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大腦”創造美好生活

杭州“城市大脑”创造美好生活

國家電網杭州市蕭山區供電公司工作人員在供電服務指揮分中心查看企業復工電力指數。依靠大數據分析設立的企業復工電力指數,既反映企業的實時復工情況,也為政府部門分析核實企業復工情況提供數據支撐。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攝

浙江杭州在建設城市大腦方面不斷探索創新,進一步挖掘城市發展潛力,加快建設智慧城市。如今,城市大腦已實現從“治堵”向“治城”實質性跨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更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大數據助力下,城市變得更加“聰明”,市民生活更加美好。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杭州在建設城市大腦方面不斷探索創新,進一步挖掘城市發展潛力,加快建設智慧城市。

杭州城市大腦起步於2016年4月份,以交通領域為突破口,開啟了利用大數據改善城市治理的探索。如今,城市大腦已實現從“治堵”向“治城”實質性跨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更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杭州城市大腦包括公共交通、城市治理、衛生健康等11大系統48個應用場景,日均協同數據1.2億條。在大數據助力下,城市變得更加“聰明”,市民生活更加美好。

“數字治堵”顯成效

擁堵是現代大城市的通病。隨著機動車保有量持續攀升,“治堵”成為城市治理中繞不開的話題。

因為工作關係,家住杭州城西的市民許先生經常要開車去濱江區。過去,他開車穿越主城區,雖然最短的路線是通過西湖景區的靈溪隧道,但這條路經常堵車,短短几公里,堵上一兩個小時是常事。沒辦法,許先生寧願選擇繞遠路以節約時間。

後來,杭州城西百姓期盼已久的紫之隧道開通。“通過隧道到濱江只需不到20分鐘,這種感覺真是暢快。”許先生開心不已。如此暢快的背後是杭州“四縱五橫”快速路網基本成型。如果不是大數據支持,杭州快速路網的提法可能是“三縱五橫”,而不是現在的“四縱五橫”。杭州市綜合交通研究中心工作人員透露,新加的“一縱”,就是之浦路—紫之隧道—紫金港路—紫金港隧道。

“道路是稀缺資源,建設、完善城市道路骨幹網是‘治堵’的基礎,大數據為城市道路規劃提供了關鍵的理論支持。”杭州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出於運用大數據技術精準“治堵”的考慮,杭州決定與阿里巴巴合作,為這座城市安裝一個人工智能中樞——杭州城市數據大腦。城市大腦的內核採用阿里人工智能技術,對城市實行全局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

利用城市大腦,交通部門有了緩解擁堵的“神器”。在杭州,城市大腦從攝像頭獲取即時交通流量,讓交通信號燈根據即時流量,優化路口時間分配,提高交通效率。依靠計算機視覺分析能力,利用每一個交通攝像頭即時對道路狀況“體檢”,就像一個個交警全年無休在路上巡邏。數據顯示,有了城市大腦的智能調控,杭州上塘高架路22公里里程,出行時間平均節省4.6分鐘;蕭山區104個路口信號燈自動調控,車輛通過速度提升15%。

對杭州市民陳婷來說,城市大腦是一個抽象又模糊的概念。但她可以真切感受到的變化是:從家到工作單位5公里車程15個紅綠燈,以前早晚高峰期間大約需20分鐘,現在平均提速3分鐘。這小小的變化,就是城市大腦精確計算的結果。

在城市大腦精準調控下,杭州“數字治堵”成效顯著。在百城擁堵指數排名中,杭州從2015年的前3位降到了2019年的第35位。

“數字治城”強支撐

“城市大腦是為城市生活打造的數字化界面。”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杭州城市大腦技術總架構師王堅看來,通過城市大腦,市民可更好地觸摸城市脈搏、感受城市溫度、享受城市服務。依託城市大腦,城市管理者可以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提高城市治理效能。

正對自助入住機,將身份證在感應區上刷一下,經過人臉識別,機器上就會顯示預訂訂單,確認支付後,就能拿到房卡入住。在杭州雲棲小鎮城市大腦展示區,記者見識了30秒自助入住酒店的流程。

自助辦理入住、便民出行、智慧停車……杭州城市大腦在不斷完善頂層構架基礎上,向老百姓提供更具有體驗感和價值感的場景應用,且不斷推陳出新、持續迭代。

為破解醫院周邊停車難問題,城市大腦整合接入杭州市醫院及周邊500米範圍內的停車位實時數據,通過掛號APP、交通廣播、地面引導牌等實時發佈停車位信息,引導市民快速找到車位。就醫付費方面,目前杭州252家醫療機構看病全程只需付費一次,已有超過2200萬人次實現先看病再付費,履約金額9.2億元,有效解決了長時間排隊等待的難題。

城市大腦在解決群眾難點痛點的同時,也打通了政府部門間信息壁壘,為改善城市治理提供了數據支撐。

“據不完全統計,杭州原有52個政府部門和單位共建有760個信息化系統項目,形成了一個個數據孤島,部門間數據不相往來,甚至同一部門內不同業務線也不相通。”杭州市副市長陳衛強介紹,城市大腦建設啟動後,首先打破數據壁壘,建成了統一的大數據平臺。數據歸集後,決策者不僅實時掌握一手資料,而且通過分析比較,可以作出更科學的決策。

“數字防疫”築屏障

亮出綠碼,人們便捷進出村莊、社區、超市和高速,企業從天南海北接回員工,貨車、機床、塔吊運轉起來……2月11日,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杭州率先推出“健康碼”。隨後,全國各地陸續跟進,通過精密智控,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健康碼上線的基礎,來自城市大腦。”杭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疫情暴發後,城市大腦迅速從日常運作轉入“戰時”狀態。城市大腦涉及的衛健委、數據資源管理局等相關部門,立刻實行“戰時”賦能,應急打通公共數據,更快掌握人員流動情況。歷時一週技術攻關,依託城市大腦的杭州健康碼上線。健康碼既為外來務工人員帶來了方便,又為城市運行管理提供數據支撐,讓公共信任成為一次“不見面的承諾”。

“戰時”管用,“平時”好用。杭州城市大腦,為防控疫情及時拉起了一道嚴密的數字屏障,通過數字化治理管活了人、盤活了城,激活了戰“疫”下的經濟發展新動能。作為城市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杭州健康碼功能從“戰時”逐步轉為“平時”,正不斷拓展深化,應用於城市全人群、生命全週期、健康全過程,成為助推“健康杭州”建設的公共服務平臺。

依託城市大腦,杭州又及時上線政商“親清在線”數字平臺。該平臺打造了政企服務“一鍵達”模式:在企業端,只需通過一個入口,便可實現政府服務“最多點一次”;在政府端,採用首處責任制滿足企業訴求,實現政府服務“精準抵達”。通過“親清在線”平臺,數十萬名杭州企業員工,不用提交任何資料就享受到了防疫補貼。

“這次疫情,既是對城市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驗,也為城市治理水平突破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表示,杭州將加大城市大腦探索創新,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為全國創造更多可推廣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