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之恶,仍需善良——浅谈芳华

洋瓷杯、绿色的墙壁、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激扬的音乐……电影《芳华》里对文工团场景的还原,人物的装扮,让很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赞不绝口,也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影片结尾有这么一段话,“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平庸之恶,仍需善良——浅谈芳华

电影确实留住了很多人的“芬芳年华”。而且,和剧中青年们处于不同时代的我们,也被感动、被激荡、被撕裂。

这份感觉不仅有美好,也有残酷。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当这句对白出现的时候,“活雷锋”刘峰形象崩塌,青春也蒙上了阴影,被集体主义冲击得荒腔走板。

在此之前,刘峰一直是一个好人,一个神一样的圣人,圣洁无比。

平庸之恶,仍需善良——浅谈芳华

但在此之后,他因为热切的表白被当成耍流氓,没有人愿意再向他靠近,只有备受歧视和排斥的何小萍,坚定支持他。在刘峰离开文工团的时候,她一个人站在大门口给他行军礼,送他。

平庸之恶,仍需善良——浅谈芳华

送别的场景也是片中最让人感动的片段之一,全世界都背叛了你,但有一个人依然站在你的身旁,不离不弃。

平庸之恶,仍需善良——浅谈芳华

刘峰被赶下神坛,反倒促成了何小萍的个人成长。何小萍突然看清楚了这个世界的虚假。

平庸之恶,仍需善良——浅谈芳华

如果说之前也犯过小错的何小萍一直都是逃避、消极反抗的话,从这个时候开始,她的自我觉醒了,她积极、坚决地和集体划清界限。可讽刺的是,接下来的何小萍却阴差阳错成了英雄。这不是她想要的“英雄”,无法接受这种反差的她精神分裂了。

平庸之恶,仍需善良——浅谈芳华

当何小萍作为病人观看文工团解散前最后一场演出时,听着熟悉的旋律,她情不自禁冲出大门,在空旷而黑暗的操场上翩翩独舞。

这是全片拍得最精彩的一部分。何小萍没有冲上舞台,上舞台意味着对群众的取悦,意味着她仍无法摆脱集体。她一个人,来到冷清的操场,热闹的礼堂、喧哗的掌声,统统成了她的陪衬。所有的压抑、愤怒被尽情释放。她终于从集体中彻底抽离,完成了自我重建,成了完完整整、干干净净的一个人。

平庸之恶,仍需善良——浅谈芳华

缅怀青春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对,每个人都有青春,每种青春都有值得怀缅的地方。问题是,借着缅怀之名,在青春之美的光环下,一切罪恶都被原谅了。

平庸之恶,仍需善良——浅谈芳华

团员们无疑对何小萍和刘峰的遭遇负有责任,他们身上背负着汉娜·阿伦特曾极力抨击的“平庸之恶”:不去阻止显而易见的恶行,甚至直接参与。

但影片中,团员们一转身就实现了完美转型,仿佛之前发生的一切都和自己无关。

平庸之恶,仍需善良——浅谈芳华

这在文工团散伙饭那个段落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说舞蹈老师抱着政委痛哭,追问为何解散文工团时还能感受到一点讽刺,那么接下来隆重的告别仪式,就完全是给集体“送温暖”:团员们喝酒、唱歌、眼含热泪……

我得承认,他们的感动是真实的,这一幕也确实很感人,让我想起了大学毕业和同学们依依惜别抱头痛哭的情景。可让人感动的未必就是好的,镜头对这群一起制造了平庸之恶的人的离别之伤给予了过多的表现,同情。

平庸之恶,仍需善良——浅谈芳华

时代的悲剧,一群人的错误,被笼罩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这两个不幸的人,被戕害的人,最终只能放弃追问,只能善良,只能选择原谅,只能和生活和解。或许,和解确实是生活最终的无奈样子,但却决不是人生的全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