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无力感----眼界

一个人的成功靠自己就行吗?世界华人辩论大赛中詹青云与一华裔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们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来论述自己的观点,那位华裔年轻人用坚持和顽强一步步突破世俗的偏见(语言的限制)走到了世界华人辩论的最好舞台,这确实是最好的证明,然而詹青云呢?用一对下乡知识青年对自己的启蒙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蜕变的感恩引出了眼界这种重要的成长因素,这对于充满迷茫和无力感的底层人民指出了一条明路,这种现身说法的拨云见日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鸣。

人是环境的产物,就像偏安一隅的青年李斯说出的那句思考“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识的觉醒是个人努力的动力,但没有眼界的指导只能是徒劳的挣扎,《骆驼祥子》中祥子初时也是满怀生活的热情,但一次次的现实的摧残让他在原地打转直至灵魂死亡,这是时代的悲剧,却是个人的局限。

眼界是一个人最好的财富,这话没错,那么眼界去哪里找呢?

人是需要信仰的,道德经中“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你信了,才会行动,你的游移不定,行动就会踟蹰不前,那你信什么呢?是看到的现实引起的思考?这有时空的局限性,还是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启蒙?这对于如今现实存在的圈层壁垒真是不容易,当然网络化的知识灌溉传播是个福音,但难免隔靴搔痒的无奈,即使这些条件你具备了,你就一定信吗?也不一定,外界的诱惑都是人性的考验,比如手机,娱乐……眼前的短视是形成人性的基础要素---生存的天然属性,这就又造成了浪子回头的成本。这对于稀缺的眼界提供者这种资源是一次浪费,幸运女神会来临,但我们本身也要有这种准备。

什么样的准备呢?

柴静曾经采访过一个资助许多贫困孩子的新疆维吾尔族大叔,他靠烤羊肉串省吃俭用捐款30万,当他向柴静讲述自己的家人们为了钱财赶走他时,他阁下筷子,平静的说:“底层的残酷,你不懂”

这就是我要讲的外界的刺激。

还有猎豹ceo傅盛和头条系的张一鸣曾经探讨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不断进步,他们共同的结论是被逼无奈时。

人只有认识到真相,才会被逼上正轨,选择进步,眼界的启蒙者降临,你有了信仰,你的人生因此不同。

人生的真相就是当前社会的运行规则,虽说横看成岭侧成峰,你看到了现实后,你有恐,有惧,有喜,有忧,你才会孜孜以求改变,不管是改变生活的愿望还是承担责任的使命感,你就完成了你的思想准备,用个高大上的词----立志。

不管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弃医从文的鲁迅,还是舍长逐短转学物理救国的钱伟长,时代的魔音激活了这些民族脊梁的内在志向,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我们的民族。

反观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除了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投入,还有遍布的弥漫商业味道的知识填充,孩子们的内在成了一片荒芜,等待着灵魂工程师的开垦,激烈的社会筛选制度下,孩子们变成了不断填充食物的速成的鸭子。

假如人是一颗小树,眼界就是那太阳,网络消解了社会的信息壁垒,经济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逆袭机会,愿你能抓住这份难得的幸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