵人

马云的思想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往国际方向看齐,这对于以后马云的战略部署,有着非常深远的关系。同时也让马云跟这一家外国友人,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感情,马云在后来的采访也提到,他非常感激肯·莫利的信任,对当时一个小屁孩如此帮助,他非常感激。

马云这一生遇到的贵人有太多太多,到最根本的最基础的,让他生根发芽的,确是肯·莫利一家。

影视明星与国民“爸爸”背后的贵人

这一切,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3

贵人难求,机遇不可失

在央视一档《世界听我说》的辩论节目里,在冠军争夺战的时候,来自贵州的哈佛女孩詹青云说了这样一个观点:

我们在这个时代的洪流里,作为一个平凡的个体,一定会受到它的影响。我们一路走来,讨论各种各样的时代变化,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机遇。

一个人能不能抓住机遇,有的时候真的不怪他自己,而怪机遇。

影视明星与国民“爸爸”背后的贵人

这个时代的发展远远超乎我们的意料,我们既不能每天按部就班不加思考,又不能不对周围的市场动向做出观察。

青年成才除了自己努力,也需要外部机遇。这个机遇可以自己去争取,怎么争取?言下之意就是多去发现贵人,发现更多的可能。

张卫健的机遇在于他相信张国荣会接通他的电话,他甚至把这次拨打电话的行为看作是一场没有赌注的筹码,万一真的得到张国荣助力呢?

而马云在创办黄页,创办阿里巴巴的前瞻性战略,也不是仅凭在脑海中想象而已,他是得到肯·莫利一家的我助力,让他能在年轻的时候就看到外面的世界,开阔了眼界,而这一切,也首先得意于他的自我努力,主动用笨拙的口语与外国人交流,不怕出错不怕出糗,这正是我们需要从他身上看到的东西,试问在当时那个年代,有哪一个小孩有这样的胆识?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

如果当初张卫健没有坚持拨通那个电话,还会得到张国荣本人的接听么?如果不是自己对于歌唱的热爱,还会去酒吧驻唱么?如果不是对唱歌的投入,还会得到后面的歌唱冠军么?如果没有得到知名度,还会有这么多伴随我们成长的电视剧么?

如果当时的马云没有对英语的执着,他会遇到肯·莫利一家么?如果肯·莫利一家对这个小孩表示厌恶,还会有后来的书信往来么?如果没有坚持办签证的决心,马云还会有改变互联网的眼界么?

贵人相助固然重要,不过首先,是否要先为自己打好基础呢?

再多的贵人也难扶阿斗,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