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史诸问题研究

“中国古史诸问题研究”小型研讨会纪要

2017年6月4日,“中国古史诸问题研究”小型研讨会在文华楼西区1327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楠、李鸿宾、蒋爱花、曹流、彭勇、钟焓、崔丽娜,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徐畅,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访问学者Johan Ferreira(傅约翰)等专家学者和来自校内外的50余名师生参加本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从杨楠《土墩墓及其相关概念之辨析》开始。该文对土墩墓的概念及其基本内涵,“土墩墓”与“吴越土墩墓”、“土墩墓”与“良渚文化高台墓地”、“土墩墓”与“汉代土墩墓”的概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徐畅在评议中指出,该报告建立在长期考古调查的基础之上,为我们精准化地定义“土墩墓”提供了新的思考途径。徐畅《走马楼吴简与唐西州文书所见乡级事务管理方式的比较》则以出土文献为基本材料,对汉晋之间与隋唐之际乡里日常政务处理程序的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汉唐之间国家控制社会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政治权力被不断弱化,并引申出关于中古基层行政管理的南朝化倾向的思考。此报告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讨论。李鸿宾指出,相比于大一统的王朝,区域性政权的行政控制能力更为直接,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家控制社会能力的强弱。彭勇则从明清时期县以下的基层管理角度进行了评述。

中国古史诸问题研究


中国古史诸问题研究


中国古史诸问题研究


中国古史诸问题研究


中国古史诸问题研究


李鸿宾《交叉区民众心态之探讨——以唐朝长城区域为例》从历史阐释的角度分析了《旧唐书·狄仁杰传》和《旧唐书·武懿宗传》的两段记载,并探讨了二元制国家的结构性差别与唐宋之际由天下主义转向本位主义的问题。徐畅在评议中指出,相比于边缘地区,中原地区也并非“死板一块”,要尽力避免过于简单化的、模式化的分析。蒋爱花《唐代和亲政策的光与影——以和亲公主为观察视角》则梳理了唐代和亲的历史,指出以往的研究片面强调和平,对唐蕃之间的多次战争视而不见,并从史源学的角度探讨了民间力量塑造神话的过程。曹流认为,该报告从历史书写的角度分析了唐朝和亲形象的制作与再造过程,并能运用多语言的材料和图像史的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李鸿宾则提示,和亲关系的本质是政治体之间的关系,要注重探讨文本叙述体现出的思想观念,同时“民间”的概念也需要准确定义。

曹流《辽晋交聘诸问题》通过梳理辽晋的交聘史料,探讨了“儿皇帝”的诞生、燕云十六州名称、辽晋交恶的原因等问题。蒋爱花认为该文实质上是对历史定论产生的背景的分析。李鸿宾、彭勇等人就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拟血缘关系”的现象展开热烈讨论。彭勇《制度内外:明代廷杖的制度属性试析》从“廷杖是否属于制度”这一疑问出发,运用道格拉斯·诺斯关于制度概念的讨论,具体分析了明朝廷杖的制度属性及其原因。钟焓《君权总是选择特定的语言来发声:对“共时性君权”的反思》从清朝官修辞书中所见的君主名称排序问题出发,指出清朝的“同文之治”绝不是毫无差别地对待不同文化,而是尤为推崇满汉文化的核心地位。崔丽娜《斯多葛学派芝诺的“世界国家”思想》则探讨了芝诺“世界国家”的特征、思想渊源以及该思想对希腊传统的突破。

本次学术研讨会采取较为自由的报告和评议方式,原则上每位学者的报告时间为30—40分钟,评议20—30分钟。整场研讨会共持续8个半小时,在场师生频繁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供稿:中国古代史专业2015级研究生 郑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