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文化千年路(一)

公元600年,玄奘大師誕生於隋朝。孩提時,有一天,玄奘大師的母親夢見他身穿白衣向她辭別,不禁感到疑惑:“兒子啊!你要去哪兒啊?”“娘,孩兒我想要修學佛法,所以要往西行,去取經。”這夢宛如預告了玄奘大師的未來。由於玄奘大師遠赴印度取經,回國後全力譯經與著作,因此奠定了中國佛法文化的堅實基礎。玄奘大師所開展的文化高度,開啟了中國輝煌璀璨的唐宋禪法,成就了中國此後千年玄奘文化之路。

玄奘文化千年路(一)

佛法發源於古印度天竺,後來逐漸往東北發展流傳於西域,到了西漢末年傳入了中國,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舉世無雙、獨步全球。東漢明帝篤信佛法,派遣使節四處尋求佛經、佛像,後來有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沙門來到了中國,翻譯出中國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僧侶不絕於途,佛經跟著傳入,於是中國的佛法文化開始興盛。到了魏晉南北朝時,許多帝王虔誠敬重佛法。當時鳩摩羅什也來到了中國,翻譯出三百多卷的佛法經論,佛法因此流佈得更廣也更加興盛了。

  南北朝劉宋時期,達摩祖師來到震旦中土,將禪宗傳入了中國,為中國禪宗初祖,於是中國終於有了開悟明心的法要和傳承。然而當時佛法整體的教理並未齊備,中國禪宗的實證文化只能維持著單傳的局面。直到公元627年,玄奘大師遠赴印度取經。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帶回了六百五十七部數量龐大的經論,至此中國才齊備了釋迦如來三轉法輪的經典和論典。

  達摩祖師將實證真心的禪法傳入中國,但是真正將三轉法輪經論翻譯完備的則是玄奘大師,透過玄奘大師的證量而完成的翻譯與著作,闡揚瞭如來的正法,才能夠支持南方禪宗立於不敗之地,進而一花開五葉,而大乘佛法文化從此壯闊廣傳於華夏。達摩祖師要求須到六祖慧能時才能廣弘禪法,正是要等到玄奘大師的到來。

  玄奘大師俗姓陳,名褘,五歲時喪母,初識人生無常。七歲便能聽懂佛法大意,八歲開始燻聞中國古學,自小即懂得力行實踐,不同於其他孩童愛嬉戲,常常一個人靜靜地讀書。玄奘大師五歲的時候,母親離世,十歲的時候父親也過世了,所以讓他想要探究生死的真相,所以他就一個人跑到附近的寺院去聽講經。由於他也樂聞佛法,當時他的二哥----長捷法師,已經出家了,所以就安排玄奘法師到洛陽淨土寺去安住。

  隋朝時,凡是出家都要經過國家的考核,通過並登錄名冊後才能正式成為僧人。公元612年,玄奘大師十三歲,當時洛陽舉辦僧籍考試要錄取十四個人出家。玄奘大師年紀還小,不合報考的資格,但仍然到考場觀看。當時的主考官鄭善果能識人相貌,看到玄奘大師相貌端嚴就主動和他說話,“你想出家當僧人嗎?”“是的,但是我年紀還小,道業微淺,沒有資格參加考試。”“你是為了什麼想要出家?”“我想要出家主要是為了成就佛果,並且能光耀佛法。”鄭善果對志向宏大的玄奘大師極為讚賞,相信他以後必定會成為佛門龍象,光耀佛門,就破格錄取了他,並給了僧名:玄奘。

  玄奘大師正式出家後,在寺院聽聞非常深妙的《攝大乘論》和《大般涅槃經》等兩部大乘經論,因而導致玄奘大師回覆了他過去世已經明心和眼見佛性的證量,般若智慧迅速發起。因此他在少年時期,就能夠在各大寺院為人講經說法。《攝大乘論》是無著菩薩闡述如來在第三轉法輪時所宣演真心的妙旨,這個真心有很多種名稱,代表著不同的功能體性的展現。譬如說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等等。第八識就是真心----真實的心,可是一般的大眾並不瞭解,所以在唯識學上面把祂排到第八個,說祂是第八個識。至於阿賴耶是梵語,祂的意思是執藏,代表這個阿賴耶真心祂能夠執藏種子而隨緣出生一切的萬法。每一位眾生都有這一個真心,又因為祂蘊含著未來能夠成為如來的寶藏,所以我們又把祂叫作如來藏。

  實際上學佛,特別是學大乘的佛法,就是要找到這一個真心----第八識如來藏,這叫作見道。在禪宗裡面叫作明心、叫作開悟,它是中國禪門三關當中的第一關。無著大師所著的《攝大乘論》是講述第八識如來藏體性的論典,法義非常深妙,但是玄奘大師一經聽聞後,就能上座為人解說。當年玄奘大師只有十三歲,這顯示他已經引發出往世已悟的智慧,因此才能使僧俗四眾聽他說法時皆大為驚歎與敬服。玄奘大師閱讀了《攝大乘論》引發往世證悟內涵的種子流注,回覆了明心的證量,因此智慧深利。

  《大般涅槃經》說明了十住位的菩薩可以肉眼眼見佛性,因此玄奘大師因為聽聞《大般涅槃經》聞法的因緣,得以依照經文當中所說能夠觀行、檢視他的佛性,所以使得往世的種子得以流注,回覆了過去世眼見佛性的證量。能夠親證眼見佛性的菩薩,他可以用肉眼在他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佛性,也可以看到對方的佛性,並且可以在牆壁等等無情的物體上面也看到自己的佛性,那麼這樣的眼見佛性,是中國禪宗實證當中的第二關。

  隋朝末年洛陽兵荒馬亂,許多出家法師紛紛避走巴蜀。公元618年,玄奘大師和長捷法師,進入了唐朝李淵建都的長安城,但朝廷忙於軍事,無暇顧及儒家與佛法之道,於是兩人轉往巴蜀。在巴蜀,玄奘大師受學於諸家名師。當時有一位道基法師,在講述《阿毘曇》等二乘的論典,《阿毘曇》就是對佛法的論述,玄奘大師聽聞一遍後,就能貫串其中的意旨,讓道基法師感嘆地說:“我遊學講法這麼久,閱人無數,卻從來沒有看過像玄奘這樣年少,又能如此神悟的。”

  公元620年,玄奘大師年滿二十足歲,虛歲二十一,在成都大慈寺受出家應有的戒律。律典對玄大師來說宛若舊聞,不過短短數天,就已經明白了戒律的意旨。玄奘大師在巴蜀期間,對眾宣講《阿毘曇》等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