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祥:有几句儒学语录几乎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曾国祥,1943年11月生。 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专业研究生毕业,经济学硕士。历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处长、处长、副司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正司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6年至2002年,任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专著有:《经济体制学概论》、《中国改革大趋势》、《高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旗帜》、《税收管理学》、《国家与税收讲堂》等,主编有:《税收学》、《赋税与国运兴衰》等。本文为《大众儒学语录》序言。


曾国祥:有几句儒学语录几乎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最近一个时期,国家倡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教育界兴起了国学和儒学热。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儒学?大众儒学学什么?退休以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请教了一些专家学者。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及其社会的灯塔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学即中国学,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学。儒学就是儒家文化学。中国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同样,儒学文化也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如孔庙、书院等;一类是非物质文化,如博大精深的学说和学术思想,以及浩如烟海的典籍著作等。

  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以儒学为主体,对于儒学,历代褒贬不一,其中虽然经历了许多起伏涤荡,但是,儒学文化,特别是四书原著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价值观、核心思想和伦理观念,如仁德、忠恕、诚信、礼义廉耻、与人为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有教无类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和广大民众,渗透在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灵魂和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伦理、精神寄托与追求。儒学文化博大精深,她的坚强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化力,是否定不了的,也是阻挡不了的。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提高,但同时出现了严重的文化信仰和伦理道德缺失的现象。不少党政干部缺乏共产党员和公务员应有的修养和社会公信力,或争名于朝,或争利于市,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不少厂商企业缺失社会诚信和人伦,假烟、假酒、假药、有毒食品充斥于市,废气、废水、废物污染了空气、江河湖泊和土地。由于社会生态和生活环境恶化,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这种社会文化信仰的缺失,不但成年人存在,而且殃及了年青一代和后代子孙。许多仁人志士怀着家国情怀寻思并议论着:我们靠什么才能治疗中国的社会病,我们靠什么才能拯救中国人的灵魂,以求得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儒学是为人处世之学,是社会和谐之学,是治国安邦之学。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伦理观是仁爱。儒学不但是心性之学,而且是经世致用之学,是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文明,既要靠民主、法治,更要靠文化,包括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外国文化。个人的文化品德与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是一脉相承的。


曾国祥:有几句儒学语录几乎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作为当代中国人,即使是专业研究儒学的专家学者,也不可能通读并钻研全部儒学经典。学习和研究儒学,首先要原原本本地研读儒学的基本原著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对于非专业研究人士而言,学习四书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部通读背诵。但是,涉及儒学基本理念的许多名言、名句和重要段落,有必要反复颂读、认真体悟,并付之于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世的实践中。

  儒学原著中的许多语录非常精辟,好读、好记,发人深省,有很好的教育和普及作用。几十年来,有几句儒学语录自己体会很深,这几句语录可以说影响了自己的一生。上世纪50年代初上小学,家父经常教导自己:“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同时背诵《论语》中的一段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当时,自己并不知道《论语》中这段话本身的意思,而且这段话写出来到底是哪些字自己也不清楚。但是,知道家人说的意思是从小要有志气。后来考上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文多了,现在还能背诵的越来越少,但《论语》中曾氏始祖的一段话至今记忆犹新,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特别是大学毕业分配工作进入社会后,这段话对自己的影响很大。

  当代中国人包括海内外华人讲复兴中华,复兴中华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历史是不可复制的。儒学是人文科学,不是宗教,更不是迷信。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学习和研究儒学,传承和弘扬儒学文化的传统伦理和道德精神,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古为今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并行不悖、与社会主义教育并行不悖,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优秀文化并行不悖。

愚以为,公民思想伦理道德建设,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要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伦理抓起,要从孩子和家庭抓起,要从村庄、社区、企业、机关、连队、学校、社团等基层单位抓起。

每一个人不论做什么工作,不论是什么身份,不论贫富,为人处世,首先要做一个好公民。好公民的起码要求就是:知书达理,懂得礼义廉耻,遵纪守法。儒学大众化,是一个逐步感化和教化过程,所以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反对形式主义。道教、佛教是宗教,但儒学不是宗教,不搞偶像崇拜。儒学是人生之学,入世之学,普及儒学要实在,要重内容、讲实效,不能搞花架子,不能华而不实。儒学大众化、通俗化不是庸俗化。因此,在大街、通衢、广场,不宜树立孔子塑像。除了祭祀或演出活动,在普及儒学的讲堂、教室里,孩子们不一定要穿汉服。

其次,要反对教条主义。儒学不是教条,儒学理论、伦理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普及儒学的基本伦理和道德,除了学习、宣传之外,需要身体力行,从而做到知行合一,真正体现教化和感化的作用,达到教化和感化的目的。再次,要反对商业化。儒学大众化,本质上属于社会公益活动。在家庭、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堂、讲座,普及儒学基础和基本知识。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教化和感化,首先是正人心,化人性,易风俗,提高公民人品和人格的魅力和影响力,提高中华文化的自信力。这就是文化和文治的软实力。

曾国祥:有几句儒学语录几乎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儒家学说又称孔孟之道,主要是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及主张。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及主张,主要反映在《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中。《论语》是孔子的言论辑录。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曾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司寇等,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古籍整理工作。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之于国为忠,仁之于家为孝,仁之于友为义,仁之于人为信。《孟子》一书为孟子及其弟子编订。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人。孟子以孔子继承者自命,被人们尊称为“孔子之后第一人”。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民本、仁政和王道。《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曾子所撰。曾子(前505—前435),名参,春秋时鲁国人。他和父亲曾点都是孔子的学生。《大学》的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子思(前483—前402),名伋,战国时鲁国人。《中庸》一书的基本思想是中和,其理论基础是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忠恕思想,同时强调人治、慎独和诚信。长期以来,《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儒学四书,成为文化人的必读书。

  儒学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原著中的许多内容,论述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和伦理。为了便于人们学习阅读,为了儒学普及和大众化,本书简要辑录了儒学四书原著中论述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和伦理的主要内容,并用白话直译。为了原汁原味地保留儒学原著的原意,也为了节约篇幅,本书不注释,不分析,不点评,完全由读者自己阅读和领会原著的原意,并身体力行。本书简明扼要,便于携带,可置案头、床头,茶余饭后,随时随地可以检阅。如果本书能在普及儒学基本知识,促进儒学大众化,提高人们伦理道德和人品水平方面,有所裨益,则幸甚!


曾国祥:有几句儒学语录几乎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本文为《大众儒学语录》序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