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政治——文化生活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政治——文化生活

第一节 文化与社会

一、文化及其社会作用

(一)文化的概念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广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是推 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2.狭义

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二)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命脉,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家 园。它作为对全人类的终极关怀,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始终担当旗 帜与号角的重任。综观人类历史,文化既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 作用上,又表现在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作用上,还表现在对社会的 凝聚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上。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 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兴国安邦起着不可替代 的重要作用。

(1)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核对社会发展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它 所涵载的理想与冀望是数千年来不灭的火焰,照耀人类发展与进 步的征程,并在自身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作用。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对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起着文化支撑与道德教化作用,文化形态的先进与否往往决定了生 产力发展与变化的方向。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文化 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

(3)中国文化面对新世纪多元文化的挑战,既要继承弘扬优秀 传统文化的独特个性,诠释、转化、熔铸、赋予传统文化以崭新的时 代内涵,更要吸纳、融合、扬弃其他文化系统的成果,重构文化格 局,应高度重视文化对治国安邦的特殊作用。

二、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经济是物 质生活及生产的过程和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阶级之间 相互关系和相互斗争的产物,其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三者紧密相 连,相互作用。

第一,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由经 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 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第二,文化在与经济的相互交融中体现着越来越突出的文化 生产力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各种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及文化消费的日益丰富方面。

第三,文化在与政治的相互交融中体现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 方面,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人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 素养;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西方大国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其价值观念,企图削弱甚至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因 此,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就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 争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影响到人们的交往行为和 交往方式的选择,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 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 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 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 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 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共 同的兴趣和相同知识水平的人对事物有着相似的看法或认识,而 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价值观的人,对事物则有着不同的看法和 认识。

(二)全面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影响人的方面:交往方式、生产方式和实践活动、认识 活动、思维方式。

(2)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潜移默化、持久深远

(3)文化影响人的内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的多样性

1.含义

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民族形成了各 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

2•表现

文化多样性,可见诸多种多样的语言、深邃超世的宗教信仰、形 形色色的礼仪禁忌、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绚 丽多姿的传统节日、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鲜明独特的思想理论等各个方面。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 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 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二、文化的传播

1.含义

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 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扩散,是基本 的文化过程之一。

2.途径、分类及媒介

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 社会群体的散布过程。

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前者通常由具备文化的人们通 过商队、军队等途径直接传播某种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文化内容,如 新的农艺技术和发明创造等;后者表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扩 散营力’主要指某一社会群体借用外来文化特征中的原理,进行文 明创造活动的一种刺激传播,文化散布过程取决于文化的实用价值、 难易程度、文明声望、时代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多种因素。通常一个区 域在文化特征方面与另一区域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则可推断其外 来文化的传布营力大于本区文化的创造能力。

文化传播的媒介主要是人的迁移和流动,尤以人群的迁移更为 重要。移民、战争、人侵和占领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移民带来异 族文化,战胜国总是要把本国文化强加给战败国。此外,通商、旅游 以及其他人员的流动,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在当代,由于交通 通讯技术手段的发达,文化传播的媒介增多,不一定依赖于人的迁 移和流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传播正通过各种途径,以前所未有的 规模和速度进行着,由此必然导致世界文化的同质性日益增强。

文化传播是引起社会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批判地借鉴和吸 入外来文化是实行社会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一)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二)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三)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革 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根本目的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二)根本要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三)基本特征

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第三节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

(一)重要特征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生命力表现

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等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人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人中华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华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

所谓延续力,是指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辍,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

(三)包容性表现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 吸收。

第二,中华文化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

第三,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诸家学 说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

二、中华民族精神

(―)含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内容(基 本思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 强不息的精神。此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 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等,都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精 神的丰富思想材料。

(二)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 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民对自己的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 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 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 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其时代特征表现为 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二是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民族精神。

(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 展。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 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 现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2)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有 更加新颖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 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第四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一)文化生活多样化的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 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 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 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文化生活中的可喜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可喜变化

存在的问题

原因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

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 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 产的发展

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 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 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 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 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 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 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緋 闻轶事”

对策

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 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三)辩证评价文化市场

文化市场既给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也引发了令人忧虑 的变化。

对于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也要全面分析。大众传媒可 以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也为低俗化 的文化消费推波助澜,一些落后、腐朽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

对文化市场的评价不仅要看到它存在的两面性,还应该看到 文化市场的积极方面是主要的,消极方面是次要的。

正确引导和发展大众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通过大众化的方式,使其中 的思想和观念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所认同,而大众文化正是这 样一种载体和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正确引导和发展大众文化,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1)坚持大众文化的正确价值取向。

(2)创新大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3)加强对大众文化传媒和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

(4)提高大众文化消费者的辨别力与审美能力。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 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 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 特征和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 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 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 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 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 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 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 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 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 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二)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发 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 主义文化。

(三)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 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 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 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 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 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指导方针 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 共进的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 目标和归宿。“新人”的标准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思想在中国当前阶段的具 体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