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刊發文章:平時抓得好,戰時不煩惱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 4月10日出版的第7期《半月談》刊發了記者李平、唐弢採寫的文章《平時抓得好,戰時不煩惱》。全文如下:

大疫如大考。半月談記者在杭州社區發現,凡是平時下功夫抓基層治理的社區,在突發事件面前,就能第一時間落實上級指示,遇事不慌不亂,共防共治效果好。基層幹部群眾希望以此次疫情為契機,著力提升社區治理水平,推進基層善治。

善治社區防控“快、準、好”

杭州市東新園社區黨委書記酈娜說,他們社區有近2萬人,如果僅靠10名社區工作人員根本忙不過來。“多虧有業委會、物業、黨員志願者的幫助,我們才沒有發生輸入性和擴散性病例。”

半月談記者發現,善於發揮業委會、物業、在職(退休)黨員、專業性社會組織作用的社區,能較好完成疫情防控與民生保障工作。

在綠洲花園小區,疫情發生後,9名業委會成員第一時間從市場上購買400多隻口罩、200多瓶醫用洗手液,免費提供給小區業主和物業人員使用,同時業委會迅速撥付4萬元資金支持物業購買防疫物資,並迅速摸排重點疫區人員、設卡測溫登記、實施小區消毒等。社區黨委的有效領導、小區業委會的主動作為讓社區防控高效。

拱墅區珠兒潭社區黨委書記俞慧萍說,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後,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增加了三成以上。最困難時,有業委會的小區能自我管理、自我服務,30多名在職黨員主動到社區志願服務,社會組織開展社區心理疏導等,這些不僅減輕了社區幹部的工作壓力,而且保障了特殊時期的民生需求。

日常疏於治理,急務響應寥寥

半月談記者發現,一些社區平時治理不精細,疫情突發時,存在“慌里慌張防、簡單粗暴防、單打獨鬥防”問題,防控壓力大。

一些社區平時疏於治理,既不支持小區業委會成立,也不監管協調業委會與物業的運行,遇到突發事件時,防疫全靠社區幹部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頂上,不能有效發揮居民組織的作用。比如,一些老舊小區沒有建立業委會或居民自治性組織;一些較新的小區,經營性收入多,業委會選不出、選不好,業委會與物業矛盾糾紛多,小區人心散、群防群治力度弱。

一些社區服務空殼多、留白多,把握和學習最新政策能力差,遇到突發事件,應對失措或防控過頭,給相關工作帶來被動。2月10日,浙江省和杭州市要求不得隨意限制小區居民和租客進入小區。但是,2月11日至14日期間,仍有大量租戶進不了小區。

部分社區在職(退休)黨員及專業性社會組織發揮作用不明顯,專業服務能力不足。杭州市一社區黨委書記說,他們社區有300多名在職黨員,除了部分在職黨員被所在單位抽調到本單位或其他地區防疫外,其他主動到社區志願服務的只有10多人。另外,由於當地專業性的社會組織少、有些缺乏專業服務能力等,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後,群眾心理疏導和居家養老服務也跟不上。

著眼未來,強化社區治理

基層幹部認為,應針對疫情中社區治理暴露出來的短板,苦下功夫。

完善相關部門職責,將小區治理納入政績考核。目前社區治理的短板在小區,而小區治理的核心又在於業委會和物業的質量和建設運行。當前,小區治理牽涉諸多單位,應以民政或住建為主導,加緊完善業委會成員選聘、業委會履職監督、小區經營性收入規範、業委會成員約束與激勵等機制。

完善應急響應機制,明確社區在職(退休)黨員服務職責。古蕩街道益樂社區黨委書記劉成偉等人認為,杭州一些社區探索的“黨員包樓(包單元)”防疫做法較好破解了疫情防控中“社區幹部拼命幹、黨員坐家裡看”的困局。他們希望能完善應急響應機制,讓社區在職(退休)黨員就近到社區(街道)報到。

加大社區工作人員(業委會成員)培訓,積極培育專業性社會組織力量。目前社區工作人員(業委會成員)在溝通執行、公共話題設置引導、依法服務等方面存在短板,需要加大培訓。同時,應加強和培育專業性社會組織力量,強化社會組織助老、助殘、心理疏導、救援等應急服務功能。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