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能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嗎?


每當假期到來,我們很多人都會選擇去外地旅遊,遍賞祖國各地的風景名勝。每當我們徜徉在醉人的美景中時,可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兩句古詩來,比如“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啦,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等。彷彿古人活得十分幸福,可以隨時飽覽名山大川、水鄉澤國美景。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古人能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嗎?


實際上,古人出行是十分不方便的。古代人們改造自然環境的能力很低,無法像現在這樣修築寬廣平坦的馬路,除了城市和官方修築的馳道以外,很多道路都是自然形成的土路。這些土路大多分佈在少數地形平坦,人流密集的地方,而大多數地方都是草木茂密,毒蟲猛獸遍佈。戰國時蘇秦遊歷求學,“贏滕履躋,負書擔囊,形容枯槁,面目黎黑。”“負書擔囊,觸塵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繭,日百而舍。”就是那時候人們出行艱辛的真實寫照。

古人能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嗎?


徒步旅行難,憑藉交通工具同樣也難。如今令我們如痴如醉的高山深谷,河流湖泊,在古人看來,都是難以逾越的天塹。李白入蜀,發出了“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慨。說明在那個時候,翻山越嶺的難度比登天還難。


古人能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嗎?


也正是因為長途旅行難度大,危險係數高,因此,出遠門是古人極為看重的事。《論語》有云“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說的就是沒有正當理由,就應該避免遠行,否則路途艱難,容易引起父母的擔憂。一旦有了必須出出門的理由,還要先舉行隆重的儀式,才可動身。


古人能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嗎?


首先要占卜吉凶,選良辰吉日出發。出發前,家人和好友要設宴踐行。臨別時,前來送行的友人往往要折柳相贈,以寄託依依之情。柳與“留”諧音,有“挽留”之意。古人交通不便,一旦別去,只怕終身不能相見,故以柳枝寄寓惜別懷念之情。

如今,交通條件的飛速發展使我們不再受困於惡劣的自然環境,過去令人心頭凜然的高山、河流開始成為遊人賞玩的對象。古詩文中的惜別之情,自然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