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过21.6亿,你可知道自己内心被搅动的是…

这是第三篇关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文章,我将继续结合电影讲我个人的领悟。

截止发文时间,票房已经超过21.6亿,票房超过40亿看起来都有可能了。除了故事本身讲述的流畅、痛快,特效做的精致到位之外,人们都能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内心被搅动的感觉,微妙舒畅却又难以言喻。

本文将再一次换个视角,以分享我个人感悟的方式,让大家领略“自我”这个混沌的意识体是如何感知这个世界的。

如果你想要任何东西,本文都值得你用心读完,读完不点赞,你当我是妖

昨天(8月3日),我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转发文“中纪委评《哪吒》:有一个人最该被问责——主要领导元始天尊”,其他各种角度的评论文章,大家都可以搜搜看,好玩的很。

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样说“中国的神话,不能单纯当童话故事来看。神仙妖鬼那些事,其实都是人的事。”

这句话换几个角度你体会一下:人的事,都是一个个的故事!人的事,也是“妖魔鬼怪”的事。人也是“妖魔鬼怪”。(有兴趣的看《一念之转》,可以拓展你看清“故事”真相的能力)

每一篇有角度的影评,都值得我们仔细体会一下,你发现一个特点:我们很容易带着自己的角度,去认同某一个角色、某几个角色,也会带着自己角度认同或反对评论的内容。

你是否认真的想过——

我,总是不时来回的扮演每一个角色

《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过21.6亿,你可知道自己内心被搅动的是…

我,含所有诸相

我们总会在某一个事情某一个瞬间,扮演过元始天尊的“领导与决策”;我们每个人都反抗过别人给予自己的“标签”;我们也会为了“某个人”曾奋不顾身过;我们也为了证明自己是有益的,而做出错误的事情;我们更为了“证明”他人给的标签,就是要做出来给他看看。

虽然我做过所有角色,为什么我却只能“接受”某个、某些人角色的所作所为。就如你看到前个段落的话语后,你能够“理解”并认为“有些道理”,但是你内心也同时会冒出“自己反对”的想法。

我们很少有人能够认真的用这样的角度来看自己,为什么?我给出最简单的理由是——你“没有时间”做这个“无用的思考”!

在闲散大理2年的时间里,我有充分的时间遐想,想这个为什么、那个为什么,想到最后我得出一个自己的简单结论:

如果我想把握自己的幸福,我需要践行从这三个词(当下,变化,选择)领悟到的含义!这几个简单的词中,凝聚了我用时四年能够领悟并体验验证到的“终极

个人智慧”!

嗯,为了能够更好理解,我增加2个词:当下——变化——选择——我——体验。对于增加“我、体验”原本也属于我思考的初衷:如何才能把握自己的快乐,如何才能“更好的生活”。

使用本文能够解释的,不及这几个词所包含内容的万分之一,我仍然尽我所能的来描述这其中的道理。(喜欢的人,真正想要的人,可以关注我,我会从生活、新闻中及时的反馈我看世界的角度,与你分享我看与思考世界的方式。)

当下,本质是什么?

当下,即指这一刻!

《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过21.6亿,你可知道自己内心被搅动的是…

当下,仅是存在

我不是说时间,因为时间的任何粒度,都可以再次分割!所以不是秒,不是微秒,不是纳秒,不是……一切可度量的时间。

当下,我称之为“存在”,一个存在的片刻。

我们所谓的时间是什么?就是这么一个片刻,然后另一个片刻、下一个片刻,一个个的片刻构成了时间长度。

也许你会说:你说的“片刻”,不就是看作时间的“最小单位”吗?当然不是!我这么解释,只是借用“片刻”这个词是为了方便理解。

“时间”——是人类的概念!而非“存在”的东西。

时间,是我们人类为了理解、沟通前后“变化的差异性之间的度量”,只是人们选择了日出到下一个日出为天,一天划分了12个时辰;月亮的阴晴圆缺,为月!春夏秋冬为年。

然而,当没有人来“度量”这种变化的“长度”时,那么只有变化而没有“时间”的概念。

(此处,我的观点与很多物理学家对时间的解释不同,当然并不是我否认“时间”概念,因为我也在使用它,一天我也是24小时,一年365天)

时间,在我的认知概念中,它不是存在的东西,只是一个度量变化的单位。存在的,比如“石头”,我们定义了我们看到的一个东西,有质地颜色硬度等属性;比如空气,我们看不见但是我们是一种什么东西。

当下,是这一刻,是这这一刻存在的一切!如果直观理解,可以认为是我们对当下万物做了一个静态的拍照。没有思想,没有意识,没有变化——永恒的只是片刻的存在,连意识都看做所有人的意识在这一刻凝结、凝固。

这一刻我看作是:没了比较,就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了好坏,没有了丑俊,没有一切“色相”的存在,只是存在。

那一切的“过去”、“未来”都是不“存在”的!你认为的“存在”发生过,那么这种“发生过”是当下你大脑中的一种“认知”,存在于当下的——只是你当下此刻的一个认知:“我过去发生什么”。(请仔细看三遍

这个概念为什么最为重要!!!

因为这是其他“解释”的基础。当你明白“过去、未来”都不存在,你“苦恼的一切(已经发生完了)”、你畅想的一切(还没有到来),都只是你内心的一种“观点”——这一切都不是当下的东西。

如此,你会发现现实生活中你烦恼的一切,都属于“子虚乌有”!或者说,这都是“大脑”构造的一切假象的游戏,而自己喜怒哀乐的99.9999%都是自己大脑处理并让你感受体验的“咎由自取”。

当下,只有“存在着”,或者“不存在”!

如此,对于“存在着”的你去不掉,对于“不存在”的你又何必纠结呢?

单单是对“当下”这个东西的“恰当理解”,基本就可以让你人生获得了“解脱”。

所以,元始天尊做了什么决定,决定了就完了;申公豹,别人给了你什么标签,豹子还是豹子,说妖的就是妖,但是自己还是自己;太二真人关键时刻掉了链子,那就掉了;哪吒,我魔丸就魔丸了;敖丙是龙族之后的寄托那就寄托了。

一切如是。(这与佛教无关)

一切的一切,在发生过后或者之前,你只剩下当下这一刻。你,又能做什么?!

变化,又是什么?

《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过21.6亿,你可知道自己内心被搅动的是…

一切诸相,皆是变化,都会来,都会去

如果这个世界,只有这么一刻,那么就变成了“永恒”!我想你我就不会在此“相见”。

“变化”,就成了我对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唯一解释!一切皆是变化,这也符合我们的感受。

既然大家都知道,那么这个“变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我们都知“变化”,却没有想过“变化”是如何变化的?更没有想过“你、我”的当下的一切“拥有”都是变化的产物!

也许没有任何事情是属于“偶然”的!也许只有我们不能“解释”的偶然性(比如量子纠缠)。

(我不懂量子纠缠细节。但是,请问一句:是否任何的两个都能纠缠?还是那几个相互纠缠?如果是这几个,那么为什么是这几个而不是随意都纠缠?)

当然,我不是机械决定论者。如果有偶然因素,那么既然属于“偶然”完全不可控,那么这个事我们可以放下了。(与“我”无关的事全部放下,当然你可以不放下并占用你“当下”来“想”——这个“无关”不是我们通常说的职责责任【注意这个上下文】,而是特指所有你不可控因素)

“变化”——有两种类型的影响因素:其一,自己可控因素;其二,外界因素(即上述的“与我无关”的其他因素)。

与我无关的因素,比比皆是,比如:天下雨了,我爸妈是谁(敖丙、申公豹皆是如此),我兄弟姐妹是谁,我当下的同事是谁,对方对待我说话的口气,别人给我的标签(陈塘关的百姓说哪吒是妖),他人决定安排(元始天尊的安排)。

说与“我”无关,是因为他人有他人的“主动性”因素,是指我的“主动性”因素不能影响的那些范围。

遗憾的是,当今世界上,很多人不懂,仍然在痛苦的做着“为了让他们……”,这就等于是耗费了自己的生命力量,去做无济于事的事!今年上半年热映的电视剧《都挺好》中的姚晨主演的苏明玉即是如此的典型例子。

哪吒母亲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你善用自己的神力替他们斩妖除魔,百姓又岂会把你当妖怪?”

——这句话通常会被解读为“我们成功改变了他人的想法”,恰恰是这个“偏见的认知”让你不断为了“改变他人的想法”而耗尽人生。

这句话更为“合适”的看法是:你做了你自己做的,他人改变了自己对你的看法!这两者之间是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是因为“百姓们被拯救之后,以他价值观而对你产生的认知改变(你要知道他人不改变认知,也很正常)!”

如果你理解这更为“本质”的道理,你才能更好的知道做什么才能带来“变化”。

故而,从当下的我到变化后的我,关注“我所能左右的事情”才是我们应该聚焦的地方!而很多影评讲了很多道理,却不能告诉你“我该做什么?”,也就是没有几个能够让你聚焦于本质核心。

影响变化的因素中,作为外部因素对我们的影响更是比比皆是:当下安定的大环境,你出生的家庭,父母对待你的方式,父母的阅历与教育方式……——正是因为如此,哪吒才有被给予“灵珠”的机会,龙族的后代敖丙才有机会得到灵珠,哪吒才有机会被太二真人派人看管不至于闯下殃天大祸(如孙悟空,谁都救不了)。

但是对于我们,不是去抱怨我们的出身与机会!因为于我是不可改变因素,但是于我们的孩子,我们则是“有机会”给他们提供“不同的外部环境”——这句话的核心,仍然是“我可以做什么?!”

选择,就是“我可以做什么”

《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过21.6亿,你可知道自己内心被搅动的是…

我存在于“当下”,在“受”着变化的结果,并且将面对着“变化”后的未来——这都源于我以前做了什么,我现在可以做什么?(只是我可为的影响因素,与我无关的你做与不做都不关你事!)

我可以做什么,立足于我对我的理解,对当前现状的理解,对自己期望未来的理解,对于人生存在过程的理解,立足于“我如何走完这个必将终结的过程”的理解。

【——能够看到这儿的读者,给你大大的赞————】

所以,真正能够做出“选择”的人,需要克服的仍然是一座座大山。见另一篇文章:

假设你已经了解了“我”,并且也克服了我(我很多其他文章有关于如何通过“觉”的练习,了解我并让我逐步改变),才有了真正的“我选择”。

当下——变化——选择——我——体验

这几个词可以构造一句话完整的话,如:(当下)我现状是能力尚有不足(或者人际关系处理还不太恰当),(我)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我希望能够能力好一点(体验),我明白且知晓需要实际的XXX方法并且去行动这些方法(选择),然后我就可以将我能力提升到好一点的程度(变化)

人类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我”和“体验”进行的,我们都想“如何”,所以我才讲“当下、变化、选择”,否则讲来干嘛呢。

然而缺失“当下、变化、选择”深入洞察与理解的人,总是浮于表面去做(这是绝大部分人);或者拼了命的去获得那种变化(成功人士的大部分人,执着于认知的执念:功名利禄)——那一切有心或者无心“得到”的,与其说是自己“争取”到的,不如说是“塑造成型”的你得到的,因为一切言行举止更多的“习性的我”,而非真正的“自知之后”的我。

我想表达的是,当你能够明白“变化”皆有因果,那么你也许对“握重权,处要职,大野心”有了另一番看法,你就更能对自己人生的“重点”做一个合适的选择。

当下,我,选择,变化,体验——当下的我,选择了一条自己的路,也不断的产生着相应变化,让我体验着这个“真实存在着”的世界。

《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过21.6亿,你可知道自己内心被搅动的是…

天地之宽,容得下你的喜怒哀乐

——一切喜怒哀乐,无不符合以上几句话的真实内涵,有抱怨、怨恨、喜悦、庆祝、知足、快乐、幸福,都在其中原形毕露。

当下、变化——《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选择——《心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我、感受——仁义礼智信。什么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即理。

我说:我们都是有心之人,故,有心,有物。然而,我可以选择明了,我选择体验,选择存在与当下,选择符合“道”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