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 GDP 世界第一,是日本的 5 倍,为什么还打不赢日本?

晚清的 GDP 世界第一,是日本的 5 倍,为什么还打不赢日本?

嗯,我要引用一下剑桥中国史里面气势恢宏的前言给自己壮胆。

晚清的 GDP 世界第一,是日本的 5 倍,为什么还打不赢日本?

首先呢,这个问题有个简单的回答方法,而且一定要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这个问题。

大清恐怕从一开始也没有认真想过打输了会怎么样;日本人从一开始就想好了打赢了要干嘛。

因为第一,大清毕竟是中央帝国,自认幅员辽阔,所谓GDP世界第一就是这个意思,第二,当朝除了李鸿章等几个人,恐怕没几个人真正了解日本,李自己恐怕也是出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然后大家还乱哄哄的说要开战;第三,中日之战最开始的出发点是朝鲜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清政府从来没有认真的考虑过这场战争的后果会演变为一场政治问题,因为打输了最多朝鲜扔给日本人而已,清廷当时自顾不暇,本身对于朝贡国也没有多少兴趣管了,怎么可能预知得到后面的政治大讨论以及引发的动荡;第四,同光中兴让清政府多少有点自信也是真的,至少有了个账面上亚洲第一的海军。

所谓开战之前,大清的状态基本是高估自己的改革开放之后的战争能力,也没有认真的研究过打输了会怎么样。

日本这边对于形势则清楚的多,虽然多次大家多次喊,皇国命运,在此一战之类的;但是现实的评估下来打输了,清政府也不会怎么样日本,因为问题的出发点是朝鲜啊,后来从北洋海军的使用上,大家也没有看出来中国人会拿日本本土怎么样。所以对于日本政府来说,打输了,没事,那军队的人还不开心死了!而日本的军事组织,不夸张的说,在技术层面,从情报的收集,分析到具体的战斗如何组织,实施等等(战略的不足,几十年之后才会暴露出来,这里就不扯了)都是当时世界上不落后的。至于如何理解打输了,没事,简单:天皇又不会下台,所以没事,这一点后后面的例子会给出一个说明。

所以开战之前,日本是知己知彼,毫无顾忌,而且准备充分。

所以,对比当时的情况,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就成了一场“GDP第一”的国家,打输了一场“影响巨大”的战争。

下面开始稍微复杂一点的分析,来破解为什么这个GDP第一的国家打不赢那场战争。

首先得纠正一下,GDP能够打赢战争,是世界大战的以后的事情,实际上,经济实力能够转化为军事战斗力这回事,对于西方人,也是一个很新鲜的近代概念,并非什么自古有之的事情。因为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的时候,恐怕没有人会认为黄金家族会搞经济吧,当然要是把抢劫作为GDP计算方法,那我我真的无话可说了。经济实力对于战争能力的影响,实际上也是西方人打出来的结果,如果你翻翻西方近代史,与其称作是近代文明史还不如是近代战争史,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军备竞赛,夸张一点说,那是一个战列舰摩尔定律的时代,武器更新换代的速度是用季度来计算的。

所以本质上,我们是在用现代的观念来理解当时的问题,即便如此,这个问题对于后世中国也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当然战争这种事情,胜负显然是取决于交战国愿意而且能够在这场战争中投入的绝对资源对比。

毫无疑问,日本人绝对资源的投入数量是远远超过晚晴的。

从参战人员的素质来讲,当时的日本陆海军是当时帝国的绝对精英,而当时大清的帝国精英恐怕还在奋战于考场之上琢摩圣人之言吧,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日本陆军大学和海军大学的历史。第二个因素是军人的工资结构,国共后来的军队战斗力对比清楚的显示,良好的工资结构对于军队的战斗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日本陆军的待遇结构一直到二战都是日本陆军士气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个因素,当时的日本军人的培养模式是领先于中国的甚至是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堪称top 5,后来的二战以及战后日本的重新崛起,均和那两个著名的军校分不开关系。所以日本人是把国内最好的人力资源投入到了战场上,外加良好的奖励措施。这一点可以对比着商鞅变法之后,秦的迅速崛起。

从军备的质量来看,日本人当时陆海军装备比清政府要领先大概五年,这又是个要命的战列舰摩尔定律时代,5年的差距最后在战场上就是致命的。北洋是大炮巨舰,日本人则是以速度为特点,打完了才知道,大规模的速射炮比nb一炮的效率高。然而在当时,不打是没有人知道的。但是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北洋海军并非那样不堪,日本海军也并非那么厉害等等,举要补充说明的是,甲午中日海战实际上是近代史上第一次蒸汽舰队海上决战,西方国家也都没有什么经验的,

真的是笨鸟先飞,菜鸟先打。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清政府的能调用的绝对资源虽然超过日本,但是无法全部用于这场战争,因为担心的问题比日本人多太多了,要知道这是一个30年前才平定几十万人造反的国家啊,差点被人赶回东北老家啊;日本政府就不用担心最高首脑会被取代的问题,打输了最多首相滚蛋,天皇还是天皇。危机四伏引用如下,

晚清的 GDP 世界第一,是日本的 5 倍,为什么还打不赢日本?

实际上,两个反对都没用,全打了。而且如果对比当时财政收入在GDP里面的比重,现在中国人搞不好会让爱新觉罗门回来掌权吧,低的令人发指啊,中央真tm穷啊,不然哪里轮得到南方造反啊。日本人则是准备的相当充分,从战略的角度,引用如下,

晚清的 GDP 世界第一,是日本的 5 倍,为什么还打不赢日本?

从战术的角度,日本人趁着北洋海军访问日本的时候,近距离的测量了北洋海军的主力舰船的尺寸,直接服务于后来的甲午海战的海上炮击。另外扔上一个对比,

晚清的 GDP 世界第一,是日本的 5 倍,为什么还打不赢日本?

晚清的 GDP 世界第一,是日本的 5 倍,为什么还打不赢日本?

这三个因素放在这里,北洋海军想不被弄到海里都不行,所以头脑还清楚的李鸿章极力避战,无奈汉人出身,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最关键的是,李鸿章也不能大权独揽,一生也是谨小慎微,而伊藤博文就没那么多顾虑,天皇之下就是他说了算,而且他的命令会一定被执行,李鸿章就算说了算,到了下面,经也要被念歪。这个是从具体的权力的组织模式来对比的,对比到后来中共的组织纪律,真是充分吸取了晚晴的教训啊。

以上四个对比都是可以用GDP转换战争能力指数来表征的。一般来说,高转换率的国家,精英从军的比率较高,对于军备也会很更敏感,政府对于战争的准备也会更充分,而行政命令也会被高效率饿执行。这些对于一场局部战争,全是加分。当然后来我们知道还有世界大战和冷战,一味的拔高转换率,会导致各种帝国最根本的崩溃啊,日本,德国,苏联,老毛。

为什么日本能够较清政府投入更多的资源于这场战争呢?

因为日本想好了打赢之后要干嘛了。日本人多地少,不扩张是没有活路的,不扩张天皇能不能传下去可能也会成为问题的,不然天皇也不至于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面无权无势,明治维新的

合法性就是建立在应对外来挑战上面的啊。那个从朝鲜入手的路线图,一早就是想好的事情。虽然后面大家总是说,什么侵华是军人绑架政府干出来的事情,纯粹是扯淡,军队对外侵略是国家行为,管你是不是民意还是绑架。这是驱动力的问题,是想不想的问题。下面是能不能的问题,我手上没有两国当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对比,但是我猜,有了如此之强的驱动力,想来那时候的日本人的税负应该不轻吧,而大清当时的官员,应该是不用交什么个人所得税吧。

这是打起来的状态对比,我们不妨做个假设,来加深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清政府是否能够通过优化上面的四个条件,即增大绝对资源的投入来打赢这场战争?

Actually,历史帮了清政府一把,已然优化过了,不然直接被日本人直接赶回东北老家了,几十年以后,还真是日本人让爱新觉罗们又当了一次皇帝啊,两个亿的银子真是没白花啊。

第一,如果不是太平天国造反,也就不会有洋务运动这回事了,更不用说北洋一派了,历史已经把当时能打的放到了军舰上(真要是一对一对比将领的素质,北洋一派,不见得输给日本人),北洋一派,虽然不是军校出身,但是确实战场打出来的啊。

所以当时战场上中国人,不是后面的张学良,张人渣,即便如此,逃跑也是北洋海军的一大特点。

第二,晚晴的军备并不是导致那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恐怕连原因都不一定能算进去,50年后,同样是因为朝鲜问题,志愿军就打出了中国人的地位,在军备落后至少20年以上的条件下。

第三,政府的态度以及调配资源的能力,满朝文武都是在叫嚣着打啊,打啊,反观50年后,大概就老毛一个人说,我们要在朝鲜搞死美国人。所以,淡扯多了,真的会伤到jb的。实际上,清政府经过镇压太平天国之后,资源的调配和协调能力已然是大幅长进了。

第四,至于北洋一派后来尾大不掉,做掉了清政府,倒是可以看做是内部命令执行效率高的一个侧面吧。

既然这些条件都被优化了,为什么还是打不赢?

再优化的电子管也搞不过晶体管。

举个例子吧,日本是没有军阀的。从军对于当时的日本人来说,是一个可以荣誉天皇实现社会地位同时可以发财致富的路子,尤其是第一点,荣誉天皇,导致了日本是军国主义但是却没有军阀。这一点对于后世的历史走向,影响深远。对比中国后来的军阀,发财倒是不假,可是军队丝毫没有荣誉感,大部分时间是在为长官的私利而战,这样的部队怎么能用来保家卫国,应对国家间的冲突呢?而军队国家化,荣誉化的历程,不幸的,大概也开始于晚晴那个年代,此前这个概念也是稀薄的可以。光绪泉下有知,估计要哭死了,爷们比崇祯还tm苦命啊!就不扯什么别的国家动员法令之类的了。说白了就是日本人那个是国防军,北洋海军充其量就是一支升级版的地方武装,

用地方武装解决国家的问题,不逃跑是不可能的事情,张学良,张人渣30年之后又一次证明了这个观点。

扔一个日本人买船的例子,

晚清的 GDP 世界第一,是日本的 5 倍,为什么还打不赢日本?

读出了什么没有?日本国防军:保家卫国的信念为一;法制观念为二,天皇至高无上为三。再举个例子吧,当张之洞们还在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进行小规模的精英讨论的时候,日本人已经开始启动教育近代化了,如果计算受教育的人口数量,中国绝对多于日本,但是如果说平均受教育年限,那个时代的日本估计得是中国的倍数,这个纯粹是瞎猜的。

这一点恐怕和普鲁士对抗法兰西的情况差不多。而且日本人没有包袱,不必想什么是否背叛祖宗的问题,直接西方的拿过来用就是了,海军本科的教材就是纯英文,不翻译啊。

第三个例子就从民族性的角度来看一个战术问题,大家知道日本刀的工艺一直都是独步天下,日本人的军械性能承袭了日本刀的特质,而中国人嘛,北洋海军的炮弹质量问题,丁汝昌要是都有那些高质量的炮弹,两国的胜负恐怕就不是那么短时间就能分出来的了。

最后回到那个气势恢宏的前言那里了,如果你把那场战争理解为一次半工业化的地方对于古老的中央帝国的挑战,问题就清楚了。

旧式权力组织模式和技术条件已经无法支撑一个一千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帝国的统一运作,在没有找到新的体制,技术和方法之前,帝国的精英对于来自边陲的挑战的无力应对几乎是必然的情况,无论危机来自于日出之国还是丝绸之路。然而50年之后,古老的帝国则以一种令人惊讶的模式整合了分别来自传统与现代的力量,重新使自己走上了被中断的千年以来的文明扩张之路。

所谓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波澜壮阔一百年,恐怕就是体现在这里吧。

遗憾的是,很多中国人看不到这个结论。

------------------------------------------------------------------------------------------------

这里顺道讲两个事情。

颐和园的那个问题,据说是挪用了海军军费,后来有人考证,那笔钱只是名义上是海军的,但实际上本来就不是做军费用的,所以估计不存在什么海军军费被挪用的问题,晚晴的言官们能让李鸿章们四处下不了台,要真有挪用军费的事情,估计要翻天了。

北洋海军的训练问题,有空大家可以翻看海战的命中率,北洋海军的问题不在打得是不是准,而在于怎么打,不在于普通士兵,而在于将官层面上的战略战术,反倒是日本人,喊着严格训练,真的打起来,命中率从未见的有多么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