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新兴传(2019年3月版)(3)

李亮屏

蒙元新兴传(2019年3月版)(3)
蒙元新兴传(2019年3月版)(3)

一 铁蹄逐牧草

在中国东北七老图山与大兴安岭南端之间的一个三角地带,有一片平地松林,也称“千里松林”,这就是东辽王朝发迹的地方。从辽太祖时开始,平地松林已为辽首都上京临潢府所辖,距离“临潢府”不远。 “临潢”这个名称,即得名于潢水。远在辽朝立国之前,这里已经开始有了大量移民。唐朝灭亡,军阀混战,民众不堪征税拉夫,横遭砍杀,于是中原汉民纷纷逃难,许多人逃往寒冷却可以恳田种地、砍柴取暖的东北地区。耶律阿保机看中他们,给以优惠政策待遇,保护这些汉族移民不被骚扰,并将这些新移民逐步组织成为一个个管理有序、邻里和睦的村社。由于土地、生命、生活、财产得到了安全保障,于是更多的汉人前来东北垦荒伐木,形成了一个个汉族移民村落,乃至聚落为城,筑城为塞,称为“汉城”。公元915年,耶律阿保机出征回来,被另外七个部落大人截住责问,“为什么已经九年了,你还不让出汗位?”按照契丹人的祖制,部落可汗三年一轮换。耶律阿保机为了避免部族内部发生内讧战争,同意放弃汗位,并请求将自己招来的汉族移民自行组成一个新部落,由自己率领他们到“汉城”居住。耶律阿保机的要求得到了七个部落大人的同意。七个部落大人哪里知道,此时的汉族移民人数超过了七个部落,他们通过农业生产和副业、商业活动,创造的财富已经超过了七个部落!耶律阿保机靠着汉人重新崛起,于是在第二年就谋划杀掉了七个部落大人,称帝建国。但是,“汉城”的修筑、汉人的居室,都需要大量木材,于是平地千里松林便成为新移民和新政权就近取材开展宫城、民居建设的便利资源,森林开始逐步消失。辽代文明的崛起,加快了“汉化”步伐,新移民的定居农业活动在临潢乃至五京取代了旧牧民的牧业生产活动。辽朝上京临潢府在太祖时代就有移民八万户,相当于四十万人,他们建筑房屋、造车、打家具、烧柴等大量消耗原木而伐树,并建造宫殿,城墙。平地松林附近的府县,地处沙丘山林边缘,陆续而来的新移民要消耗的大量木料,都要向平地松林索取,同时生活中也要消耗大量木材。辽朝契丹人的墓葬也同样要大量消耗松木材。契丹人的墓葬内部大都是房帐形木质构造,棺椁都是木制,也是松木消耗的一个重要去处。狩猎行军中的烧柴——“夜深生火折林梢”的诗句,就是对军队损耗木材最真实的描写。平地松林在东辽王朝的兴起过程中作为社会必需品的便捷来源也逐步消失了。一片松林逐步消失着,一个王朝却快速的出现了。公元916年,辽太祖阿保机在中国北方建立契丹王朝,926年改国号为“辽”。居住在大兴安岭山麓的室韦人时叛时服,辽朝两大强敌——蒙古乌古部和迪烈部也经常南下劫掠。在契丹人对北方游牧人的无情打击下,蒙古乞颜部在辽代天赞三年离开海拉尔河北岸和西乌珠草原,南下呼伦湖东岸(即腾汲思海),然后渡过腾汲思海,西迁来到三河(土拉河、克鲁伦河、鄂嫰河)之源不儿罕山,乞颜部的迁徙又迫使土拉河流域的突厥浑部西迁中亚,从而在欧亚草原又引发了一场自东而西的欧亚大陆民族迁徙浪潮。公元937年辽太宗视察潢水之源,在数量可观的平地松林中,松树繁茂,猎物丰富。辽朝皇族一年四季外出“捺钵”,又称为“行帐办公”,即皇帝率领皇亲国戚,文武大臣驾着驼车,骑着马,托着猎鹰“海东青”,到江河附近猎物出没的地方,一边打猎,一边研究国家大事。北宋和辽朝签订“澶渊之盟”后,两国长期处于和平状态,一直延续了120年。辽国皇室为了保持武勇精神,利用这种“行帐办公”和狩猎方式使亲族子弟大臣得到训练,同时也起到“现场办公”处理国事的作用。前期的捺钵地常在平地松林与潢河岸边进行,而且有常备宫帐。后来这种四季行猎便逐渐向东方——辽河,以及向东北方——混同江(今松花江)、纳河(嫩江)转移。辽大康元年(1075),辽道宗最后一个到平地松林行猎,此后至辽末代皇帝辽天祚帝,东辽王朝皇家再也没有到平地松林来狩猎,平地松林最后彻底消失了。蒙古人从何而来?它涉及到生活在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早期居民族属。在北方草原和大兴安岭生活的契丹、库莫奚、室韦人来源于中国古代东胡系的鲜卑族。契丹人雄踞辽河上游的草原地带(今辽宁、吉林、内蒙古相邻地区),室韦人则是滞留原始故乡大兴安岭的鲜卑人,蒙古人就从大兴安岭西麓室韦人中分化发展而来。北朝至隋代,室韦人一直生活在大兴安岭的深山老林中。在唐代,室韦人得到长足发展,分化出30多个部落,突厥人称其为“三十姓鞑靼”;分布地域东至黑水靺鞨,西至突厥,南接契丹,北至于海“贝加尔湖”。室韦人向蒙古高原的迁徙活动,与在漠北重建突厥汗国的蓝突厥人发生激烈冲突。早在第一突厥汗国时期,突厥人就开始向大兴安岭移民扩张。蓝突厥人重建突厥汗国后,继续向这里移民扩张。唐开元十一年,第二突厥汗国时代,室韦人与突厥人在俱伦泊(今呼伦河)交界相邻,湖西为突厥领土,湖东是西室韦居地(史称地豆干人),西室韦人是蓝突厥毗伽可汗东征的对象。在蓝突厥人打击下,西室韦人从漠北退缩到呼伦河以东额尔古纳河上游。回鹘汗国时代,西室韦部落重返漠北,新移民乌素固部落迁入西室韦故地——鄂而浑河,为回鹘汗国专门牧牛,从而换取到自己的生存之地。西室韦部落多次进出蒙古高原,不断受到草原文明的洗礼,发展成为室韦人中文明程度较高的部落。绝大多数蒙兀人是滞留在大室韦故地的黑于厥里人。唐代蒙兀人不仅是室韦诸部中生存环境最恶劣的部落,也是文明程度最低的人。黑于厥里人即为柔然移民,柔然语吸收了大量突厥语词汇,蒙古语正是室韦语突厥化的产物,大室韦的黑于厥里人逐渐演变为后来的蒙古人。蒙古高原的政治格局恰恰在8世纪中叶发生重大变化,蓝突厥人退出历史舞台,回鹘人在漠北逐步崛起。蓝突厥人特有的布尔霍图伊草原文化随着蓝突厥人的一朝覆亡而消失,公元8-9世纪兴起了达不孙人的草原文化。达不孙人在丧葬习俗中使用“独木棺”,即把整个原木一剖两半,中间凿空制成葬具,独木棺成为蒙古祖先的遗迹。棺顶中部花纹是凤纹,两侧配有卷蔓灵芝纹,说明早在额尔古纳河时代,蒙兀人就从大兴安岭室韦诸部脱颖而出,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征的丧葬礼俗。这些蒙古人在生活中已经大量使用篦纹陶长颈壶、陶罐、陶壶、陶器、木马鞍、牛皮弓囊、桦木弓、桦树皮箭囊、桦木箭杆、铁镞、铁马蹬、铜牌饰、玛瑙和玻璃珠饰,生活用品的一步步丰富,也带来了整个部落社会需要向外进一步扩张的社会心理变化。公元10-12世纪,蒙古高原诸部落在辽王朝统治下,西部的阻卜、克烈、蔑儿乞和乃蛮等较大的部落,统归辽朝西北路招讨司管辖治理;东部的乌古、迪烈、萌古等部落划归卢沟统军司管辖治理。在辽文化的影响下,蒙古那颜部落不仅把突厥官号“土敦”改为辽朝属官“全稳”、“详稳”,而且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根本变化,开始模仿中原汉族边镇兴建城池。11世纪时期,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攻灭斡难河南岸强大的札剌亦部落,实力逐渐壮大,蒙古部落社会内部开始出现强劲的核心力量。在朝鲜半岛,侨居在高丽的黑水靺鞨后人函普,为躲避耶律阿保机发动的吞并渤海国的战乱,进入女真完颜部落,他调停成功多个部落之间的矛盾冲突,赢得了众人信任,并制定了杀人赔偿制度,有效约束部落之间的相邻关系和交往关系,从此赔偿制度成为女真族各个部落之间的习惯法。为了与部落居民保持长期稳定的生活关系,年轻的函普迎娶了60岁未嫁的部落贤女,得到部落居民的理解和高度赞赏,从而被完颜部落接纳,成为完颜部的正式居民成员,进而被推举为部落酋长。意外的是,高龄的部落贤女,在60岁后还能和函普生出二个儿子,一个女儿,也是一个奇迹。在女真部落流行的婚俗是:男女基本“自由恋爱”,男方到女方家住二年,服劳役,然后才能把女人领回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女子对那个服役男人不满意,可以将那男子赶走。如果女人要赶走他,即便是有孩子也得走,留下的孩子对女子家族来说是力量和财富的增加。当然,如果哪个男人被同居女子赶出家门,那是一种极大耻辱,以后日子不好混。那个60岁才嫁给函普的贤女在后来的金朝历史中被追封为明懿皇后。此后,有两个精明女人,对女真族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叫徒单氏,名叫乌古论都葛,是金昭祖完顏石鲁的妻子。徒单氏生活在活刺浑水敌鲁乡的徒单部,父亲是拔炭都鲁海。徒单氏个性刚毅,一般男人不敢娶她为妻室。金献祖完颜绥可为自己的儿子石鲁挑选妻子时,见到徒单氏,指着徒单氏便说:只有徒单氏如此勇武的人才可以适合我这个勇断的儿子。这个女子刚毅决断,主要表现在她决定杀死自己的二儿子乌古出、将部落长的位置传给大儿子乌古乃时候的情景。事实证明,她的决定是正确的。由于乌古乃担任了首领,不但使完颜部落得到进一步扩展,而且得到一个辽朝官职——节度使。但乌古乃却不落籍,利用辽朝影响,逐步统一了整个女真部落。徒单氏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金景祖完顏乌古乃,完颜乌古出是二儿子。金代天会十五年(1137年),金熙宗追封徒单氏谥号为威顺皇后。另一个女人叫唐括氏:名字叫多保真,姓为唐括氏。她出生在率水隈鸦村唐括部落的一个生活优裕的大萨满家庭,父亲叫石批德撒骨只。率水,又作帅水(今松花江支流少陵河,黑龙江省巴彦县西南郊)。多保真从小有见识气度,喜欢接待宾客。父母不在时,就将家中酒馔拿出来招待邻里,包括来往行人。由于看着过于大方,在乌古乃看中她时,父亲石鲁和母亲徒单氏认为她不会过日子,对这桩婚事十分犹豫。可是乌古乃观察一段时间后,便清楚的认识到此女就是这种性格,这种性格能成大事。所以,毅然去了她家。新婚之夜,“唐夫人”教会了乌古乃怎样做男人。后来,唐括氏为完颜家族生了包括阿骨打父亲在内的5个男孩,其中3个承袭了节度使,并在后来被金朝追谥为皇帝。多保真出身于巫医家庭,由于东北地域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以及心理素质的积淀,铸就了她既有向上、拼搏、自强、豁达、豪爽的男性气质;同时又具备温柔贤惠、关怀体贴、奉献牺牲的女性品质。多保真嫁给乌古乃之后,与之风雨同舟,携手并肩,共创大业。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多保真识大体,顾全局,不计个人得失,甚至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平时,协助乌古乃处理军务,成为乌古乃得力助手,为金朝的创立作出了贡献。多保真是一个细心女性,在乌古乃与人饮酒时,她除了殷勤招待,便是静坐一旁,专心听他们说话,从不厌烦。一旦有因酒醉闹事者,多保真就用歌声缓解气氛,释其纷争。军中有的兵丁触犯军纪,遭到鞭笞,她便亲自到军营,备以酒食,好言劝慰,使之痛悔以前过失。乌古乃每次外出巡视各部落,都要携多保真同行。遇到棘手政事或难以审判的词讼,乌古乃都要与多保真商定后再作处理。多保真不但注重扫平内乱,安定部落,也注重国计民生,发展生产。每到农忙时节,多保真都要不辞辛苦地巡视督促农家耕耘收获,使农民不耽搁农时。对于勤于农事的人给予褒扬奖励,对于晚出早休的人予以严厉训斥,严加约束。多保真性情豁达,心胸开阔,不以小事为念,更不嫉妒他人及宗族邻里,从不盛气凌人或以势压人,尊老爱幼、谦让有礼,受到了同族人的尊重,获得了“有丈夫之度”的美誉。在乌古乃和母亲多保真密谋杀掉了对他继位不服气的弟弟乌古出之后,才真正开始履行一个总部落酋长的职责。那时,乌古乃的父亲金昭祖完颜石鲁出征征伐不服从“条教”管理的各个女真部落,不料在战场上得了疾病。在返回的路上,完颜石鲁病势越来越沉重。这一天来到一个称为“仆燕水”的地方,由于病情严重必须休息了。可是,完颜石鲁听说这个“仆燕水”在汉语中就是“恶疮”的意思,说什么也不在这里休息,强撑着继续上路,结果劳累过度,不幸在逼刺纪村去世。部下将他的尸体用棺材成殓,用车载着回按出虎水的家,到了孩懒水(今丹江支流海浪河附近的一条古河流)。这个地方住着女真族的乌林达部落,他们拒不服从完颜石鲁管理。完颜石鲁曾经和他们较量过一次,打了个平手。他听说如果再打下去,他们的部落酋长石显就可以请求辽国的援助。孩懒水乌林达部落就是接受辽朝委托保护五国部落进贡海东青、北珠等物品的部落,所以,生女真族和辽国来往密切,辽国自然也保护他们。 乌古乃对此很清楚,他改变了父亲用武力征讨的办法,开始对辽朝做工作。首先他找到能够向朝廷说上话的人,来传达自己的意思,另外想办法使进贡的海东青、北珠数量减少,而且还不能引起石显和辽国怀疑。过了不久,辽朝果然征集猎鹰海冬青的数量少了。乌古乃随后打小报告,说是因为乌林达部落阻断女真各部前往海边猎取海冬青的“鹰路”,所以只能交很少的海冬青和北珠。辽朝皇帝偏听偏信了假装恭顺的乌古乃使者,派遣银牌天使前往乌林达部落,指责乌林达部落首领石显:“为何你们敢于阻绝鹰路!如果你们没有贰心,让你们的酋长到朝廷朝见!” 石显派长子婆诸刊到了辽朝朝廷解释说:“我们没有阻绝鹰路,哪敢违抗大国的使命?”但是,辽朝皇帝听说石显自己没有来,拒不接见婆诸刊,而让人对婆诸刊说:“你的父亲如果真正听从大辽使命,没有别的用意,应该自己前来朝见皇帝!”婆诸刊只好返回,在第二年春天陪同他父亲入朝,在捺钵地方见到了辽朝皇帝。可是,辽朝皇帝并没有原谅石显,说道:“罪过在你,不在你的儿子。”把石显扣押起来,流放到遥远的外地。婆诸刊回到乌林达部落以后,不得不服从于乌古乃,乌古乃兵不血刃地征服了乌林达部落,从而巩固了自己的权威地位。 乌古乃死后,劾里钵继位,宗族中有许多人不服气,找茬闹事。有一次两个最为嚣张的部落酋长闹到劾里钵家里,以致双方眼看要动手打架。在这危急时刻,多保真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她一手拉住一个,竟至两人动不了手,可见多保真体格十分有力。由于多保真教导有方,三个儿子先后继承了部落酋长和刺史(时称太师),后来都被金朝追封为皇帝,她的孙子阿骨打起义建立了大金王朝,她本人也被追封为昭肃皇后。

公元1114年,金太祖起兵抗辽,把完颜宗辅带在身边,是当时年龄最小的军事参谋。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第四个儿子即金睿宗,原名完颜宗尧,后改名完颜宗辅,少年深沉有志,宽容待人,机敏睿智。在金朝初建的几个重大历史关头,都起到了扭转局势,力挽狂澜的作用。当时,完颜宗翰(粘翰)将重兵东伐攻取辽国中京、上京,追捕天祚帝,金朝后方兵力空虚,一些辽朝贵族和军事将领突然反叛,夺取了金朝占领不久的黄龙府,形势岌岌可危。完颜宗辅此时只有一千多正规部队,但他很快组织一些家丁和留守猛安谋克,猛扑黄龙府,身先士卒,刺杀了叛军首领,重新夺回黄龙府,巩固了后方,这才使完颜阿骨打、完颜宗翰顺利攻取了辽国中京、上京,取得了对辽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