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作爻辭(伏羲制卦文王卦辭孔子十翼)

周公與爻辭

周文王為什麼不寫出爻辭來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法寫。六十四卦所包容的東西太多了,怎麼能夠寫得清楚。八卦可以說只是一個複雜的推理公式,根本不需要用文字來說明。並且周文王發明後天八卦是為了自己能夠預測得更準確,通過八卦來提高自己的統治能力,而不是想著書立說,讓天下人都瞭解它、學會它,以增加自己的知名度。那麼八卦的卦辭與爻辭是怎麼出現的呢?《周易正義》中說:“伏羲制卦,文王卦辭,周公爻辭,孔子十翼也。”當然,文中所言並非全對,比如十翼並非孔子所作。不過孔子雖然沒有創作出十翼,但對十翼進行過修訂。並且周公參與了爻辭的編寫。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他輔佐武王滅掉殷紂。武王在商郊牧野集眾誓師,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即周公所作。滅商後的第二年,由於日夜操勞,武王身染重病,不久便病故了。武王在臨終前願意把王位傳給有德有才的周公,並且說這事不需占卜,可以當面決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武王死後,太子誦繼位,是為成王。成王不過是個十多歲的孩子。面對國家初立,尚未穩固,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複雜形勢,成王是絕對應付不了的。《尚書·大誥》說:“有大艱於西土,西土人亦不靜。”《史記·周本紀》也說:“群公懼,穆卜。”武王的去世使整個國家失去了重心,形勢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幹又有威望的能及時處理問題的人來收拾這種局面,這個責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

周公稱王后,周公的哥哥管叔有意爭權,於是散佈流言:“周公將不利於孺子(成王)。”滅殷後的第三年,管叔、蔡叔鼓動起武庚祿父一起叛周。起來響應的有東方的徐、奄、淮夷等幾十個原來同殷商關係密切的大小方國。這對剛剛建立三年多的周朝來說,是個異常沉重的打擊。如果叛亂不能夠掃平,周文王苦心經營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基業就會毀掉。可當時,王室內部也有人對周公稱王持懷疑態度。這種內外夾攻的局面,使周公處境十分困難。

周公於是首先穩定內部,保持團結,說服姜子牙和召公爽。他說:“我之所以不迴避困難形勢而稱王,是擔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則我無顏回報太王、王季、文王。三王憂勞天下已經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為了成就周王朝,才這麼做。”周公統一了內部意見之後,第二年舉行東征,討伐管、蔡、武庚。事前進行了占卜,發佈了《大誥》。周公攝政第三年順利地討平了“三監”的叛亂,殺掉了首惡管叔,擒回並殺掉了北逃的武庚,流放了罪過較輕的蔡叔。周公討平管蔡之後,乘勝向東方進軍,滅掉了奄(今山東曲阜)等五十多個國家,一直把周的勢力延伸到海邊。武王克商只是打擊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東征才掃清了它的外圍勢力。東征以後,周朝再也不是一個“小邦國”,而成為東至大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遼東的泱泱大國了。

東方遼闊疆域的開拓,要求統治重心東移。在滅商歸來的途中,武王就曾與周公商量過要在洛水與伊水一帶建都的事情。為的是周天子在新都召見諸侯,偏遠地區的諸侯便不至於走太遠的路程,因為洛水與伊水一帶位於周朝疆域的中心位置,而平時周天子仍可以在鎬京執政。周公東征班師之後,便開始在洛水和伊水一帶尋找適合建都的地方,這就是傳說中的“周公卜洛”。周公稱王的第五年,正式營建洛邑。三月初五,召公先來到洛邑,經過占卜,把城址確定在澗水和洛水的交匯處,並進而規劃城閣、宗廟、朝、市的具體位置,五月十一日規劃成功。第二天,周公來到洛邑,全面視察了新邑規劃,重新占卜。卜兆表明於湛水西和湛水東,洛水之濱營建新都大吉。新都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城方一千七百二十丈,外城方七十里。東都洛邑位於伊水和洛水流經的伊洛盆地中心,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龍門山,北倚邙山,群山環抱,地勢險要。伊、洛、湛、澗四條小河匯流其問。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據東西交通的咽喉要道。順大河而下,可達殷人故地。順洛水,可達齊、魯。南有汝、潁二水,可達徐夷、淮夷。伊洛盆地確實是定都的好地方。周朝以後,洛陽仍然成為不少帝王建都之所,現在已成為歷史名城。

東都洛邑建成之後,周公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在這裡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佈各種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謂“制禮作樂”。“制禮作樂”是周公為了周王朝長治久安而採取的一項重要謀劃。“禮”強調的是“有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有和”,即所謂“親親”。有別有和,是鞏固周人內部團結的兩方面。

禮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尊卑貴賤的區分,即宗法制,進一步講是繼承製的確立。由於沒有嚴格的繼承製,周公固然可以稱“鹹王”,管、蔡也可以因爭王位而背叛王室。周朝不得不接受殷朝的經驗教訓,何況周公對夏殷歷史是瞭如指掌的。在繼承王位制度上,殷朝是傳弟和傳子並存,所以導致了“九世之亂”。周朝在周公之前也沒確立嫡長制,自周公以後才有了嫡長子繼承製。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結合起來,創立了一套完備的服務於奴隸制的上層建築。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諸侯對周天子來說是小宗。而這些諸侯在自己封國內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這樣組成一個寶塔形結構,它的頂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諸侯,目的之一是要組成以血緣紐帶結合起來的政權結構,它比殷代的聯盟形式前進了一大步。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對異姓諸侯則視為甥舅關係。血緣婚姻關係組成了周人的統治系統。儘管這種制度不是很科學,到春秋戰國時代便暴露了它的弱點。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它無疑形成了一種以周天子親信為主體的層次分明的政權機構,是一種遠較殷人的統治更為進步的架構。由宗法制必然推演出維護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諸侯卑的等級森嚴的禮法。這種禮法是隸屬關係的外在化。反過來,它又起到鞏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維護父權制,維護周天子的統治,誰要是違反了禮儀、居室、服飾、用具等等的具體規定,便視為非禮、僭越。

周公制禮作樂期間,唯恐失去天下賢人。有時周公正在洗頭,卻有賢士來訪,周公便急忙停止洗髮,握著尚未梳理的溼發接見客人;有時客人來訪時周公正在吃飯,周公便吐出口中的食物,聆聽賢士的教誨。這就是成語“握髮吐哺”的典故。

《易經》的爻辭便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臺的。周文王在羨裡排列的六十四卦卦序及所作的卦辭,本身便包含著對周國未來的憂慮,並且卦序中包含著事物發生發展的普遍規律。文王八卦以乾父坤母作為六十四卦的開始,其中喻示著父母所生的子子孫孫在發展壯大中互相之間的衝突與矛盾,並因此而產生的命運吉凶。周文王用八卦預言了人類在新時期的災難將來自於人類本身,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將會在兄弟之間、父子之間發生戰爭,所以他在八卦中也提出瞭解決這種危機的辦法,即以禮來加強父與子、君與臣等不同階層的約束力,使人們能夠在禮的約束下減少因利益而發生的衝突。

其實,從黃帝開始,中國土地上的大多數戰爭都是兄弟之間的戰爭。即使表面上是華夏民族與東夷、荊蠻、匈奴等外族的戰爭,但其實質上仍是伏羲、女媧的後代之間的戰爭,是兄弟與兄弟之間的戰爭。正是無數次的戰爭使更多的兄弟們被驅趕到了偏遠地區,形成了更多的外族,漸漸忘記了把自己從中原趕出來的人正是自己曾經的兄弟,以至於秦始皇當了皇帝后還不敢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而認為自己是東夷的後代。而東夷這個民族正是伏羲曾經統治的民族。而文王的八卦也預示了周國的發展及對周國未來的憂慮。對於這一點,精通《易經》的周公自然很清楚文王的苦心,於是他便讓手下大將南宮括及一些I-師為文王的八卦加上爻辭。寫作的主要目的是以周興殷亡的歷史教訓告誡下一代官員,以保證新建立的周朝得以長治久安。因此,爻辭本質上是傳授周初聖王治國平天下的成功經驗的政治教材,只是利用了占筮的框架作為設教的手段。所以爻辭中映射了滅殷興周的歷史。

爻辭的寫作風格大部分引用了古詩歌。一般是先引古歌,類似“比興”;再作佔辭,加以判斷。如噬嗑九四:“‘噬乾肺,得金矢。’利艱貞,吉。”賁六五:“‘賁於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也有變體:或先佔後引,如鹹九四:“貞吉,悔亡。-瞳憧往來,朋從爾思’。”,或引佔錯雜,如未濟上九:“有孚。‘於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或有引無佔,如賁六四:“貴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或有佔無引,如大有上九:“自天{;佔之,吉,無不利。”總之,《易經》爻辭的編撰體例為古歌與佔辭相參互。

古詩歌的引用使《易經》的文字富有文學意味,表達更加鮮明生動。如《中孚》“得敵,或鼓,或罷,或注,或彩”這條寫勝利歸來後的情景,有的擊鼓慶賀,有的因疲憊而休息,有的激動得落淚,有的歡樂喝彩,繪出一個極其生動的畫面。再如《大壯·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逐”,用羊人籬笆無法進退,比喻人在生活上由於做事莽撞而陷人進退兩難的窘境,很好地表達了所在爻位的吉凶喻意。

而爻辭的吉凶判斷,則嚴格根據卦象及爻位等辯證關係進行推理,有著極強的占卜功能。而加以歷史典故及古詩歌(有些古詩本身便與上古時期的卦名有關)主要是為了更形象地表達含義,並且使閱讀者不要忘記周興殷亡的歷史教訓。如《旅》卦中的“喪牛於易”是指殷先祖王亥親自趕著牛群,到河北的有易部落進行商業貿易活動,不幸被有易部落的首領綿臣所殺的歷史事件。《山海經·大荒東經》:“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日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託於有易,河伯僕牛,有易殺王亥,取僕牛。”郭璞《山海經》注引《竹書紀年》:“殷王子亥,賓於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於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也。”

《家人》一卦似指周室,周文王被囚於羑里,文王臣屬齊心協力積極營救,因此能夠使文王脫離困厄。與《家人》相對應的是《睽(kuf)》卦,該卦似指殷紂王之事,殷紂王一味取悅妲己,唯婦言是聽。初九爻似指殷紂王性格乖戾,所以稱為“惡人”;九二爻似指妲己人宮之初;六三爻似指殷紂王缺乏人君應有的風度;九四爻孤立無援,似指殷紂王,其中的“元夫”似指周文王;六五爻似指殷紂王荒淫無道;上九爻似指殷紂王所作所為達到天怒人怨的地步。

通過以上所敘,可以看出《易經》爻辭之內涵是多麼豐富!可以想象出周公及其所指定的編寫人員付出了多少心血!其爻辭不但與文王的八卦次序相統一,而且很好地概括了滅殷興周的歷史,並且引經據典,用古詩歌的形式形象地表達吉凶。全經和諧統一,渾然一體,真是令人歎服。

周公除了參與並指派人員進行爻辭的編寫之外,還應該參與並指定有關人員編寫了解說《易經》的文獻,即與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易傳》相似的內容。《史記》中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現在有學者考證,認為“序”字為“排列次序,編排”之意,而並非創作。並且根據一些古文獻的記載,發現在孔子之前便已經有《易傳》方面的文獻,並且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十翼》也並非孔子當年所“序”的《十翼》,而是經過孑L子之後的歷代儒家多次修改過的。

在周公時代,《易經》已正式形成了——即卦畫與經文的形成,並且出現瞭解讀《易經》的相關文獻。《周易》經過孔子整理後,才成為儒家的經典,至漢武帝后,稱之為《易經》。後人將不帶《易傳》的《周易》稱為《周易古經》。事實上,在孔子之前便已存在經傳合一的版本,並且也有不含《易傳》的《周易》版本,甚至還有隻有卦辭而沒有爻辭的版本,這些版本在內容上與孔子所傳的《易經》不盡相同,存在一定的區別。可見《易經》所包含的內容應當更廣泛些,要比孔子所整理的內容更為豐富。周公制禮作樂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稱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徹底交給了成王。周公死後,成王將其葬於文王墓旁,以示不敢以周公為臣。周公不但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動人的事蹟,還給世人留下了較為完整的易學資料。正是他與卜官們編著的爻辭,為易學開闢了義理學派的先河;使《易經》除了占卜功能之外,還能夠以其博大精深的哲理警示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