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无二无三——民法大师我妻荣的世界

在近现代史上,日本民法对我国和东亚地区的法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有着极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谈到日本民法,首屈一指的大家就是民法学者我妻荣。

我妻荣1897年生于日本山形县米泽市,小学、中学学习优异,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现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法学部。年仅29岁成为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后升任法学部长,此后到60岁一直在东大法学部任教。1964年因对民法理论的杰出贡献,获得日本文化勋章。“我妻民法体系”对近现代日本民法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论文《近现代法中债权的优越地位》是民法界不朽的名著。以《民法讲义》为代表的我妻民法体系的特点是:不仅理论精致,而且其结论易为社会常识、常理所接受,对日本的法律实务和学界产生深刻影响,长期以来一直作为通说观点为法律人认同和学习。

以下我们通过具体事例来打开一扇窗,了解一些这位民法大师的世界。

对师恩的态度

我妻荣在日本民法界是神一般的存在,围绕他的经历有很多故事。

他小学的时候成绩优秀,喜欢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教那些学习吃力的同学,这种作法不被班主任认可,虽然成绩都是甲等(优秀),所以品行一直是乙等(良)。到了4年级,来了一位叫赤井运次郎的任课先生,赤井老师对我妻荣的母亲说:“这孩子已经充分预习对知识都理解,所以按捺不住,想向把自己懂得知识教给别人,他是毫无恶意的,这不是品行的问题。对这种认真学习的态度,我在品行上也要给他甲等评价。”此后,赤井老师就安排我妻荣去帮助那些学习吃力的同学。因此,我妻荣对赤井老师的理解和教诲终身不忘,在1964年获得日本文化勋章的殊荣后,他对采访记者说,“这完全得益于先生的教诲”,得奖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跑回家乡见到赤井先生,和他分享自己获得的勋章的喜悦,对赤井先生满足而动情地说:“我终于能报答师恩了。”

守一无二无三——民法大师我妻荣的世界

我妻荣向赤井先生报告和分享获得文化勋章的喜悦

赤井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让我妻荣刻骨铭心。

“老师这种职业就像是在雕刻佛像。佛像雕刻完成之前,可以用腿夹,可以用脚踩,但是佛像成型完工后,雕刻的人自己也会俯倒膜拜。”

我妻荣一直铭记赤井老师说的这番话,他很有感触地说:

“教育家是幕后英雄,是造就人的形状的。被造就的人有出息了,在社会上获得荣誉了,往往认为这都是凭自己的力量实现的,容易忘掉师恩。而那些造就佛像的佛师们,会心满意足地拜倒在自己塑造的佛像前。这反映出伟大的教育者们诚恳、谦虚的胸襟。”

守一无二无三的理念

谈到我妻荣,必须要说的是他的治学理念。

年轻时,为了备考东京帝国大学的考试,他曾在东京神田的尼古拉教堂附近的开成学校上补习班。他不过是下乡中学出身的秀才,在他的眼里,东京本地中学的高等生们看着都器宇轩昂,聪明过人,而自己因为说方言,连和他们交流都困难,感觉到很自卑。在三个月的学习中,始终是在这种焦躁和不安中渡过的。经过艰辛努力,他终于考上东京帝国大学。后来他在故乡学校的讲演当中曾说,自己的治学方法没有普遍意义,考大学当时有很多学习参考书,但他基本没看过,他始终贯彻了自己窄但却深入、彻底的理解知识的方法,不是蜻蜓点水什么都一知半解,而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彻底、深入的学习,这也是他一生的治学和研究态度。

1964年回到故乡,在当地高中的演讲当中,我妻荣基于自己的人身经历对小城市、农村出身的高中生们这样说:

“人有大器晚成型,也有会来事儿的、像化肥一样没有长久持效的类型。

在地里施化肥见效快,但失效也快。如果不断施化肥,土质会越来越不行;堆肥的见效慢,但两年,三年坚持施肥的话,土质会改良。做人得向堆肥方向发展,小地方、农村长大的人应该是堆肥型的,所谓堆肥型就是要做气长的有生命力的人。要保持自己的节奏,当其他人都跑不动倒下的时候,自己能不倒下能继续跑。这才是我们的地方高校对日本、对人类社会的应有的责任。

所以,我在此反复强调,要做气长的有生命力的人,要发挥堆肥的作用。这是我对诸君的期待。”

我妻荣60岁时从东京大学退休后,作为日本法务省的顾问,在财产法、身份法领域在日本法律界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时我妻荣被推荐担任日本最高法院长官,他的家乡米泽市的人们都觉得脸上沾光,希望我妻荣一定应允下来。

但我妻荣却固辞说:“继续民法研究才是自己为国家效忠之路。建立日本的民法体系,使其作为全体国民的遗产,让所有人都能信服,这是自己终身的信念。最高法院的长官,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自己在爱国方面坚信没有落在人后,我作为一个民法学者,希望通过完成自己的工作来为国家尽力。”

守一无二无三——民法大师我妻荣的世界

1964年我妻荣为故乡的母校兴让小学题词——“守一无二无三”,显示了一个民法学者对人生之路坚定的不二选择。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在我妻荣的民法世界里也是如此。去除一些浮华和躁动和急功近利,做一个气长的有生命力的人,希望这种治学和处事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能有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