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途」讀一讀這個人,曾是大明帝國權勢滔天的人物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張居正,大明帝國末期權勢滔天,炙手可熱的大人物,從他成名爬上盡頭竿再到勵精圖治力挽狂瀾,最後如彗星隕落,雖耀眼卻悽然。這一路的跌跌撞撞,對我們現世有怎樣的啟發意義?


聽得進勸,經得起浪


張居正少年成名,聞名荊州府,這樣的天賦異稟是好事,也可能是災難,歷史上少年得志的年輕人不少,但能夠在後期飛黃騰達的卻不容易。十三歲的張居正參加鄉試,被巡撫顧璘故意阻撓而落榜,因為這位忘年交希望張居正能夠在年輕的時候就多磨礪,未來才能成大器。

張居正聽勸,能夠理解顧巡撫的苦心,以此番挫折磨礪心性,三年後如願以償考上舉人,日後正式踏上仕途。


「路途」讀一讀這個人,曾是大明帝國權勢滔天的人物

這三年的蟄伏對張居正影響深遠,也讓他日後遇事能夠冷靜應對,不驕不躁。


內抱不群,外慾渾跡


越接近帝國的統治階級核心,越能夠看清殘酷政治鬥爭的真相。在自己沒有能力抗衡對手之前,最好的方式是與對方建立友誼。

特別是在政壇,潮起潮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也說不好今天踩在腳下的人以後會不會東山再起。因此初入仕途的張居正,多聽多看少說,潛心研究朝野弊病和邊防廢弛的現狀和原因。

心中雖有大志,但一定要明白,一個人的能力再強,他的資源和影響也是有限的,只有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才能匯聚更大的力量,去達到心中的理想。

如果人生是賭局,前半場沒有足夠籌碼,活下去是前提。因此心中再有抱負卓然不群,也得外慾渾跡,與世俗之人打成一片。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一個人太不通世俗,世俗也又怎麼會容下他呢。

嘉靖二十八年,張居正以考察多年的心得做《論時政疏》上奏,然而卻如泥牛入海,並未得到明世宗和內閣首輔嚴嵩的重視。他知道時機未到,抱怨懷才不遇,時運不濟沒有任何意義,因此他選擇蟄伏,繼續積蓄能量。


在此期間,不管是夏言和嚴嵩,還是徐階,高拱執掌內閣,張居正都做到了明哲保身。他圓融的為人處事之道也為日後他被李太后和大太監馮保推上高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實事求是,知行合一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執著於對錯是非的辯論,而不願花心思精力在實幹上。可一件事在不同時期和不同角度的立場,解讀也可以全然不同,嘴仗的輸贏很多時候非但不能對事物有所幫助,更多情況下是流言是非對實幹型人才的極大傷害。


「路途」讀一讀這個人,曾是大明帝國權勢滔天的人物

古往今來,多少人因承受不住流言蜚語,要麼飛蛾撲火,要麼黯然退場,張居正顯然比這些人都要強大,從他致力於挽救積弊成疾的明帝國開始,就註定了無法獨善其身。

說從來都比做容易,靠說絕對難以拯救這個龐大的帝國,張居正內心深知這一點。想要推動行之有效的變革,首先為行政系統賦能成了關鍵,考成法由此應運而生。

其實考成法即使在現在也有很好的啟示意義,只有頒佈沒有考核獎懲,最後的結果只會是上級想要做的事情很多,跟下屬也講了無數次,可執行依舊還是有頭無尾,不了了之。


考成法就是在塑造帝國的團隊,做事之前先要有人,還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來為這個團隊賦能。

當然,光是行政系統效率提升還不夠,大明帝國內憂外患,北方有蒙古俺答汗作亂,東南沿海有倭寇,南方有少數民族叛亂,想要保護帝國根基不動搖,就需要富國強兵。


「路途」讀一讀這個人,曾是大明帝國權勢滔天的人物


想為一個國家賺錢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利益就那麼多,這個人拿得多了,拿得少的人自然就會有意見。因此改革驛站,不再公為私用;執行一條鞭法,重新丈量田地,規範稅賦,使富人豪紳不再能夠隱瞞土地和偷稅漏稅。這些都需要莫大的勇氣去抵擋既得利益集團的指摘。張居正做到了,外慾渾跡不是同流合汙,更不是對積弊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是集合力量運用鐵腕去破除桎梏。

從剛接手時國家財政空虛,常年入不敷出,到太僕寺存銀多達四五百萬兩,加上太倉存銀共有七八百萬兩,太倉存糧也可供十年之用。沒有張居正的改革,國家就沒有錢去支出龐大的戰爭開支,各地的叛亂也就無法平息。雖然明帝國已經病入膏肓,但這筆張居正頂著朝野罵名,辛苦開拓出來的財富,幫助帝國續命了五十多年。


不卑不亢,源遠流長


所謂伴君若伴虎,在朝堂之上更是需要如履薄冰,但是身處權力的核心,很容易讓人迷失自己。

聰明如張居正,不該不瞭解這些,然而執掌著整個帝國的權柄,帝國的主人對自己言聽計從,張居正開始難以接受有人忤逆自己的意思。前期的成功加上權力的指數增長,整個帝國在自己手中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這些都如行駛在高速路上汽車的油門,速度加快可以不斷帶來感官的刺激,同時也把自己至於失速的危險境地。


「路途」讀一讀這個人,曾是大明帝國權勢滔天的人物

張居正一直忽略了這個從小看到大自己耳提面命的神宗皇帝,或者說看到了一些跡象,但是不願意相信。有時候對一個人熟悉是好事,但是太熟悉就會有刻板印象,認知也會因此而被侷限。

正是這種固有的印象,讓一輩子為帝國事業兢兢業業的偉大政治家張居正晚年並不如意,積勞成疾的他帶著未完成的夙願離開了人世,而他辛苦建立的政治成果也在他去世不久就被神宗皇帝一一推翻,並且全家被抄,境況淒涼。


致良知


改革一定會與人爭鬥,爭鬥必會招人嫉恨,在自己權勢滔天的時候自然可以呼風喚雨,可人總會老,時運總有起伏,失勢的時候又該如何,這也是很多人不敢有所作為的原因。

張居正不是一般人,他何嘗不知道前幾任首輔的淒涼下場,但他選擇的是致良知,也只有根植於心的良知,才能夠在一路政治鬥爭巨大的壓力下保持以始為終,以國家為重。


「路途」讀一讀這個人,曾是大明帝國權勢滔天的人物

之前讀過王陽明,為他參悟心學,知行合一的過程折服,他的後世有無數追捧的信徒想要藉此博得聲名和利益,可真正能夠讀懂王陽明並用一生去踐行的人實在太少,但張居正一定會是其中一個。


【路途心聲】


也許我們一生都難有機會去經歷張居正曾經的高度,可他這一路摸爬滾打所體現的精神和思想值得每一個想要在這個時代施展抱負的人去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