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4億暴雷,血虧95%

一夜之間,4億暴雷,血虧95%

一.

最近有個事,鬧的挺大的。有個產品一夜之間暴跌了95%,投資人的4億元就這樣瞬間沒了。

然後一場大型的“甩鍋”大戰,就在網上迅速地傳開...

全球最大的保險集團安盛公司(AXA),成為眾矢之的。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

香港安盛保險公司,發行了一款105投連險產品Evolution。

2018年年中,投保人發現Evolution淨值一夜之間暴跌95%。

200位投資人的的4億元保費資金,不但沒有賺回來一分錢的收益,在扣除香港安盛賬戶建檔費、管理費等費用後,保單的淨值變為負數,

投資者還倒欠了保險公司一筆錢。

這等於說你借給小孫1000萬讓他幫忙打理,隔了幾天小孫告訴你1000萬已經虧完了,你一分錢都拿不到了,而且你還要給他一筆管理費,作為小孫幫你打理這筆的報酬。

天下間竟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事....

香港安盛當初發售產品時,負責宣傳的業務員可是非常好聽。

說這款投連險預期收益能達到9%,投資標的主要是香港物業的租賃和二手房屋買賣過程中的增按服務。

租賃、二手房這可都是“穩妥”的生意,現在說變臉就變臉,說虧錢就虧的一毛都不剩了...

二.

事出反常必有妖,二姐先說下“投連險”是怎樣一回事吧。

投連險算是保險公司最高階的產品了,別看它帶了個“險”字,但保障功能很雞肋。

其保費主要用於投資、博取收益,且投資底層資產的權利,完全由客戶決定。

也就是說具體投資什麼,完全是你自己去做決定,保險公司僅僅是提供一份平臺。

這個平臺上集中了多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產品,比如香港安盛對接了1000多支基金。

投資者可以單獨重倉一支基金博取收益,也可以分散投資多支基金,保險公司每年收取1.5%-2.5%的託管費。

投連險的風險由保單持有人自行承擔,保險公司只是搭建提供一個平臺。

而這次安盛發售的Evolution投連險,實際上涉及了三家公司:

香港安盛保險發售了Evolution。 Asia One(宏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作為保險經紀公司負責分銷Evolution。 Evolution可選擇掛鉤的HKIF基金,是由東航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管理。

這三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呢,二姐舉個例子:

小王是一顆剛學投資的小韭菜,打算買100萬的Evolution投連險產品,因為小王覺得它是安盛保險發售的產品,公司大、安全性應該很高。

但是小王不能直接去香港安盛保險公司買,人家也不賣給他。

需要通過分銷渠道買才行,所以小王找到了負責分銷該產品的保險經紀公司Asia One。

Asia One保險經紀公司告訴小王Evolution這款產品受香港保監會、證監會監管,投資標的進入Evolution也受安盛審核。

大家都在搶著買,小王再不買就買不到了。

Evolution作為投連險,具體投資什麼小王可以自己做主。

這時候,一臉殷勤的Asia One保險經紀公司業務員就開始忽悠小王了,說香港安盛對接的1000多支基金中,就數HKIF基金收益高、安全性好,過去一年投資收益率為15.92%,歷史投資收益達9%。

所以小王一拍大腿就做了個決定,

把100萬的投連險保費資金全部買入了HKIF基金。

就在2018年的某一天,小王睡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100萬虧的血本無歸了。

就去找香港安盛維權,他們告訴小王:

產品不是它們賣的,投資的基金是小王自己選的,虧損需要小王自己承擔...

但是小王瞭解到,近兩年香港的樓市沒有發生什麼動盪呀,作為掛鉤物業租賃和二手房屋買賣增按服務的HKIF基金,怎麼會一夜虧空呢。

這款投連險的資金去向一定存在問題,是高管拿去包了小三?還是出去吃喝嫖賭給揮霍掉了?這些都不得而知...

但是香港安盛作為保險人,有盡職挑選優質資產的義務。

將一支可能存在問題的基金納入到供投資者選擇的列表中,本身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賺錢的時候笑嘻嘻,現在出了事情就想甩鍋,大家當然不會答應了。

三.

近期,想甩鍋的還不止香港安盛一個。

無獨有偶,招商銀行與廣東錢端商務服務有限公司,也上演了推脫甩鍋的戲碼。

之前招商銀行推銷過錢瑞app,當時宣傳說錢瑞app是招商銀行委託第三方開發的,app上發售的理財產品等同於銀行穩健理財。

5月27日,錢瑞app發佈公告,稱持有的10多個投資項目,無法告知兌付時間。

而且還聲稱無法按期履約,與招商銀行有關。

鍋都要扣到招行頭上了,招行立馬反擊,稱2017年4月就終止了與錢端的所有合作。

但根據網上公佈的信息來看,多數投資者並不知道招行與錢瑞解除合作關係這回事。

當初投資者可是在招商銀行大廳內被“忽悠”下載的錢瑞app,現在出事了說早就解除了合作關係......

這不就是提起褲子就不認人嘛!

雙方目前還在你來我往的打口水戰。

但無論最後結果如何,投資者“消失”的錢,短期內大概率是回不來了。

安盛也好,招商也罷;不管最後它們是否“甩鍋”成功,最慘的,其實還是大多數投資人。

對於咱們投資人來說,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有自己的判斷,搞清楚產品是自銷還是代銷。

保險、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也要問清楚底層資產是什麼,風險等級有多高。

自己拿不準的地方,多問一問身邊的專業人士。

不要人云亦云,迷信所謂的背景、大平臺大公司,聽銷售人員或者代理人在那瞎忽悠。

保證本金的安全,追求穩健的收益,才能使我們在投資的長河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好啦,今天就到這裡。

你購買理財產品踩過哪些坑?咱們評論區一起來嘮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