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7课堂》分享4 ——第一堂课“框架式写作”中篇

我想写在分享前面的话:如何把写作的思路用在职场?我为何说这本书是在讲管理学?


在《秋叶写作7课堂》读书笔记分享3中,我写了秋叶老师讲的第一堂课“框架式写作”的上篇,内容主要是分享在平日写作里如何整理碎片时间,写作提前搭好框架,将时间管理最大效率化。那这一篇,还是针对“框架式写作”进行的解读。


秋叶老师说:

——框架式思维是职场通用能力

果真,我早说这本是不是光教你写作,还在教你管理学~

不仅写微信公众号、写书要用到框架式思维,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职场,框架式思维也叫结构化思考,是更通用的能力,也更有价值。


结合我自己过去的职场经验。看过我之前分享的朋友应该知道,我过去工作中经常与策划、可研团队共同讨论、甚至参与报告撰写。可是作为写作新手,面对几十甚至几百页的可研报告,一开始也是毫无头绪心乱如麻的。情急之下,我学会了“偷师”。因为不会搭框架,那我就借别人的框架。


我把看到的可研结构做的好的报告都存下来,学习他们的结构模式。在后期写作里,借用别人的结构,填写自己的内容。这样一来,我的报告也是像模像样的。一点不属于那些专业公司做的报告。而且,因为我主要做文创类的项目,所以写作文风相对于那些专业分析来讲比较“软”,领导看起来比较容易懂,再加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说到位,和大家探讨起来就比较容易对上路子。


但不管怎样,可研我是“偷师”学的,想要把别人的模板完全变成自己的甚至做的更好更精,还需要专业的学习。


那么,如果是结合职场案例,我们看看秋叶老师如何教我们前先搭建框架:


1、按空间划分


根据秋叶老师的解说加上我的理解,放在职场里来说其实就是按照部门来划分。

在做一个项目或者任务的时候,每个部门在执行过程中把各自存在的问题列到表里,根据部门职责来划分为块,并且梳理问题,这样就可以可以明确地知道谁的问题谁负责,即责任到人。这样一种模式,就是老师说的按空间划分。

简言之,职场问题:按照划部门职责划分为块—— 梳理问题—— 责任到人

一目了然清晰明朗


结合写作,我们平时写大纲,做框架,有很多空间可以选择,比如产品线、地理位置等。这就是框架式思维的第一个线索,划空间。


2、按时间轴来划分

除了空间轴之外,框架式思维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叫时间轴。从时间轴角度可以划分

为策划、筹备、预热、活动、收尾期。

这一点特别容易结合实践。秋叶老师也举了他们在做活动促销时的例子:

做一场活动策划,要有前期策划、筹备、预热、活动、收尾。这样按照时间轴划分并列出具体事项后,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个阶段哪些工作是重点,哪些工作需要额外关注。


3、空间+时间 =完整的框架结构


唯有空间+时间相结合的框架,才是完整的结构框架。

各阶段重点事项、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按照时间计划追踪跟进、列表统一工作安排。

我过去和团队搞过展览类活动策划,也是需要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安排部署。一个项目初始期间都比较乱。但如果按照秋叶老师的框架式写作法,就可以明确的先进行空间划分——即部门分工,责任到人。再进行时间轴划分——即全线流程安排。展览如何策划、主题是什么、请什么人、场地条件、需要什么支持等等;筹备需要几个组的参与,过程怎么设定,媒体找哪些;新闻稿怎么写,与几家参展设计师如何策划活动预热等等等等。真的要耗时好几个月才能完成。而且,这期间方案还需要不断的变化,人手分工不够的时候一人还需担多责,空间划分里面会有内容交叉。这里面老师教的是方法,自己学会了需要灵活运用才能出精髓。


正如秋叶老师所说: 写作之所以很有价值,因为写作不仅让我们对生活有更敏锐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理性和有条理。

在理性分析后有条理的安排部署并执行,再大的项目,也不会手忙脚乱。


所以虽然目前我只看到第一课,我就觉得这本书不仅是在教写作,而是教你如何学会管理,如何在工作中提高效率。


《写作7课堂》,边读边分享。期待我的下一篇吧~


《写作7课堂》分享4 ——第一堂课“框架式写作”中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