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剑春秋!这些导弹专家们的“强迫症”,背后却有着这样的故事

讲述砺剑故事,弘扬砺剑精神。小“火”伴们,大家好!接下来为大家分享的故事是《导弹专家们的“强迫症”》。



翻开火箭军的历史画卷,导弹专家方阵可谓群星璀璨。他们身上都有着明显的“强迫症”:有的人跟问题较劲,有的人跟自己较劲,有的人跟权威较劲。所有这些较劲都源自长期工作实践中培养的严实本能,出于一名军人对使命的珍重与敬畏。


胡昌华:发现问题就必须解决


2000年,年轻的胡昌华换乘几辆绿皮火车来到北京,把一摞报告交到了第二炮兵装备部领导面前,谁也没想到这个工程大学的年轻教员想要解决的竟是眼下的重大难题——某主战武器装备“快速故障检修”。除了惊叹过人的勇气,人们更佩服他所采用的是一种朴素到极致的“笨办法”:资源不够,努力来凑;方法不好,时间我有。


一张张图纸铺展开来,列摆了每一种可能,穷尽了每一处细节,密密麻麻滴水不漏,过程之艰辛不言而喻。一年后,他研制的战场故障抢修系统配套列装,有效解决了该型号导弹的作战保障问题。“笨办法”的背后隐藏着数不清的枯燥重复,还有无数次的山穷水尽。


“问题明明就在那里,找不到办法怎么行!”如果不是这种死磕到底的强迫症,就不会有故事的后续。创举一个接着一个,丰硕的成果让胡昌华在国际科技舞台上已享有盛名。“有问题就必须解决”,这是他出发的原因;“无论多难都必须找到办法”,这是强迫症才有的韧劲。


砺剑春秋!这些导弹专家们的“强迫症”,背后却有着这样的故事

陈学东:打仗绝不能依赖别人


1997年,年轻的旅参谋陈学东正参加导弹测试流程见学,突然一个指示灯显示异常,现场的几十位技术骨干没有一人能排除故障,只好等厂家派人来。


陈学东望着庞大的武器装备暗自心惊:难道眼前的束手无策就是今后的常态?他问一位老同志,如果都依靠厂家,打起仗来怎么办?这位同志冲他喊:不靠厂家靠谁!难不成要你来?血液涌上脑门,陈学东憋红了脸,尴尬的发问让他整个人快要炸开。


没过多久他便申请改行,从参谋变成技术干部。世俗的声音提醒他“技术岗位发展路子没有指挥岗位宽”,他说“无所谓”;质疑的声音调侃他“只有高中学历也想当专家”,他说“试试看”。寒来暑往,初心似铁,白天黑夜,孜孜不倦。


眼看就要收获成果,谁料却赶上部队装备换型。千般辛劳皆幻灭,一夜回到解放前!好在陈学东并不觉得自己的努力白费,曾经引导他转行的强迫症再次鞭策他继续冲锋。


几年过去,陈学东历经不为人知的寂寞与艰辛,终由新装备“门外汉”变成“导弹通”。他还研发出代替实弹的训练等效装置,第二炮兵机关专门为他召开评审会,到场的专家们对只有高中学历的陈学东啧啧赞叹。可谁能想到,眼前这位专家的成功,竟源于心底倔强的呐喊。


砺剑春秋!这些导弹专家们的“强迫症”,背后却有着这样的故事

谭跃宏:迷信权威不如敢于质疑


1985年,年轻的谭跃宏入伍来到某导弹阵地,当了一名装检兵。此后与导弹相伴厮守的20多年间,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日积月累,一步步对弹头烂熟于心。


2008年,实弹发射任务在即,弹头装检迫在眉睫。组织某特材部件装配时,前来指导的专家建议省去分解、测试、组装等流程,以节约时间。可谭跃宏死活过不了自己负责严把的这一关,他无法默认“经过长途运输的部件没问题”,更无法接受任何“万一”。


“战斗力不能打折,谁说也没得商量!”谭跃宏的强迫症近乎有些失礼。但装配的结果却证明了他坚持的意义:此次任务不仅避免了任何潜在风险,还打破了减小爆高误差的历史纪录。


2011年,部队又一次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引信机测试出现误动现象。曾有专家说这种情况不会影响操作流程,而无论谁来“担保”疑点,在谭跃宏那里都不可能被放过。连轴转干到凌晨3点,最终不但破解了现场谜题,形成的技术报告更具启示意义,广受业内称道。


“打仗不能迷信权威,尽责就要敢于质疑!”质疑的本能让谭跃宏不放过一个疑问,只要与战斗力有关,强迫症一般的执著就是他履职尽责的见证。


砺剑春秋!这些导弹专家们的“强迫症”,背后却有着这样的故事


放眼火箭军方阵,胡昌华、陈学东、谭跃宏只是众多“较真”“较劲”导弹专家的缩影。他们的强迫症从刚穿上军装的青年时代开始萌发,历经艰辛,穿越时空,在献身导弹事业的工作实践中积淀、强化和升华。


身为专家,他们从不顾忌一道道锥心的难题在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只求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踏实勤勉做人做事。他们是崇尚严实作风、践行砺剑精神当之无愧的楷模,顶天立地,风采卓然。


文字 / 郭城春

播音 / 贾筱艺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