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無力感----眼界

一個人的成功靠自己就行嗎?世界華人辯論大賽中詹青雲與一華裔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他們都從自己的成長經歷出發來論述自己的觀點,那位華裔年輕人用堅持和頑強一步步突破世俗的偏見(語言的限制)走到了世界華人辯論的最好舞臺,這確實是最好的證明,然而詹青雲呢?用一對下鄉知識青年對自己的啟蒙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蛻變的感恩引出了眼界這種重要的成長因素,這對於充滿迷茫和無力感的底層人民指出了一條明路,這種現身說法的撥雲見日引起了我們強烈的共鳴。

人是環境的產物,就像偏安一隅的青年李斯說出的那句思考“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意識的覺醒是個人努力的動力,但沒有眼界的指導只能是徒勞的掙扎,《駱駝祥子》中祥子初時也是滿懷生活的熱情,但一次次的現實的摧殘讓他在原地打轉直至靈魂死亡,這是時代的悲劇,卻是個人的侷限。

眼界是一個人最好的財富,這話沒錯,那麼眼界去哪裡找呢?

人是需要信仰的,道德經中“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你信了,才會行動,你的遊移不定,行動就會踟躕不前,那你信什麼呢?是看到的現實引起的思考?這有時空的侷限性,還是高素質優秀人才的啟蒙?這對於如今現實存在的圈層壁壘真是不容易,當然網絡化的知識灌溉傳播是個福音,但難免隔靴搔癢的無奈,即使這些條件你具備了,你就一定信嗎?也不一定,外界的誘惑都是人性的考驗,比如手機,娛樂……眼前的短視是形成人性的基礎要素---生存的天然屬性,這就又造成了浪子回頭的成本。這對於稀缺的眼界提供者這種資源是一次浪費,幸運女神會來臨,但我們本身也要有這種準備。

什麼樣的準備呢?

柴靜曾經採訪過一個資助許多貧困孩子的新疆維吾爾族大叔,他靠烤羊肉串省吃儉用捐款30萬,當他向柴靜講述自己的家人們為了錢財趕走他時,他閣下筷子,平靜的說:“底層的殘酷,你不懂”

這就是我要講的外界的刺激。

還有獵豹ceo傅盛和頭條系的張一鳴曾經探討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會不斷進步,他們共同的結論是被逼無奈時。

人只有認識到真相,才會被逼上正軌,選擇進步,眼界的啟蒙者降臨,你有了信仰,你的人生因此不同。

人生的真相就是當前社會的運行規則,雖說橫看成嶺側成峰,你看到了現實後,你有恐,有懼,有喜,有憂,你才會孜孜以求改變,不管是改變生活的願望還是承擔責任的使命感,你就完成了你的思想準備,用個高大上的詞----立志。

不管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棄醫從文的魯迅,還是舍長逐短轉學物理救國的錢偉長,時代的魔音激活了這些民族脊樑的內在志向,不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我們的民族。

反觀現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除了家長急功近利的教育投入,還有遍佈的瀰漫商業味道的知識填充,孩子們的內在成了一片荒蕪,等待著靈魂工程師的開墾,激烈的社會篩選制度下,孩子們變成了不斷填充食物的速成的鴨子。

假如人是一顆小樹,眼界就是那太陽,網絡消解了社會的信息壁壘,經濟文化的多樣性提供了更多的逆襲機會,願你能抓住這份難得的幸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