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提放術”之祕訣

中國武術和氣功,不乏其奇功異能,並有輕功與重功之分,或二者兼而有之。談到輕功,有人會聯想起武俠小說上的那種飛擔走壁,竄房越脊,或“草上飛”,“水上飄”之類離奇的

功夫。這裡說的輕功,僅指通過武術鍛鍊,使人體達到輕捷如燕、健步若飛以及竄上跳下的本領,以應武木實踐中閃避騰挪之需要。至於重功一門,是練下部足樁沉固,堪與強敵抗衡而不倒,即所謂“落地生根!”如少林易筋經講究蹲坐樁步練氣功;外家拳術亦以擺馬步作為腿力基本功;形意拳術要求氣沉丹田,持久站定,兩足前虛後實的三體架子;八卦掌在轉圈行步中採取低盤形式;即便太極拳術,許多練拳者也偏重坐低拳架等等。練法雖異,要旨不外乎注意腿部肌肉的韌性、持久性和耐力的鍛鍊,以穩固下盤。

本文介紹的太極拳提放術,是另一種輕與重相結合的內功法。因其歷來屬於太極門中之秘訣,故至今仍然鮮為人知。其法出處,據傳為清朝中葉時的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1799一一1872年)去河南溫縣從陳家溝所學。當時武門秘守成風,非族中人概不能為入門弟子。故陳家太極拳秘術經年未為外人窺其門徑。說來巧遇,一天夜深人靜,露禪照常起床去院內練拳,隱約從隔牆傳來喁喁之聲。他甚覺詫異,遂架木梯,攀牆往探。是夜,月色皎潔,乘著月光,看得真切;隔牆院內,正是陳家著名拳師陳長興在向族門諸弟子,口傳身授太極拳秘訣,即提放之術。露禪不禁驚喜萬分,伏垣諦聽,頓悟其法。從此發奮苦練,認真探究,功夫大有長進。技藝竟超出陳門諸弟子之上。暗自練來,絕不露圭角,故陳門亦無人知之。後陳家遭劫,露禪混於眾弟子中,與盜賊奮力相抗。露禪驍勇,賊人遇之無不飲刃而靡,,全皆畏逃。在這場格鬥中,陳長興發現他竄上躍下,忽左忽右,身輕步穩,武藝超群,功力無疑出於提放之術,心中不無疑憤。經嚴詞逼問,提放之術何人所授?露撣本是忠厚誠實之人,就將夤夜伏垣竊學,爾後窮究其理,終至練成的經過和盤托出。陳長興深明大義。深為楊露禪習藝心誠所感動,又念其仗義護院驅賊,竟破例收他為本門正宗弟子,盡傳太極拳一切精義。致使楊露禪得以成為一代太極宗師。

提放之術雖為太極之秘訣,但也並非高深莫測,其實簡單易學。即以意氣引領,專事於兩足的提起踏下與腹式丹田呼吸諧調的內功練法。

第一步當先練好太極拳陰陽開合運動與呼吸協調,達到心息相依,神氣鼓盪的程度以後,才能進一步操練此項功夫。

具體練法是: 在太極拳術兩足行步動作中,吸氣時,小腹徐徐微向內凹進,前足踏實,後足隨著吸氣用意輕輕提起(意念上似乎是以吸氣“吸”起後足上提);呼氣時,小腹向前松鼓,內氣下降到丹田,同時將足輕輕踏下,足跟先著地 (意念上似乎是以呼氣使內氣下沉丹田,而促使足下落) ,繼而漸漸滿足踏下,兩足趾一齊抓地。身體重心也漸漸移向兩腿中間,兩膝向里扣合,擺成一個太極拳樁步。這種重心居中的樁步,看來似乎相對靜止,卻存在著絕對不停頓的運動。它只是處在緩慢的運動變化過程中的一個瞬間,並非所謂虛實不分的雙重病。要做到這一點,須注意“勁斷而意不斷”。

在站樁步式的過程中,呼氣尚在徐徐進行。如用之於技擊中的發勁,應配合“哼呵”二氣的快速呼氣(吐氣) ,且從口中發出音響。勁發出後,呼氣不斷,餘氣嫋嫋。在太極拳呼吸方法中,要的就是這種“長呼短吸”。在發勁時,由於兩腿擺成樁步而重心均分,這種步型將得到地面的最大的反作用力。吾師吳兆基先生謂這種步型,是拳術上最佳狀態的形式,在技擊意義上包含“立於不敗之地”的因素。

接練下一步提放,兩腿隨著不間斷的呼氣將重心繼續緩緩前移。迨至重心全部移向前足,氣息正好呼完。接下來轉換吸氣,仍是前足踏實,後足隨吸氣提起;呼氣放下。如是兩足隨著氣息一吸一呼,進行一提一放的運動,即是太極提放術之行功方法。這一功法,既可在練拳行步中練,也可單獨專練。只要全身放鬆,兩手臂自然下垂,意氣合一,兩足進行一提一放地向前行步即可。對初學者,這種練法更易掌握。提放術鍛鍊收效很快,一般練上一兩個月,吸氣時就可以不需要人的意念便可自發提足。呼氣時自行放下而安步如山。甚至還能在吸氣時,兩足自發離地凌空跳起數尺,呼氣時自然輕輕落下。步樁之堅固,巨力不摧,功夫深純後,兩足提放愈練愈輕,漸至練功入港,似覺足踏浮雲而飄飄欲仙,如履冰面而不下沉。至此也就達到內家拳“輕若楊花、重如山嶽”的上乘境界,其妙佳境,絕非妄言!筆者練形意拳、八卦掌、心意六合、太極拳二十餘年,早在十年前已身臨其境,常聞武林界有踏雪無痕,我認為,無非也就是這種提放之術所臻的意境而已,至於是否真有此絕世奇功,因未親目所見,斷然不可使人信。奉勸練武諸公,對此類離奇之傳聞,.不妨來個姑妄聽之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