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古代的廉贪与政制

走近中国古代的廉贪与政制——历史文化学院举办“史评天下”系列讲座

走近中国古代的廉贪与政制


2018年12月6日19点,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评天下”系列讲座在文华楼西区二层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中国古代的清官与贪官”,主讲人为柏桦教授,历史文化学院赵令志教授担任主持人,历史文化学院彭勇院长作为邀请嘉宾出席。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及其他学院同学参加了讲座。

讲座开始前,主持人赵令志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主讲人柏桦教授的求学经历和政治制度史、法制史研究经历,使同学们对主讲人及讲座内容有了初步认识。柏桦教授在正式开讲前简单回顾了自己的教学经历以及在中央电视台的讲座经历,之后通过宋代军队抚恤制的严重缺陷为例,将同学们引入正题。

首先,柏桦教授讲述了古代贪廉文化的产生,认为应从经书中溯源。他为同学们简述了著名经书的概况,提出十三经以《易经》为首,以认识论为主要内容;排在第二位的则是《尚书》,主要包括国家治理的理念。柏桦教授还认为,经书是古代留下来的冰山,现代理论几乎都可以从中找到根据。此外他还指出,人们不敢轻易改动经书,导致后世理解出现障碍,于是有郑玄、孔颖达等大家作注解。第三位则是诗经,是认识社会的书。读完排在前三位的典籍,外加“三礼”(周礼、礼记、仪礼),即可出仕,但欲更进一步则应读史。他指出,《左传》详于史,《穀粱传》详于录,《公羊传》有助于改革。柏桦教授还进一步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三大理想蓝图:一是《周礼》,但现实无法实施;二是《大唐六典》,但其规定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难以运转,勉强运行12天后即设置政事堂合署办公;三是《中华民国约法》,但一定程度上是致使国家动乱,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

接着,柏桦教授又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廉贪文化的基本特点,并详细讲授了清廉与贪酷制度构成。柏桦教授首先阐述了针对官吏的考核制度。他指出,中国古代官吏的考核标准不断趋于完善,但虚无缥缈的德却左右于政治;他还认为,道德可以伪装,因而道德标准是难以考核的。 接着,柏桦教授又介绍了奖惩制度,提出“罚滥尚可以救也,赏滥则病入膏肓”。又批判了所谓“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之后,柏桦教授又向同学们讲述了选拔制度,认为其较为严格,有助于官员素质的提高。

之后柏桦教授介绍了史籍中的清廉官吏以及相关文学作品、文化现象等。他又向同学们较为生动深入地介绍了相关建筑以及文化,如县衙、藻井与动物雕像等。此外,他还介绍了相关服饰文化。

最后,柏桦教授作出总结:社会不需要任何清官,更不需要贪官。他指出,过度提倡清廉,实际上是社会出现了一定的贪腐问题的体现。所谓官者,管也。官员本身就应该是清廉的,不可装清廉、搞形式,在古代,官应为民;在现代,官则应为人民服务。

在之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与柏桦教授、主持人赵令志教授以及嘉宾彭勇院长进行了积极互动,大家踊跃提问,几位老师也耐心详尽地为同学们阐释了相关问题。

整场讲座柏桦教授引经据典,风趣幽默,同学们认真倾听,积极提问,现场氛围其乐融融。柏桦教授的精彩讲授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廉贪文化的认识,使他们对廉贪文化的渊源、表现与影响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相信此次史评天下讲座一定给予了同学们良多启发与感悟,会在将来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供稿:许向成

供图:于慧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