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 建窑“供御”款,乌金银毫茶盏,玫茵堂藏

建窑茶盏,又称天目茶碗,是宋代饮茶、斗茶的利器,深受天子宋徽宗、文人、官员和百姓的爱戴。建窑茶盏中,除了曜变天目、油滴天目这类神品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定制款,其中又以底款为“供御”或“进盏”的宫廷订单或进贡茶盏最为突出。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 曜变天目,“稻叶”,静嘉堂文库

SACA学会在 1. “玄色虹霓”的文章中,重点讲解了建盏的各种造型、不同釉的分类;在 2. “千年茗咏”的文章中,又继续介绍了宋元时期关于建盏的诗歌以及国内外博物馆的收藏状况;又在 3. “曜变天目的汇集”一文中,推荐了2019年3-5月份期间日本三只国宝曜变天目同时展出的展览;在 4. “幻之宇宙-静嘉堂”文章里又详细讲述了关于曜变天目“稻叶”的递藏与历史故事。

“供盏御茗”,是一次对建盏特殊定制“供御”、“进盏”的进一步探索及信息整理。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御茶盏历史背景

自发现以来,建窑遗址出土了一些有“供御” 款及“进盏”款铭文的茶盏标本,以反体字铭文的湿泥垫饼、窑具为多。建盏的款识众多,跟宫廷有关的款识有“进盏”与“供御”款,也有“监匠”、“天王”、“圣”等可能和供御有关的款识,存量较少。其余为数字款,图案款,和“吉”、“佛”等其他定制款式。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 “监匠”款标本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 “供御”、“进盏”款标本

“供御”款多为手工剔刻,“进盏”款多为模印成型。“进盏”一般解释为进贡用的盏;“供御”一词在南宋周辉《清波杂记》中已出现:“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及”,可以理解为宫廷订单。

从汝窑的供御方式去推理,说明“供御”、“进盏”瓷器有可能要经过皇家拣选,至于不合格的是否销毁,或者可以出售,则期待将来有更多资料去核实。近年出土过“供御”、“进盏”残片中有的“御”和“进”被涂抹掉,不禁令人猜想这类产品是否“拣退”后抹去宫廷字眼后为人所用;亦或者窑工自留之物…… 不管是哪种可能,都说明这类作品有着严格的管控制度,也许是存世稀少的原因之一。

学术界普遍认为建窑在历史上曾为宫廷烧过贡瓷。美国学者普拉玛(J.M Plumer)1935年考察水吉窑址时,发现了大量建盏残片,其中不乏“供御”、“进盏”底款瓷片、垫片以及窑具,这可能是最早关于建窑生产贡品或者接受宋朝宫廷订单的依据。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 建窑窑址“供御”款瓷片,普拉玛在水吉,1935年

区分供御茶盏的器型

供御、进盏类茶盏目前已知有三种盏型:束口盏;宽腹撇口;宽幅直口,其中后两种较为少见,较为常见的是束口盏(下图自上往下第一款)。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 束口型 - 口径12.0cm,上海博物馆藏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 宽腹撇口型 - 口径16.5cm,《解读中国建窑》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 宽腹直口型 - 口径20.8cm,《解读中国建窑》

值得一提的是,跟传统款式的束口盏不同,“供御”、“进盏”类的束口盏有着非常特殊的形制和接近“标准化”的尺寸。如果仔细观察对比,则会发现“供御”、“进盏”类茶盏很容易跟传统束口盏区分开来,符合宫廷概念;“标准化”则符合订单定制的概念。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 建窑“进盏”款,乌金釉茶盏,上海博物馆藏

通过对已知的“供御”、“进盏”茶盏的测量统计发现,这类茶盏的尺寸口径平均在12cm,高度6cm,足径4.2cm这个标准尺寸下按比例浮动(+- 0.5cm),宽高比基本恒定在2:1,这种微差可能是烧造中收缩比例的不同造成。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 《解读中国建窑》,p.44

供御茶盏在保持宽高比2:1的特殊比例之余,还有两个特征: 1. 口沿微微往外撇,内外涩口的宽度大约在0.3厘米左右,较一般的束口盏要窄。(倘若包金银扣,供御类茶盏的口沿则是细包边);2. 腹部的曲线也非常特别,器型上的细微差别、比例的严苛,与宋代帝王对汝窑、官窑的要求一致,符合宋代内敛自信以线条取胜的审美趋势。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 建窑“供御”款,乌金银毫茶盏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 建窑“进盏”款,乌金釉茶盏,上海博物馆藏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 建窑“供御”款,乌金银毫茶盏,玫茵堂藏

供御款三种造型共同点在于:1. 有明确的款识,共四种,以出现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供御刻款、进盏印款、进盏刻款、供御印款;2. 比例协调近乎完美,有着严格的宽高比(2:1);3. 底深而微宽,符合宋徽宗《大观茶论》:“底深责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

经过窑址出土的众多残片和已知被承认的供御、进盏茶盏统计,“供御”、“进盏”类茶碗的器型的常见器型常见的仅有以上讨论的束口盏、宽腹撇口、宽幅直口三种。若有不同器型,则并非常见,至于是否属于特例,则需要更多考古资料去论证。

供御与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建盏最早出现在宋代宫廷里的记载时间是政和二年(1112)四月八日。据《宣和遗事》记载,是宋徽宗宴请时“以惠山泉、建溪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斗茶”赐与蔡京,风流天子此时刚满30岁,意气风发。

供御茶盏的诞生,则可以认为有可能是西元1112年左右,宋徽宗30岁之时。这一年的正月十六(也就是赐建盏于蔡京三个月前),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

引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宋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 - 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制作了赫赫有名的国宝《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三个月后,宋徽宗开始赐建盏茶盏给大臣(蔡京)。

瑞鹤图的出现为什么重要?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在泱泱大国的北宋时代,宋徽宗作为一个天子不仅仅要为整个国家负责,有趣而且鲜为人知的是:他还需要对天象变化负责(bei guo)。假如出现彗星、流星雨、日食、月食等天象变化,通常意味着是上天对天子的一种暗示,是不吉利的一种征兆,宋徽宗下达的政令则很有可能遭到大臣的反对。

而一群瑞鹤的出现,是再好不过的“吉祥之意”,宋徽宗作为一个艺术天才,他不仅仅是因为喜欢画而画,而是制作这幅画还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他可以宣传并昭告天下上天对他的肯定,对皇权的进一步巩固和政令的推广都有好处。

供御茶盏是否早于宋徽宗?

答案是否定的,哲宗时赐茶,还未使用建盏。元祐(哲宗的第1个年号)七年,公元1092年,苏轼一首诗文《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叙写的是苏轼在与蒋颖叔、钱穆父随哲宗景灵宫行李,哲宗赐茶给大臣们的情景。其中,有二句诗文“病贪赐茗浮铜叶,老怯香泉滟宝樽”。南宋的苏轼诗词注本,注“铜叶”为“茶盏也”,“铜叶”是一种树叶形的铜质茶盏。

并不是说“供御”茶盏肯定是在这一年,在宋徽宗顺风顺水,心情愉悦的1112年经宋徽宗设计并华丽诞生,但这个可能性是有且不小的。这个时候,距离宋徽宗认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的《大观茶论》成书时间(1107-1108)已经有5年了,宫廷供御用盏,诞生的时间则是可以推测落在1107-1112之间的北宋时代,与宋徽宗息息相关。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 扬州城市遗址出土,“供御”款标本,杭州姜三十收藏

供御茶盏时间下限?

供御类茶盏的下限有可能停止于北宋末年。据目前为止的考古资料,出土“供御”款识标本的城市有开封、扬州等地,唯独杭州(南宋都城)至今没有发现有“供御”或“进盏”标本。倘若在南宋时期继续大规模的烧造供御,则杭州不可能至今没有发现此类标本。因此推理,供御茶盏的下限可能是在北宋晚期,随着宋徽宗时代的结束而终止。

假设“供御”类茶盏止于北宋灭亡,则其存在的时间段大约是1107 - 1127(北宋灭亡),时长20年,与汝窑的烧造长度差不多。这也是为什么完整、甚至几乎完整之“供御”、“进盏”茶盏少之又少,国内博物馆目前仅有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进盏”款茶盏,国外博物馆收藏则公认的是玫茵堂的一只(Museum Rietberg)。哈佛大学(编号1995.7)与JJ.LALLY(Longsdorf 2013, cat.40)各一只则非典型“供御”茶盏,真伪需待进一步考证。

程大昌《演繁露》(成书于1180):“仅御前赐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鳖,色正白”。推断,至少在1180年,也就是南宋宋孝宗时期,赐茶已经不用建盏了。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杭州出土的“供御”、“进盏”类茶盏几乎没有。

对比汝窑已知公认存世92件半(截止2018),“供御”类茶盏存量更显的稀少。

宋徽宗为什么需要供御茶盏?

北宋时期,茶文化非常发达,继承和发扬了五代时期形成的赐茶制度。 该制度不光有皇帝及官僚集团、文人阶层参与,甚至军队、平民百姓也被加入到赐茶制度的受赐对象中来。北宋赐茶的规模、频率都远超前朝,赐茶制度已经上升到比较重要的统治手段,是北宋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北宋赐茶制度与“供御”“进盏”款建盏》)

《宋史·礼志》记载:“中兴,仍旧制。凡宰相、 枢密、执政、使相、节度、外国使见辞及来朝,皆赐宴内殿或都亭驿,或赐茶酒,并如仪。” 这就说明,北宋时期赐茶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文化,上升到礼制的一部分。

这样一来,赐茶假如使用建盏的话,“供御”、“进盏”订单则变的有必要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

“赐茶”的形式

主要有两种:1. 皇室亲自参加的“布茶”,就是随从煮茶给参加仪式的人喝;2. 赐茶叶、茶饼等给赐予的对象。“布茶”比赐茶叶更加隆重,因为有皇室亲自参与。

北宋皇室设有专门的“茶酒班”,与赐茶制度相匹配。 周密《南渡典仪》载:“车驾幸学,讲书官讲讫,御药传旨宣坐赐茶。凡驾出,仪卫有茶酒班殿侍两行,各三十一 人。”可见,皇帝外出视察和出巡时 还带上六十二人规模的“茶酒班”。

赐茶叶用不着茶具,而“布茶” 肯定会用上茶具。据此推断,“供御”“进盏”建盏有可能是被“茶酒班”大量地消费。皇帝亲自给大臣“布茶”,茶具使用量不大,但是六十二人规模的“茶酒班”出动,仪式经常性地举行,参与人员上至皇室成员、王公大臣,下至三军将士、平民百姓,可以推断,茶具的使用量应是个庞大的数字。 (文:《北宋赐茶制度与“供御”“进盏”款建盏》)

“供御”、“进盏”款标本精华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供盏御茗:建窑茶盏背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结合已知的标本,可以看到“供御”、“进盏”款识茶盏的标准化尺寸,饱满的器身线条和带着宫廷气息的完美比例,皆与记载和文献吻合。而令大家忽略的是,这样的器物的背后,最有可能的订单主人竟是宋徽宗。

结语

北宋的都城开封的灭亡,随着宋徽宗一起淡去的可能还有曾经辉煌一时的“供御”、“进盏”建窑茶盏。之后,黄河几度泛滥成灾,宋汴京城遗址早已掩埋于泥沙底下。 宋徽宗的皇城、艮岳、汝窑……一切一切,早已深埋地下六公尺,随着汴京一起被历史冲淡。

写下茶之圣经《大观茶论》的风流天子宋徽宗,在执政之后却公务缠身一刻不得停歇。越挫越勇,在经历种种宫廷斗争和为自然天象“背锅”的缝隙中,乐观的风流天子画下了绝世神品《瑞鹤图》、《竹禽图》、《五色鹦鹉图》;烧制了天下无人能抗拒的北宋汝窑,他也可能是“供御”、“进盏”的背后设计师…… 也可能是历史上最被误解的帝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