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龍 or dragon?

《長城:龍 or dragon?》講座紀要

2018年5月23日(週三)晚,作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史學名家”系列講座第九講,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趙現海副研究員應邀做客我院,在文華樓東區1106教室做了題為《長城:龍 or dragon?》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我院丁慧倩副教授主持,全體2017級中國史碩士生、部分本科生以及其他學院師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長城:龍 or dragon?


趙現海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是明代長城史。主要科研成果有《明代九邊長城軍鎮史》、《明長城時代的開啟》等。趙老師在研究長城史方面頗有建樹,並以新穎獨到的題目為大家演繹了一場了詼諧幽默、內涵豐富的講座。

趙老師以一個疑問句開篇,“龍是Dragon嗎?”,引出了中西方長城觀念的不同,龍在中國是祥瑞、權力的象徵,在西方則象徵著強大、邪惡的力量。接下來,分成三部分講述本場講座,一是中國古代官方的長城觀念,二是異域看長城,三是現代時期的長城觀念。

趙老師指出:中國古代官方對於長城的界定,有客觀評價者,有正面褒獎者,也是負面否定者。西漢文帝將長城作為漢朝與匈奴之間的邊界,隋煬帝將長城作為保障新生政權的防禦設施,康熙帝則則認為長城並無用處。民間長城觀念集中體現於“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他系統介紹了顧頡剛先生對於這一故事時空流變,指出歷代時勢與風俗不斷為該故事增加新的因素,從齊國善哭習俗、兩漢天人感應之說、隋唐樂府悲苦之曲之反映,再到各地域之獨特民俗、傳說之影響,都可以在孟姜女故事的不斷流變中找到影子。在此基礎上,顧頡剛先生將孟姜女故事之流變與中國古史聖王事蹟相比較,得出二者同樣不斷經過後世的再創造,從而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研究主張。

趙老師以朝鮮、日本與西方為例,討論了異域看長城的不同視角。 指出明代朝鮮士人認為長城是抵禦夷狄的長牆且重點關注山海關;明清易代時,朝鮮士人長城觀念便走向負面化,主要是由於明朝滅亡引發了其對長城的失望。近代時期,西方耶穌會士多認為長城是由秦始皇修築,長城的形式是關卡、房子等,並在記載修築長城的決策時,附會了西方民主代議制形式;甚至認為長城守衛者以東南亞、西亞人為主體;伏爾泰、喬治·馬戛爾尼、赫爾德、馬克思等人都對長城持批判態度。趙老師指出西方學者最早對中國長城進行全面考察的是美國人威廉·埃德加·蓋洛,拉鐵摩爾的《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是開創長城史研究新局面的經典之作;日本對中國長城的研究主要是日野強的《伊犁紀行》、“滿蒙回藏鮮之學”中的長城研究以及簡牘學中的長城研究。

趙老師指出:現代中國的長城觀念已經轉變了,注入了類似孫中山“萬里長城捍衛中國文明”的新觀念。在現代學術體系下,中國學者也開始展開對長城的研究,分別從歷史地理學、史料學、簡牘學、民俗學、建築學等視角下對長城展開了研究。在全球一體化的格局中,長城知識也在傳播,2005年,“長城保護工程”開始實施;近兩年國家對於長城的保護空前加強。

最後,趙老師指出在對長城進行宣傳開發的同時,不可以忽略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

講座結束後,丁慧倩老師做了十分精彩的點評,並進入了提問環節,趙老師一一予以細心解答。通過此次講座,同學們對長城文化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底蘊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既增長了歷史知識,也拓寬了學術視野。整場講座聽下來大家都如沐春風,收穫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