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殺了岳飛之後,太子已經到了無將可用的地步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曾經提及過宋高宗以莫須有的罪名誅殺了中興之臣岳飛,在他長達三十多年的統治時間內,雖然和北方的金國大大小小打了不少戰爭,總體上卻是失敗比較多,或者說,即使打勝了,也被宋高宗搞成戰敗了一樣。在他剛當皇帝的時期,由於靖康之恥的存在,百姓和官員對於金國充滿了仇恨,無奈之下,他只能高呼著大旗,奮起抗金,其實他已經被金人嚇破了膽子,若不是輿論使然,這個徹徹底底的投降派早就暴漏了。

隨著年歲的增加,以及金人越發的肆無忌憚,百姓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抗金運動”,宋高宗這個夢想著偏安一隅的投降派感覺到自己心力憔悴,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養子,宋孝宗趙昚,自己跑去做了太上皇,開始安享自己的晚年生活。

宋孝宗趙昚是北宋太祖趙匡胤的子孫,他擁有和自己的祖先一樣的熱血與激情,對於恢復到北宋時期的疆域極為渴望,甚至和宋太祖一樣,擁有統一中華的願望。作為一名與宋高宗完全相反的主戰派,在當太子時期便請求領兵征戰,若不是擔心宋高宗對其產生不信任而改變說辭,恐怕早已經被廢掉太子之位。

宋高宗殺了岳飛之後,太子已經到了無將可用的地步

卓然的南渡諸帝之稱首——宋孝宗

即位之後,他一改宋高宗時期的頹廢之風,銳意進取,對前朝被冤殺的將領進行平反,逐漸為之前被罷免和流放的主戰派恢復名譽和官職,召回有名望的主戰派進入朝堂,處置前朝餘孽,積極備戰。

隆興元年五月,宋孝宗任命張浚為北伐主帥,率領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開赴北邊戰場,北伐初期,宋軍士氣旺盛,打了金軍一個措手不及,接連收復了些許失地,但在金軍重兵對峙反攻之下,宋軍將領在戰場上出現了嚴重的內訌,軍心渙散,以至慘敗而歸,被迫簽訂了比《紹興和議》稍微不怎麼屈辱的《隆興和議》。

宋高宗殺了岳飛之後,太子已經到了無將可用的地步

志大才疏的隆興北伐主帥

這是宋孝宗一生唯一一次北伐戰爭,也是對他打擊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之後的宋孝宗失去了往日的朝氣,陶醉在“中外無事,偏安一隅”的昇平景象中,醉生夢死。

浩浩蕩蕩,準備的十分充分的“隆興北伐”為什麼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徹底失敗了呢?

後世曾點評宋高宗與宋孝宗兩朝,形容宋高宗時為有中興之將,卻無中興之主;在對宋孝宗一朝的形容恰恰相反,有中興之主卻無中興之將。

此雖然有些言過其實,但卻也符合當時的現狀,隆興北伐時期的主帥張浚,雖然是一位久經戰陣,且頗富才能的主戰派,但年歲已經很大了,且在政治上是十分不成熟的,宋高宗對其進行過簡短的評價,在我個人看來看是相當到位的:“張浚用兵,不獨朕知之,天下皆知之,如富平之敗,淮西之師,其效可見矣。”且其在宋孝宗面對朝堂內外重重外壓情況之下,無法為其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無法將主和派團結在宋孝宗身邊,只是一味的力勸孝宗北伐,最終迫使宋孝宗繞過樞密院直接下達作戰命令,幾乎造成了一個朝堂分裂的局面。

宋高宗殺了岳飛之後,太子已經到了無將可用的地步

專注抗金三十九年的張浚

將帥失和幾乎是隆興北伐失敗的最直接原因,此次功勞當然應該歸屬於李顯忠與邵宏淵二人。

李顯忠此人與張浚一樣,是一個赤裸裸的主戰派,其對於抗金有著極其強烈的願望,且帶兵有方,軍紀嚴明,北伐初始,頗有戰功,深得百姓愛戴愛戴,但是此人缺點也是十分明顯,十分驕橫,完全不把對手放在眼裡,只知有進,不知有退,在他的思維世界裡,估計佯敗誘敵就是逃跑,迂迴敵後就是怯陣。

邵宏淵這個人,與李顯忠相比,無論是在人格品性上還是軍事謀略上都是相差萬里,他心胸狹窄,嫉善妒能,爭強好勝,所以在之後與李顯忠聯合作戰的時候,總是作壁上觀,看其成敗再出手。

宋軍中像邵宏淵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在金兵大軍壓境之下,李顯忠還沒來得及反抗呢,回頭一看,隊友全跑了,無奈之下,只得撤退,最終在苻離兵敗。

朝堂內外的主和派仍舊佔據主要位置,對宋孝宗北伐形成掣肘,尤其是宋高宗,雖然已經做了太上皇,但是依舊可以在朝堂內外發號施令,甚至可以提議任命主和派為宰相,在他一系列的迷之操作之下,主和派又一次的佔據了上風,甚至連勸宋孝宗恢復岳飛名譽的老師史浩也是十足的主和派代表。

積貧積弱,軍事實力孱弱是隆興北伐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宋高宗長時間的統治,已經讓南宋朝廷國弱民窮,老百姓過的日子並不好,怎麼能夠給朝廷提供有效的戰鬥力和後備力量,經濟衰弱,國庫空虛,後勤保障跟不上,倉促時間起兵,臨時打造軍備,再加上對金人長久的恐懼,戰鬥力可想而知。

宋高宗殺了岳飛之後,太子已經到了無將可用的地步

南宋時期中華各國分佈圖

宋孝宗被迫簽訂了屈辱的《隆興和議》,並且對他未來的執政理念形成了致命打擊,使其不再言戰。但他依然可以稱為“南渡諸帝之首”,在他的手上,南宋朝廷政治清明,社會穩定,文化繁榮。

曰:若宋高宗不是退位之後又活了二十五年之久,若宋孝宗所遇對手不是金世宗那樣的明君,若朝堂內外不是張浚這種志大才疏的軍事將領,若宋孝宗廣積糧緩北伐,或許還有一絲機會恢復到北宋時期的疆域國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