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群山寻百草,用坚韧编织一方锦绣


钟术英 | 访群山寻百草,用坚韧编织一方锦绣

钟术英 | 访群山寻百草,用坚韧编织一方锦绣

“创新不是坐在家里硬想,需要一个敞开胸怀、海纳百川的大环境。”

——“董氏草编”钟术英


生于1966年的钟术英,是吉林省非遗项目“董氏草编”的传承人,也是中国国际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棕草高级编织工。她作为董丛仁老先生的关门弟子,在董老先生故去后,扛起了“董氏草编”这杆大旗!


师徒结缘

说起和师父是如何结师徒缘的,钟术英回忆说,2012年5月的一天,她去劳动公园锻炼,正好赶上师父董丛仁在那办展览。“我一下子就被草编这种给枯草赋予新生命的艺术吸引了。”因为同样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她觉得太神奇了,于是就拜董丛仁为师,参加了草编艺术学习。

“草人的比例、光滑程度、接头、松紧等都是有标准的,那时候师父要求颇为严格,在和师父学习的两个多月里,我编了200多个草人。”钟术英说。


钟术英 | 访群山寻百草,用坚韧编织一方锦绣

草编作品《生活》

钟术英 | 访群山寻百草,用坚韧编织一方锦绣

草编作品《孝》

钟术英 | 访群山寻百草,用坚韧编织一方锦绣

草编作品《翻毛皮袄毛朝外》

钟术英为记者展示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件作品,这看起来并不像一个只学习了两个月的初学者所完成的。当记者问到钟术英从学习草编开始到现在有什么样的变化时,她笑了,她说:“我以前脾气很急,真的是学习了草编之后才发现自己能不骄不躁地完成一件事情对我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改变!我想坚持一件事情,并且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就是工匠精神吧!”

钟术英 | 访群山寻百草,用坚韧编织一方锦绣

钟术英人生的第一部作品《兰》



“镇校之宝”

钟术英作为长春市第五十七中学的一名老师,始终把“董氏草编”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项基础课程,而这部草编的《清明上河图》也被视为“镇校之宝”。

这部作品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桥上一景,一部分是桥下的田园情景。在她用草编织的作品里,再现了繁华的街头,有人挑担、骑马、坐车、抬轿行进,有人下棋、弹琴、聊天、休息、进餐,每个人都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桥上部分,是她利用三个月时间创作出来的,而桥下部分是则是她耗时两年时间编成的作品。

钟术英 | 访群山寻百草,用坚韧编织一方锦绣

草编作品《清明上河图》

艺术源于生活,钟术英的作品都生动地再现了真实的生活。敦煌飞天作品,也是她根据飞天的图片,运用柔韧的铁丝做骨架,选试了多种草做飘带,才创作成功的。

钟术英 | 访群山寻百草,用坚韧编织一方锦绣

草编作品《飞天》

“我编的草人,都是抽象的没有表情的,所以就必须从肢体动作表现人物特点。”钟术英说。她的技法在继承师父的传统技艺后也有了自己的创新,“师父制作的人物结实、粗犷,我做的人物更强调纤细,符合现代审美。”

钟术英 | 访群山寻百草,用坚韧编织一方锦绣

这些“镇校之宝”的原料其实来之不易,看起来只是苞米叶和野草,但特定的草要在特定的季节才能弄到。长春市第五十七中学校长郑德生作为钟术英多年的老同事,感慨颇深,“钟老师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她的亲力亲为,不管有多远有多难,在外人看来像一个大妈在薅草,但他们不知道这是艺术作品的根源,钟老师每次去外地,采草的时间永远多于游玩的时间。”


接纳传承

谈起艺术的传承,郑德生说:“钟术英能成为‘董氏草编’的传承人,是因为她是董丛仁老先生众多学徒中最有恒心和最坚守的一个,当时的那么多学徒都是凭着兴趣去学习,而坚持到现在的,只有钟老师一个人。”

同样,平台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五十七中学为学生设置了“六艺课”,每周开设草编课程,学生们每次上课之前都无比期待,学校也在致力培养“董氏草编”的下一代传承人,发展正是需要传承人的坚持和一个良好平台的展示才能历久弥新。

钟术英 | 访群山寻百草,用坚韧编织一方锦绣

钟术英 | 访群山寻百草,用坚韧编织一方锦绣

钟术英 | 访群山寻百草,用坚韧编织一方锦绣

钟术英传承了师父的技艺,但并不是单纯的复制,她独创的彩色草编、水墨草编已经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展示中国民间艺术的神奇。

钟术英 | 访群山寻百草,用坚韧编织一方锦绣

钟术英 | 访群山寻百草,用坚韧编织一方锦绣

钟术英 | 访群山寻百草,用坚韧编织一方锦绣

草编,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品。其原料生长地域广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编工艺在中国民间十分普及。据考证,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等。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

栏目主编:梁 芳

图文摄影:孙立洲

校阅审核:刘佳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