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海上風電的影響—250億元IPO來襲 海上風電項目因疫情延期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疫情对海上风电的影响—250亿元IPO来袭 海上风电项目因疫情延期

近日,中國證監會網站披露了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三峽新能源)招股書,公司擬募集資金250億元投入海上風電項目,或成為2020年至今A股最大的IPO項目。若IPO成功,250億元的募資規模可排在A股市場第16位。

近日,中國證監會網站披露了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三峽新能源)招股書,公司擬募集資金250億元投入海上風電項目,或成為2020年至今A股最大的IPO項目。若IPO成功,250億元的募資規模可排在A股市場第16位。

從募集資金投向來看,海上風電項目是重中之重,包括三峽新能源陽西沙扒300MW海上風電場項目等7個項目,計劃使用募集資金200億元。從公司披露的數據來看,2019年末,公司海上風電項目已投運及在建規模合計147萬千瓦,2020年預計將增至600萬千瓦。

250億元IPO來襲

作為三峽集團第二主業的戰略實施主體,近年來,三峽新能源上市步伐加快。2017年底,三峽新能源通過北交所增資擴股,2018年3月,引入八家綜合實力雄厚的投資者。2019年6月,三峽新能源完成股改,距今不到一年。

三峽新能源主營新能源發電業務,公司發電項目裝機規模已由2008年底的14.3萬千瓦迅速增長至2018年末的889.56萬千瓦,複合年均增長率為51.14%。截至2019年三季度,三峽新能源控股的發電項目裝機容量為990.99萬千瓦,其中,風電558.39萬千瓦,光伏發電413.82萬千瓦,中小水電18.78萬千瓦。在海上風電業務方面,2019年末,公司已投運規模達84萬千瓦、在建規模63萬千瓦、核准待建規模780萬千瓦。三峽新能源稱,公司海上風電已形成“投產一批、建設一批、核准一批、儲備一批”的滾動開發格局。此外,針對陸上風電及光伏項目,截至 2019 年底,三峽新能源已投產陸上風電項目遍及內蒙古、新疆、雲南等22個省區;已投產光伏項目遍及甘肅、青海、河北等18個省區。

三峽新能源的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是三峽集團。目前,三峽集團直接持有三峽新能源140億股份,佔總股本的70%;三峽集團控股的三峽資本持有9.98億股,佔總股本的4.99%,三峽集團直接和間接持有三峽新能源74.99%的股份。財務數據顯示,去年三季度末,三峽新能源總資產948.2億元,總負債538.8億元。在2016年~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穩步增長,分別為51.76億元、67.8億元、73.8億元和64.6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為15.3億元、24.5億元,27.7億元和21.8億元。

根據三峽新能源2020年工作會透露的信息,2019年,公司新增併網容量超200萬千瓦,累計併網裝機約1100萬千瓦,新增獲取海陸項目建設指標超200萬千瓦。去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1%,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5%。針對2020年的重點工作,公司著重提到要堅持積極穩妥,傾全力實現上市目標。根據招股書,三峽新能源計劃募集資金250億元,投向三峽新能源陽西沙扒300MW海上風電場項目、三峽新能源陽西沙扒二期400MW海上風電場項目等7個項目,並補充流動資金。

海上風電項目因疫情延期

在招股書中,三峽新能源特別強調了“海上風電引領者”的戰略。記者注意到,到今年底,公司預計投產和在建海上風電裝機達到600萬千瓦,而這一數字在2019年末還只有147萬千瓦。這就意味著,為達到上述目標,今年公司將有大批核準待建項目轉入建設階段。

事實上,今年以來,三峽新能源旗下多個海上風電項目陸續開工,其中包括廣東陽江陽西二至五期14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和江蘇南通如東8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兩個項目總投資約424億元,計劃2021年底前全面達產,屆時年總上網電量可達72億千瓦時。

近年來,海上風電發展呈現加速勢頭。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的數據顯示,2019年,海上風電吊裝容量達到2.7GW,同比增長1GW,增速達到57%,增長量接近翻番,增速也比2018年高出19個百分點。機構預計,2020年開始,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將進入裝機的高峰期,每年裝機有望實現40%左右的增速。市場對海上風電高速發展的預期與補貼退出、行業有望迎來搶裝潮關聯密切。

記者注意到,今年1月,相關部委發佈意見,明確新增海上風電不再納入中央財政補貼範圍,按規定完成核準(備案)並於2021年12月31日前全部機組完成併網的存量海上風力發電,按相應價格政策納入中央財政補貼範。東莞證券指出,該項政策意味著,2021年將成為海上風電中央補貼最後的年份,而當前海上風電巨大的開工在建規模也為2020~2021年行業搶裝奠定基礎。

不過,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行業節奏,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指出,按照政策窗口期,相關項目的開發企業應已制定好了計劃,完成了項目招標、採購,滿負荷投入生產建設,但疫情導致工期延誤徹底打亂原有計劃,大部分擬建和在建項目都難以在政策規定的併網時間節點內完成。針對海上風電的情況,秦海巖建議,對按規定核准(備案)的海上風電項目併網時間給予延期至少6個月的政策。

疫情對海上風電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中華大地肆虐,牽動著每位國人的心,也給一些行業企業和大眾消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新能源行業,本就承擔著去補貼的巨大壓力,病毒的到來無疑是雪上加霜,而首當其衝的是正處於搶裝期的海上風電行業。

2020年1月23日,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緊急聯合下發《關於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財建〔2020〕4號),明確從2022年開始,中央財政不再對新建海上風電項目進行補貼。

這讓本就處於搶裝期的海上風電行業緊張不已。早在2018年5月,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關於2018年度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要求,從2019年起新增核准的海上風電項目應全部通過競爭方式配置和確定上網電價。為鎖定2019年之前的每千瓦時0.85元的上網電價,催生了2018年底的海上風電項目“搶核准”浪潮。

2019年5月,國家發改委公佈《關於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規定2018年底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2020年底前仍未完成併網的,國家不再補貼;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底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2021年底前仍未完成併網的,國家不再補貼。這又催生了搶裝潮。

如今,三部委新政又在持續半年多的搶裝潮上又緊推了一把,2021年底建成併網成了爭取國家補貼的最後期限。面對緊張的局勢,各大風電開發商及行業全產業鏈都憋足了勁兒準備年後大幹一場。

然而,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造成眾多項目無法按期推進,給正在“搶電價”的風電行業從業者帶來巨大的壓力,打亂了他們的節奏。

有人認為,疫情是不可抗力,對海上風電行業影響巨大,造成了如今項目無法按期推進的狀況,應該將中央財政去補貼的時間順延,多給各個項目一些時間。也有人認為,疫情對海上風電項目補貼影響不大,中央財政不再補貼後,地方政府也會繼續補貼,支持本省海上風電建設。

疫情無“情”,應推遲國家去補貼

海上風電建設是一個複雜且漫長的過程,歷時較長,需要在不同階段,與不同參與單位進行無縫連接和協調。在整個施工週期中,任何環節的缺失、延誤都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整個產業鏈的交付,關乎整個項目的併網節點,關係到是否能拿到財政補貼,進而影響最終開發商的收益。

受疫情影響,大多上游製造企業目前尚沒有明確的復工時間,且備料不足,難以支撐長期穩定供貨。各級政府正嚴控疫情,風電開發企業無法和政府正常對接,無法正常開展項目前期工作。

項目施工企業受農民工所在地的嚴格管控,而疫情最嚴重的地區又是湖北、湖南、河南等主要勞務輸出省,當前各鄉村基本已自行隔離,阻礙了勞動力的流動,無法保證人員按時返回項目地開展施工。

疫情帶來的人員外出活動減少,工廠復工延後,以及部分道路交通受阻等問題,對續建和在建項目造成了影響。已經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影響略小,影響最大的是那些尚未開工的項目,因為疫情,前期工作全部停止,對項目併網時間的影響可能多達半年之久。

如果項目不能如期開工或推進,那原計劃在2021年底併網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很有可能無法獲得中央補貼。儘管中央呼籲各省地方政府能接過補貼的大旗,繼續把海上風電發展下去,但各省尚未回應。

此前有傳聞說海上風電國補取消後,廣東省已確定接棒,進行地補。然而事實上,廣東省對地補問題尚無明確意見,只是說在考慮。

當前江蘇的海上風電項目造價大概在1.4萬-1.5萬元/千瓦,福建、廣東造價略高,約1.7萬-1.8萬元/千瓦,距離平價尚遠。有測算認為當海上風電年發電小時數達到4000小時,造價降低到1.2萬元/千瓦以內,才能實現平價。

若2022年中央和地方都不再補貼海上風電,海上風電行業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項目規模會急劇減少,整個產業會進入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在海上風電領域業務佔比較大的企業,或將遭受嚴重震盪。

面對疫情,有機構和媒體呼籲,為抵消疫情對風電產業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呼籲主管機構推遲風電等新能源項目去補貼,給整個新能源行業一絲喘息的機會。能源分析機構AzureInternational表示,在當前的特殊情況下,延長對可再生能源行業的補貼優惠政策是“合理且安全的”。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