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安徽教師招聘考試營教育綜合卷(答案解析)

2014年安徽省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綜合模擬卷三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計30分)

1.選D

【解析】自然教育的代表人物是盧梭,孔子的教育思想沒有相關表述。

2.選C

【解析】現代生產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要使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必須通過教育,並且現代生產和現代科技都要求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使教學、科研、生產一體化。教育越來越與人類的物質生產結合起來,越來越與生產領域發生密切的、多樣化的關係;生產的發展也越來越對教育系統提出新的要求。教育成為經濟發展的槓桿,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經濟。

3.選B

【解析】新課改中學生和老師地位的變化包括學生是主體地位,教師是主導地位。

4.選C

【解析】人與人無論在哪一個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教育要針對差異進行,即因材施教。

5.選A

【解析】略。

6.選C

【解析】在某種程度上,學生往往願意把教師當作他們的朋友,也期望教師能把他們當做朋友來對待,希望得到教師在學習、生活、人生等方面的指導,希望教師能與他們一起分擔痛苦與憂傷、分享歡樂與興奮。

7.選B

【解析】榜樣示範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榜樣形象生動,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榜樣包括偉人的典範、教育者的示範、學生中的好榜樣等。

8.選 B

【解析】研究表明,關係融洽、凝聚力強的班級會使學生們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認同感,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所以,凝聚力常常成為衡量一個班級集體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

9.選C

【解析】相對評價又稱為常模參照測驗,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個體為基準,然後把各個評價對象與基準進行比較,確定每個評價對象在集合中所處的相對位置。

10.選C

【解析】德育過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11.選C

【解析】學科專家對學科的知識內容、發展趨勢、一般功能。

12.選D

【解析】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可以使個體實現某種願望、需要,從中體驗到快樂、幸福、滿足,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13.選C

【解析】課程的制定者是把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依據。國家課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編制、審定的,地方課程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機構和教育科研機構編訂的,校本課程是學校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實施的前提下編訂的。

14.選D

【解析】新課程在教學目標上,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摒棄了以往分開課程片面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傾向,從而使分科課程的目標也實現了由知識本位向學生髮展本位的轉向。這是課程目標和教育價值觀的重大轉變。

15.選D

【解析】師生關係較為複雜,既包含感性的情感成分也有理性的授受成分,且理性的教育占主導地位,偏愛的度基本能夠把握住。父與子關係更多的是血源上的親情感性關係。和諧的師生關係中雙方角色定位明確,和諧默契,即彼此遵守行業規範,師者為師,生者為生,各司其職。

16.選A

【解析】兩種不同的刺激物作用於一種感受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可以分為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兩種刺激物同時作用於一種感受器時,產生同時對比。例如,同樣一個灰色矩形,處在白色背景上看上去暗淡些,處在黑色背景廠看上去明亮些。兩種刺激物先後作用於同一種感受器時,產生繼時對比。如,吃了糖後接著吃橘子,覺得柑橘很酸。

17.選B

【解析】自我防禦機制最早由精神分析學派系統地加以論述。所謂自我防禦機制就是自我在精神受干擾時用以避開干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防禦機制包括壓抑、否認、置換、文飾、投射等。否認,有意或無意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似乎事情根本就沒有發生,以此減少心靈上的痛苦。如有的人聽到親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內否認有此事以減免突如其來的精神打擊。文飾,即合理化,個人遭受挫折或無法達到所追求的目標,給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來解釋。投射,一般是指將自己不喜歡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態度、意念等,投射到別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斷言別人是這樣,以免除自責的痛苦。“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屬於這種作用。根據題乾的描述,吃不到的東西就說是不好的,是給自己的失敗一個合理的理由,是合理化也就是文飾的心理機制。

18.選B

【解析】測驗的四度是信度、效度、難度和區分度。效度是指一個測驗工具希望測到某種行為特徵的有效性與準確程度。表示效度的一種方法,是將測量的結果與隨後的行為進行對照。如果一種測驗能夠預測後來的行為,這種測驗的效度就高。考生在答題的時候需要將信度和效度做出區分。信度是一個測驗的可信程度,效度是一個測驗的有效程度,即測驗是否測得了研究者想要測量的東西。信度高的測驗效度不一定高。而效度高的測驗信度一定高。所以題幹描述的測驗的有效性指標是效度。

19.選A

【解析】意志的堅韌性是—個人在行動中堅持決定,百折不撓地克服重重困難去達到行動目的的品質。堅持是對行動目的的堅持。與堅韌性相反的意志品質是動搖性。有動搖性的人或缺乏堅定的行動目的,對既定的目的持懷疑態度,或對實現目的缺乏信心和決心。

這裡考生容易錯選的是B選項,意志的自制力。意志的自制力是一個人善於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言行的品質。具有良好自制性的人,一方面善於控制自己去執行所採取的決定,具有較強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另一方面又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衝動,表現出較強的忍耐性。由定義可知,意志的自制力是針對低檔誘惑,自律自制,始終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來說的。

這裡有一個小的做題規律。同學們如果在題幹中看到百折不撓四個字,需要選擇的一定是意志的堅韌性。堅韌性就是專指跨越一切障礙,百折不撓的前進。

20.選A

【解析】在教學過程中,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因此學習的主體因素是學生。

21.選C

【解析】少年期是指11、12歲到14、15歲的階段,這一時期抽象邏輯思維占主導地位。

22.選 B

【解析】本題的題眼在“相似”和“不能正確區分”這兩個短語上。在涉及經典條件反射學習規律的題目中,當題幹中提到“相似”這個詞時,選項一定是在“分化”和“泛化”中選,但具體是選“泛化”還是“分化”,要看後面的結果,如果能夠區分,則選擇“分化”,如若不能區分,則選“泛化”。這個地方還需要再次跟大家強調兩者的含義,分化是指對特定的反應擴散到相似刺激上的過程。而分化是指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使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和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即辨別對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

23.選A

【解析】動機產生的內部條件是需要,外部條件是誘因。

24.選C

【解析】經驗類化理論以賈德為代表,強調概括化經驗或原理在遷移中的作用,認為先前的學習之所以能遷移到後來的學習中,是因為在先前的學習中獲得了一般原理,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者全部應用到前後兩種學習中。賈德在1908年所作“水下擊靶”的實驗,是概括化理論的經典實驗。

25.選C

【解析】做筆記、釋義、寫概要、創造類比、用自己的話寫註釋、解釋、自問自答等都屬於精加工策略。

26.選B

【解析】程序性知識也叫操作性知識,是個體難以清楚陳述、只能藉助於某種作業形式間接推測其存在的知識。主要用來解決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

27.選A

【解析】道德認識是指對於行為規範及其意義的認識,是人的認識過程在品德上的表現。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認識。

28.選A

【解析】布魯姆根據知識與技能習得的心理過程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動作目標。

29.選D

【解析】《教育規劃綱要指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府,全社會要共同促進教育公平。

30.選B

【解析】基礎能力是教師應該具有的最起碼但又具根本性的能力。專業能力是教師從事職業活動必須具有的專業化能力,是衡量教師職業專業化程度的尺度,具有明顯的教育指向性,一般是通過長期的專業培訓獲得。核心能力是教師專業能力的核心和關鍵部分,具有很強的教育指向性。科研能力數學教師的專業能力。

二、判斷(每題2分,共計20分)

1.×

【解析】《愛彌爾》是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的作品。《愛彌爾》集中反映了自然主義教育理想,盧梭強調強調教育活動必須注重感性、直觀、必須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注重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對兒童的發展的影響,提倡根據兒童的個性特徵及其發展規律實施教育。

2.×

【解析】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律,對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具有能動作用。首先,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把人類積累的生產鬥爭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精神財富,形成個性,這一轉化過程是不同於政治制度和生產力發展規律的,它是與人們的精神活動的規律密切相聯的,人們對教育規律的認識,不會因為政治制度和生產力的變化而被否定,它對政治制度和生產力發展水平而言,是相對獨立的。另外,教育還具有歷史繼承性,教育的思想、制度、內容和方法是從以往的教育的發展而來的,因此,在同樣的政治制度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國家裡,有著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傳統和特色。

3.×

【解析】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並不等於學生什麼都要學,什麼都學好,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

【解析】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在一定社會中培養什麼樣政治方向、思想意識的人,是由社會的政治制度所決定的,並由此決定相應的教育政策和制度;生產力的發展對教育的需求是推動教育發展的動力,但同時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

5.×

【解析】課程資源按其存在方式可分為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顯性課程資源指看得見摸得著,可以直接用於教育教學的課程資源,如教材、計算機網絡等。隱性課程資源指以潛在方式對教育教學活動施加影響的課程資源,如學校風氣,社會風氣,師生關係,家庭氛圍等。具有間接性和隱蔽性的特點。所以課程資源既包括物質內容也包括精神內容。

6.×

【解析】注意並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它只是伴隨著其它心理過程而存在的一種意識傾向性。

7.√

【解析】感覺閾限是指能引起感覺的持續一定時間的刺激量。

8.×

【解析】心理是腦的機能,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

9.√

【解析】性格是指人的較穩定的態度與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相結合的人格特徵。性格是最核心的人格差異,有好、壞、優、劣之分,表現了一個人的品德,受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具有道德評價含義,能直接的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風貌。

10.√

【解析】桑代克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採用實證主義的研究取向,使教育心理學研究走向了科學化的道路,是科學教育心理學的開創者,是第一個系統論述教育心理學的心理學家,被稱為“現代教育心理學之父”。他把學習定義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聯結是通過試誤形成的。

三、簡答題(每題5分,共計20分)

1.【參考答案】

(1)準確地示範與講解

示範、講解在操作技能形成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準確的示範與講解有利於學習者不斷地調整頭腦中的動作表象,形成準確的定向映象,進而在實際操作活動中可以調節動作的執行。 示範與講解相結合。如何結合,視情況而定,如果強調操作,示範為主;如強調學習的法則與原理,以講解為主。

(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

練習是形成各種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通過應用不同形式的練習,可以使個體掌握某種技能。一般來說,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多,動作的精確性、速度、協調性等會逐步提高。從練習曲線技能隨練習量的增加而提高的一般趨勢。

(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

一般來講,反饋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內部反饋;二是外部反饋。前者是個體通過自身的視覺、聽覺、觸覺、動覺等獲取的反饋信息,尤其是動覺反饋信息最有代表性。後者是教師、教練、示範者、錄像、計算機等外部信息源對學習者的操作結果及其操作過程的反饋。

(4)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

動覺是複雜的內部運動知覺,它反映的主要是身體運動時的各種肌肉活動的特性,如緊張、放鬆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這些有關肌肉活動的各種感知覺等與視覺、聽覺有所不同,如果不經過訓練,它們很難為個體明確地意識到,並經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處於被掩蓋的地位。

2.【參考答案】觀察力是學生學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學生觀察力的提高,表現為觀察類型特徵的改變與優良觀察品質的養成。對於擅長精細把握事物細微處或局部的分析型學生,應注意培養他們把握事物全貌的能力;對於擅長把握事物全貌而對細微、局部易忽略的綜合型學生,應努力培養他們精細分析事物的能力與技能。

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與任務,是良好觀察的重要條件。已有的知識經驗會直接影響觀察的效果,無論是課外還是實驗觀察,引導學生複習或預習有關的知識是必要的。

(2)充分的準備、周密的計劃、提出觀察的具體方法,是引導學生完成觀察的重要條件。否則缺乏計劃性,實驗觀察中會手忙腳亂,顧此失彼,遺漏重點。

(3)在實際觀察中應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良好觀察習慣。在觀察活動中,每個學生的知識經驗、個性特點、心理品質不同,觀察的效果也不一樣,因此,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4)引導學生學會記錄整理觀察結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寫出觀察報告、日記或作文。

(5)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交流並彙報觀察成果,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良好的觀察品質。

此外,教師還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與優良的性格特徵,如學習的堅韌性、獨立性等。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還應教會他們養成自覺觀察的習慣。

3.【參考答案】(1)設置九年一貫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和綜合課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掌握基礎的同時要求個性發展,開設選修課。

(2)從小學到高中把實踐活動設置為必修課程。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

(3)農村課程設置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4)總體體現出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的特點。

4.【參考答案】多元智力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按加德納的解釋,智力是在某種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之下,個體用以解決問題與生產創造所需的能力。他認為,智力主要有以下七種能力構成:

語文能力,包括說話、閱讀、書寫的能力。

數量能力,包括數字運算與邏輯思考的能力。

空間能力,包括認識環境、辨別方向的能力。

音樂能力,包括對聲音的辨識與韻律表達的能力。

運動能力,包括支配肢體以完成精密作業的能力。

社交能力,包括與人交往且和睦相處的能力。

自知能力,包括認識自己並選擇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四、案例分析題(每題15分,共計30分)

1.【參考答案】張老師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

首先,從分組上來說,張老師是以就近原則來進行分組的,而不是按照學生的水平分組,組間同質和組內異質就無法保證。

其次,老師提出問題,卻沒有給出明確的任務和要求,組內也沒有明確的分工,這樣會導致討論的時候沒有方向,或是一團亂。

第三,討論的時間只有3分鐘,時間比較短,學生的思路可能還沒有展開就結束了,最後很可能達不到討論的目的。

我認為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

②以小組明確的目標達成為標準

③以小組成員相互依賴的合作性活動為主體

④以小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

2. 【參考答案】

(1) 課堂問題行為即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遇到某種擾亂課堂秩序,影響正常教學的行為。課堂問題行為如果處理不好,就會損害師生關係和破壞課堂氣氛,影響教學效率,應對策略有:人際溝通策略,主要包括傾聽和訴說、信任和責任等環節。其關鍵在於積極地傾聽,瞭解課堂問題行為發生的真實原因;信任學生有改進自己行為的能力,並讓其承擔起行為改進的真實責任;強化策略,如對於良好行為給予鼓勵和強化,對問題行為有意忽視等;對於一些較嚴重而又難以制止的問題行為,可適當採用一些懲罰措施。

(2)案例中張老師先是責罵學生,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改變不良的課堂氣氛,而後又有轉行的想法,這種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對於張老師,我有以下幾點建議:首先,擺正心態,進行自我反思和教育理論的學習;其次,找出課堂問題行為的成因;最後,著手解決課堂問題行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善:優化課堂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預先建立課堂常規,明確學生的行為標準;正確地運用獎勵和懲罰;體現一致性、公平性和個別差異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