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事實”?

博主一直強調,並不存在“客觀事實”。

關於這個話題,今天重發此前推薦的兩本書。

第一本:《看不見的大猩猩》。這是近年看到的對提升思考力最震撼的書,沒有之一,博主在多個場合數次推薦。

什麼是愛情?兩個可能長得像豬一樣的人,彼此稀罕得不得了,生怕對方被他人惦記,這或許就是愛情。為什麼當事人對彼此的吸引力有如此大的誤判?除此之外,生活工作中也有很多的“迷思”:你說仔細校對了,錯別字那麼顯眼,怎麼可能沒看到?你說認真聽了,響動那麼大,怎麼可能沒聽到?你說細緻排查了,風險暴露如此充分,怎麼可能沒意識到?

《看不見的大猩猩》告訴你,答案或許很簡單:人們只能看到願意看到的事,聽到期待聽到的聲音,蒐集符合預期的數據,最終得出契合假設的結論。受制於成長環境、所受教育以及過往經歷的不同,人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會根據自己的知識系統對收到的信息進行過濾和編輯。

總而言之,這本書因此我們,所謂看到的、聽到的、感悟到的“客觀世界”,其實很可能只是內心偏見的折射。

第二本:《事實:用數據思考,避免情緒化決策》,這是本頗具啟發的新書。

英國學者曾說,如果你在英國,天天看報紙,就會覺得英國明天就完了。同理,自我隔離的這段時間,有沒有感覺中國乃至人類都很危險?為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客觀世界,其實只是媒體營造出來的“想象”。很多人說,非典的時候,都沒這麼害怕。除了可能年紀小記不清,更重要的原因是,那會網路並不普及,我們還沒有微信。

媒體需要在這個爭奪注意力的大戰中掙口飯吃。為了流量,題目一定要帶上“重磅、驚悚、震驚……”。狗天天會咬人,但沒人會去報,也沒人願意看;迎合讀者低級趣味的顯然是人咬狗的追蹤報道。

是不是覺得飛機延誤甚至事故越來越多?但試想如果一家報紙天天統計並披露“北京機場出發去各地的航班有多少是準時起飛且安全著陸”,你會訂閱嗎?

是不是覺得治安越來越差?坐個車、夜跑、甚至小孩上學,都面臨生命危險?但試想如果有一家電視臺,天天統計打出租車的人是否安全到達目的地、有多少跑步愛好者成功地從家跑到目的地再安全返回;有多少小朋友哭哭啼啼上學、高高興興回家,你會堅持每天都看嗎?

是不是覺得近期貪官多了、社會不靠譜現象多了?……同理。

總而言之,這本書告訴我們,所謂的“客觀事實”,很可能是周遭各種聲音營造出來的“想象的世界”。

信息過載的時代,更需要“守腦如玉”。祝大家出關後,思考力與體重同步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