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順應天地自然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交節時間點在公曆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節氣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後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為立秋後十五天,斗柄指申為處暑。天文專家稱,處暑當天,太陽直射點已經由“夏至”那天的北緯23°26′,向南移動到北緯11°28′。北京城區,白晝長度已經由夏至的15小時縮短到13小時25分鐘,正午太陽高度也由夏至的73°32′降低至61°34′,人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太陽開始偏南了。隨著太陽高度的繼續降低,所帶來的熱力也隨之減弱。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處暑:順應天地自然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

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

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吟。

極知仁者壽,未必海之深。

——宋代·蘇泂《長江二首》

處暑:順應天地自然

朝辭秋虎夜乘涼 處暑禾田始換裝

一場秋雨 一場寒

詩云“一度暑出處暑時,秋風送爽已覺遲。日行南徑斜暉裡,割稻陌阡車馬馳。(左河水)”,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墒;以防秋種期間出現乾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處暑的含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天在名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還有。

所以這個時期是晝熱夜涼,時時會有高溫天氣,所謂的“秋老虎”,像是夏天的迴光返照,只是這樣的“迴光返照”越來越弱,隨著秋雨降下,“一場秋雨一場涼”,秋意漸深,秋味漸濃。

處暑,與其它節氣相比,很容易被忙碌一季的人們忽略,或者是微微一笑地擦肩而過,幸好有好事的蒲公英,不辭辛苦地把夏秋轉換的消息傳播至大地上的每一個角落。

處暑的蒲公英,花瓣凋零,葉子幹黃,只有輕飄飄、毛茸茸的的果實昂然翹頭,等那風兒吹過,變成許多小傘,種子飄落在泥土裡,而暑氣隱遁於草叢中。

處暑,是炎熱離開的時節。古語云:“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想來,此刻南方的天氣依舊暑熱溫存,可在遼闊的北方大地上,一絲涼意,早已隨著秋風送至門前。

處暑時節,南方的雨水打在葉面上是“嘀嗒”的聲音,而北方的楓葉則和秋雨一樣,噼裡啪啦落個一地,秋意更濃。老話說:“一度暑出處暑時,秋風送爽已覺遲。”有趣的是,在暑熱天將結束之時,“秋老虎”仍會在節令的後期來一個猛撲,用它最後的炙熱擁抱著大地。

秋意漸濃的處暑時節,歷來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佳期。“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季的這個特點從處暑節氣開始顯現出來。

一個“處”字,藏著修身治事的深刻內涵,解開“處暑”的本義,能幫助我們將“多事之秋”變成平順祥和的金秋。

處暑三候

處暑:順應天地自然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如《逸周書集解》:“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又五日,天地始肅;又五日,禾乃登。”

處暑:順應天地自然

1

一候鷹乃祭鳥

否卦,九四。《周易·否卦》爻辭:“有命,無咎,疇離祉。”《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互艮為鷹,為鳥。艮覆震為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鷹,義禽也。秋令屬金,五行為義,金氣肅殺,鷹感其氣始捕擊諸鳥,然必先祭之,猶人飲食祭先代為之者也。不擊有胎之禽,故謂之義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這段話是說,處暑這一天有一個自然現象,鷹在捕捉到鳥之後,並不是自顧自地吃,而是會把那些鳥整整齊齊擺在窩前,先進行祭天,然後自己再進食。而且,鷹不捕食正在孵化後代的飛禽,所以可以稱之為有義。

處暑:順應天地自然

2

二候天地始肅

否卦,九五。《周易·否卦》爻辭:“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於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乾為天,伏坤為地。乾於後天八卦位居西北,肅殺之地,故曰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天地始肅秋者,陰之始,故曰天地始肅。”

這種肅殺之氣,在進入處暑第二候的時候就可以明顯感知出來了。

處暑:順應天地自然

3

三候禾乃登

否卦,上九。《周易·否卦》爻辭:“傾否,先否.後喜 。”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上爻動,乾變為兌。兌覆巽,巽為禾。兌伏艮,艮為成,故曰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禾者,谷連藁秸之總名。又,稻秫瓜粱之屬皆禾也。成熟曰登。”

登,包含稻穀登場開始進行加工之意。

處暑天氣氣候

處暑:順應天地自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到,暑氣就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開始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它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處暑節氣,氣溫走低是其中的一個現象,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首先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其次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時而出擊,鋒芒小試。這個節氣期間我國主要的天氣特徵有:

1

秋高氣爽

大氣冷高壓開始影響我國,形成的下沉而乾燥的冷空氣,首先宣告了中國東北、華北、西北雨季的結束,使這些地域率先進入了秋高氣爽的美好天氣。

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乾燥,會帶來大風天氣,如果恰逢大氣中有暖溼氣流輸送,往往會形成一場有規模的秋雨,並在風雨過後帶來較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後豔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和腸胃的疾病。

處暑:順應天地自然

2

秋老虎

“秋老虎”一般要延續到處暑時才進入尾聲。“秋老虎”的成因,是在夏季稱雄的副熱帶高壓,不肯輕易讓出主導權,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而是再次在它控制的地區展示“威風”。

對於剛剛走出三伏並且遭遇嚴重伏旱的地區,如果繼續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長江中下游地區往往在秋老虎天氣結束後的10月,才會迎來秋高氣爽的天氣。在此期間,全國各地的暴雨總趨勢是在減弱。

處暑:順應天地自然

3

雷暴活動

9月以後,雷暴活動雖然不像夏季那麼活躍了,但是在華南、西南和華西等地區雷暴活動仍較多。在華南,由於低緯度的暖溼氣流還比較活躍,因而產生的雷暴比其他地方多;而西南和華西地區,由於處在副熱帶高壓邊緣,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動也比較多。

進入9月,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少雨期,而華西地區秋雨偏多。這是我國西部地區秋季的一種特殊的天氣現象。“華西秋雨”的主要特點是雨日多,而另一個特點是以綿綿細雨為主,所以雨日雖多,但雨量卻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強度也弱。

道家處暑導引養生法

處暑:順應天地自然

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處暑

運:主太陰四氣。

時:配足少陽膽相火。

坐功:每日醜、寅時,正坐,轉頭左右舉引,就反兩手捶背各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液。

治病:風溼留滯,肩背痛、胸痛、脊膂痛。脅肋髀膝經絡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少氣、咳嗽、喘渴上氣,胸背脊膂積滯之

處暑時節,天地間的陽炁(氣)趨向收斂,天氣由熱轉涼,陽炁(氣)逐漸下沉,陰炁(氣)逐漸上升。人體內的陰陽之炁(氣)必然隨之發生變化,此時需要順應天地陽炁(氣)的內收,同步貯存體內陽炁(氣),調節陰陽的動態平衡。

然而,在火運反轉為金運,天氣由熱轉涼的變化中,常人存在調節適應期,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早上不愛起床,白天不愛運動,這就是“春困秋乏”中的“秋乏”現象。因此,起居作息方面要特別注重睡眠的質量,積極調整睡眠時間,以適應節氣的變化。應改掉夏季晚睡的習慣,爭取晚上10點以前入睡,比夏天增加1小時睡眠,並保證早睡早起,晨起後適當運動。另外,適當午睡也利於化解秋乏,縮短調節適應時間。

對於常人而言,處暑養生的重點在於調整睡眠。中醫理論認為,睡眠和清醒是一種自然的功能狀態,完美地體現了人體陰陽的動靜交互調整,而修身學則認為,睡眠與清醒之間存在著“中氣以為和”的區間,上坐入靜修定,陰陽和則兩儀靜,就能將這兩者高度協調,調適在得一、統一和守一的最佳狀態中。

晝夜陰陽的消長,決定了人體需要保持睡眠和清醒兩種自然狀態,否則就無法適應晝夜的交替出現。在清醒的時候,人體為陽炁(氣)所主宰,一旦進入睡眠,就被陰炁(氣)所主。生命在天道自然法則中,只有先順應天時,治人事天才能實現突破與超越。

《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指出:“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陰陽兩種能量在日度週期律中存在著交替變換的規律,人類的睡眠與清醒這一對陰陽轉換,受制於天道陰陽能量的日度週期律制約;人類的睡眠與清醒規律,與天道陰陽轉換規律具有同紀性,所以只有順天應人,才能具有良好的生命活力。

《黃帝內經·靈樞·口問》又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夜半“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白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順四時之度而民不有疾,首先要在睡眠與清醒這兩大生理現象中恪守這一法則。

從生命的營氣和衛氣能量運行角度進行分析而言,人體睡眠與清醒之間的變化是建立在營、衛兩氣運行的基礎之上,其中又以衛氣的運行最為關鍵。營氣指行於脈中富有營養作用的正能量,衛氣則指行於脈外和體表具有保衛功能的正能量。

《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說:“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這裡的“止”,是指進入睡眠;“起”,則是指清醒起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衛氣運行到陽氣旺的時候,人體就清醒了;反之,則會進入睡眠狀態。

依據生命的氣運規律而言,順天應人則要儘可能做到亥時(21~23點)入睡,早晨卯時(5~7點)起床為宜。入睡前用熱水泡腳,或做足底按摩,可以提高睡眠質量。起床之後,體質偏虛寒的人,可含嚼幾片生薑或者一片炮附子,對促進身體陽炁生髮頗有益處。體質偏實熱的人,早上則以冷水沖洗一下頭頂,有利於陰陽平衡。

古聖先賢在修身的實踐中發現,養生與修身方法中,子午這兩個時辰的度與數極為重要。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呈翻轉性變化,常人在子時必欲靜臥,以候氣復,午時應當小憩,靜候陰生。

現代科技從物相領域的研究中發現,夜間0時至4時,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而中午12時至13時,是人體交感神經最容易疲勞的時間。另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因此,子午覺既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之道。修身實踐者,則應當上坐,運用得一法的“中氣以為和”原理,把握住翻轉性替換中的主動權,因此也就誕生出修身求真“子午功”的方法論。修身求真實踐者應當在順應的基礎上逐步進行超越,高質量地把握住子時與午時變換的原理,更有效地順天時而化內境。

處暑養生,送暑溼、補腎氣養脾胃

立秋過後,白天雖仍是30多度的高溫,但有風的地方,明顯感覺到空氣裡少了暑氣的悶熱,多了秋風的絲絲涼意。

秋天正在步步緊逼,到了處暑這天,夏、秋之間的對弈真的就要宣告結束,暑氣即將消散,天氣要開始轉涼了。

處暑節氣,和立秋一樣,仍處在五運六氣的四之氣內,主氣是太陰溼土,客氣是太陽寒水。溼氣略重的同時,秋的燥氣也開始顯現,陰虛火旺的人群要注意。

經過40天的三伏後,人體氣血消耗較多,也蘊積了不少溼毒,熱毒。所以養生的重點,就是要送走暑溼,同時養好脾胃,補足腎氣。

處暑之後,缺少“暑”的參與。我們北半球的位置是“太陰溼土”,即陰溼之氣為主氣。水星對地球施加影響,形成了“太陽寒水”當令的局面,即秋天的節氣,冬天氣候主政。

上古三部奇書之一,偉大的中醫聖典《黃帝內經》講到今年大暑至秋分兩個月氣候對人的影響時說:由於太陽系其他行星影響,突然“夏行冬令”,冷暖氣流對抗,溼氣化水,天降寒雨;突然變涼的氣候,使人身心氣血偏於凝結,頭重昏沉,耳目閉塞,出現暈倒的情況;一些人內有大寒,外有壯熱,感冒發燒,甚至高燒引起胡言亂語;

由於之前春夏生長不利,一些人氣虛乏力;立秋之後,因營衛失和,津液匱乏,出現咽喉乾燥,飲水雖多,難化津液,於事無補;水能克火,夏天應心,寒水克之,飲水難散,一些人心臟疼痛;汗毛孔的突然關閉,鬱熱難出,化為毒火,會形成癰腫瘡瘍;一些人還會出現瘧疾,表現心寒外熱;內火變為熱毒,毒血行於二便;丁酉年木運不足,肝氣匱乏,春夏生長受克,秋天無陽可收,肝不養筋,筋軟無力,膝胯尤重。

今年小滿至大暑兩個月,北半球主氣是“少陽相火”。少陽經包括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可是,此時因金星對地球施加的影響,當令之氣是“陽明燥金”,即盛夏的節氣,秋殺之氣主政,極大地抑制了少陽之氣的生長。這些消極因素,將會在處暑後結出惡果。手少陽三焦經的走向,從胳膊入腦。如果三焦經瘀塞,人腦的涎因不能氣化變為動力,而成為黏涎堵塞大腦通道,人會頭懵發木,頭脹,反應遲緩。

足少陽膽經的路線從腰到小腳趾。中醫講:“十一臟腑取決於膽。”膽經瘀塞,會出現腰痛,腿痛,腳痛,全身疲乏等證。如果出現這類情況請找養生師,針對當地氣候選擇相應食材調養。

處暑之後毛孔關閉,體內毒素如不能從二便排走,即形成鬱熱而現癰腫瘡瘍等諸多症狀;頭部因不宜出汗,若精氣化為黏涎堵塞七竅,會出現頭脹、腦渾、耳塞、目赤、牙痛、鼻塞等症的發生。重者可能出現中風。

此間除寒涼之人外,多數人內熱壅盛。所以,凡是內心不冷之人,輕易不溫補;即使寒涼於心的人,溫補格外小心,寧可稍欠,不要太過。而且要補在午正之前。

“暑”是上天一年之中給人和萬物陽氣最重要時段。二日為“昌”,“暑”是二日養土,天道右旋。

處暑:順應天地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